新青年读老经典之雪铁龙公园

New understanding to old cases - Parc Andre Citroen

by May 03, 2010
by 郭湧 May 03, 2010

编者按:雪铁龙公园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案例,当作者抱着重会旧友的心态来到雪铁龙公园的现场时,却收获了喜出望外的崭新体验:没有留下原雪铁龙汽车工厂任何痕迹的方案,其实保留了场地上最突出的历史特征;令人赞叹的“平面”几何布局 描绘的是一座“立体公园”;照片上造型齐整外观划一的整形植物背后是极为丰富的植物材料运用;这座现代园林的血管里流淌着法国古典园林历时三百年仍然沸腾的热血。

雪铁龙公园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案例,我自己来到现场之前也多次研习过她的平面,浏览过她的照片,还从各种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了解了方案的背景和构思创意的来源。当自己抱着重会旧友的心态来到雪铁龙公园的现场时,却收获了喜出望外的崭新体验:没有留下原雪铁龙汽车工厂任何痕迹的方案,其实保留了场地上最突出的历史特征;令人赞叹的“平面”几何布局描绘的是一座“立体公园”;照片上造型齐整外观划一的整形植物背后是极为丰富的植物材料运用;这座现代园林的血管里流淌着法国古典园林历时三百年仍然沸腾的热血。

文脉背景

1919年雪铁龙在塞纳河边建起了他的加工工厂,生产包括汽车在内的多种产品。工厂一直经营到20世纪70年代。随后在首都的“城市化”战略要求以及产业发展的需求下迁出巴黎,留下位于巴黎西南角第15区内塞纳河左岸的一块30多公顷的空地。1这块区域由于常年往来停泊那些运输煤炭、金属等工业原料的驳船,已经被严重污染沦为工业废弃地,并在70年代后半期不断衰落。

到了20世纪80年代,法国兴起一场修复重建的政治风潮,不仅影响到了物质实体的规划,也席卷了经济和其他社会领域。雪铁龙公园就是这一政治风潮下的产物。当时巴黎市长是希拉克(Chirac),他是法国右翼政党的代表,而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Mitterrand)是左翼政党领袖。1982年,密特朗总统办公室直接下令开展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竞赛来重建位于巴黎东北角的拉维莱特地区。然而竞赛仅向建筑师发出了参赛邀请,引起了当地风景园林界的不满。在西方两党政治中,两个政党的竞争较量无处不在。针对左翼政党发起的巴黎东北角拉维莱特重建设计竞赛,希拉克为首的右翼政党也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位于巴黎西南角的雪铁龙公园的设计竞赛,并且特别要求参赛作品必须出自建筑和风景园林专业的合作团队。这才有了后来两套胜出方案合而为一形成的组合团队,其中风景园林师是:Gilles Clément 和Alain Provost,建筑师是Patrick Berger,Jean-François Jodry 和Jean-Paul Viguier。

Parc-Andre-Citroen-1

图1 基地建造前状况,图中斜向道路为Rue Balard

雪铁龙公园的设计方案我在此不再赘述,有很多渠道可供读者了解其内容。她的平面简单说就是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矩形在平面组合,然后被一条霸道的斜线从头到尾一刀切到底。一系列有矩形边界的空间组成了面向塞纳河的轴线。有介绍说塞纳河两岸绿地的主轴线垂直塞纳河是一种传统。但是据我观察,对巴黎城市结构产生影响的垂直塞纳河的大型绿地的轴线如埃菲尔铁塔所在的Parc du Champs de Mars及协和广场所在的绿地轴线都是与横跨塞纳河的桥梁相结合,绿地、广场在塞纳河的两侧相互呼应组成轴线。而数量较这些大型绿地多得多的各种大小绿地都是沿着塞纳河两岸布局或者镶嵌在城市路网分割形成的地块中,这样的布局可以更有效地因地制宜地利用零散的地块。而雪铁龙公园只占据了塞纳河左岸的区域,河的对岸并没有与之呼应的绿地,更没有桥梁将她的轴线延伸的桥的对岸,为什么新的设计却要用面向塞纳河的轴线作为组织空间的骨架呢?又为什么要用一条横空出世的斜线打破井然有序的矩形布局呢?我认为,下面这张基地建设前的老照片为回答上面的疑问提供了很好的线索。垂直于河岸的通道为工业生产提供了连接码头和厂房的最高效的联系,场地上的斜向联系则一直都存在着,是城市路网的重要历史信息。由此可以推断出,正是场地的文脉和已经非常明晰的空间结构催生了现在我们看到的雪铁龙公园。更确切地说,现在的雪铁龙公园是在场地上模拟了原来工厂的物质能量流动途径。虽然在公园内我们看不到雪铁龙工厂的厂房或者原来工业生产时所用的机械装备等,但是工厂留给这片土地的痕迹已经通过公园的整体空间布局呈现给了公园的使用者。走进公园的人,在这边土地上移动、停留、聚散的方式就是对雪铁龙工厂所承载的历史信息的继承。“物质能量的流动”这种场地上最突出的历史特征已经被鲜活地保留并为新的利用方式服务。

空间营建

雪铁龙公园的平面追求几何完形,布局巧妙,比例精到(如图2)。而然她的空间效果比平面图呈现出的效果更加令人赞叹。下面就几个主要部分谈一谈笔者参观之后的体会。图中所示AB为白色园和黑色园,位于公园主体的外围,镶嵌在周围居住区内,其实是为住区居民服务的社区公园。白色园紧挨社区的墓园,处理得朴素平淡,在设计上除了集中运用浅色材料体现白色的主题外并未多着笔墨(如图3)。而黑色园位于居住区中心,相对独立、自成体系。设计师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有四个标高的立体公园,使其空间更富多样,满足居民多样灵活的使用需求(如图4-8)。其中,位于四周的系列下沉花园与处于其他几个标高的部分有交叉呼应,起到了穿插组织各个部分形成整体的作用。这个部分由于沉于地下,空间狭窄、光线较暗,再加上植物生长茂密、树影婆娑,这使得黑色园的主题得到了诠释。

Parc-Andre-Citroen-2

图2 雪铁龙公园平面图

Parc-Andre-Citroen-3

图3 白色园

图4 被住宅公寓环抱的黑色园

图4 被住宅公寓环抱的黑色园

Parc-Andre-Citroen-5

图5 第一个标高——地面标高

图6 第二个标高——位于中心的下沉花园

图6 第二个标高——位于中心的下沉花园

图7 第三个标高——位于四周的系列下沉花园

图7 第三个标高——位于四周的系列下沉花园

图8 第四个标高——位于边缘被抬升的花架甬道

图8 第四个标高——位于边缘被抬升的花架甬道

两个温室雄踞C区全园的最高点,俯瞰公园中心缓缓坡向塞纳河岸边的大草坪(如图9)。两座温室之间是一组喷泉(如图10)。这个区域是全园中心轴线的起点,空间感的形成并不倚重边界的围合,而是突出两座建筑的占据(如图11)。

图9 雄踞高地的大温室

图9 雄踞高地的大温室

图10 位于两座温室间的喷泉

图10 位于两座温室间的喷泉

图11 空间的形成方式为“占据”

图11 空间的形成方式为“占据”

D区小温室和系列园这部分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部分,也是公园内空间营建最为精彩的部分。6座小温室被抬升大约4米的高度,背向园外一侧,形成界定公园的边界,面向园内中心的大草坪(如图12)。一条高架步道串联这六座小温室。地面道路和这4米高的步道由六条大坡道连接(如图13)。坡道上接小温室的出口下联地面道路,指向中心大草坪。六组跌水在道路的另一侧与这六条坡道呼应,在空间里延伸坡道形成的直线,并与围绕大草坪的水渠呼应,像六枚纽扣把两个部分扣在一起,起到空间转换承接的作用。六条坡道和两条平行的地面道路围合出一系列长方形的部分,设计师将这些彼此独立的长方形地块下挖四米左右的深度,形成下沉空间。于是,整个D区的空间结构就由最初的二维平面上升下沉转变为一个在纵向上存在近十米高差的三维空间,而且一个较大的空间被分割压缩成更加宜人的几个较小部分(如图14)。在适宜的尺度和充足的高差下,设计师获得了利用多种手法充分发挥创造力的余地。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下沉花园采取了各不相同的空间处理手法。可以说,在完成了大高差和小空间的组织并形成现在这样的空间骨架后,不论设计师在这些小空间里玩什么样的花活、运用什么样的手法,都不会妨害整体空间效果了。精心推敲的小空间设计只会给整体效果增光添彩。事实正是如此,这个区域里的各种小空间为游人提供了非常舒适、丰富的空间感受。(如图15)

图12 系列小温室与步道

图12 系列小温室与步道

图13 坡向中心草坪的大坡道

图13 坡向中心草坪的大坡道

图14 场地上充足的高差与宜人的尺度

图14 场地上充足的高差与宜人的尺度

图15 小空间为游人提供了舒适丰富的空间体验

图15 小空间为游人提供了舒适丰富的空间体验

E区是中心的大草坪,大草坪是整个设计“核”。它四周被方正的水渠围绕,两侧是道路和墙体,空间边界明确且面积大整体性强,与周边丰富多样的小空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的宏大、明晰和力度形成一种“场”,将周边所有的元素笼络为一个有机整体。然而,虽然整个大草坪主题单一、元素纯粹,但是空间的丰富性却丝毫不弱。围绕草坪的水渠提供了一道漫长的亲水边界,增加了边界丰富性。观察草地上活动的游人就会发现,添加一道水渠不仅增加了一种界定空间的元素,更增加了人们利用空间的无限可能,彻底改变了空间的性格(如图16)。另外草地中也不是单调的绿地,而是有斜路穿插,有乔木散植,有成组的灌木方阵。这些元素在如此规模的草地上出现,非常奇妙地使巨大的矩形草地呈现出一种恬然舒雅的自然风景园里疏林草地的面貌(如图17)。这充分证明了严整规则的几何平面形式创造丰富空间效果的无限潜力。

图16 围绕大草坪的水渠

图16 围绕大草坪的水渠

图17 一派自然风景园的气象

图17 一派自然风景园的气象

G区被称作“运动园”,是从“Garden in Movement”翻译而来的,是运动中的园。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园”正是一座有鲜活生命的园,所以我认为似乎称它为“活园”更准确。此部分的主设计师是Gilles Clément。此君谦称自己只是一位“简单的园丁”,实则却是一位坚持自己设计理念的性格设计师。他的核心设计理念是人必须学会建立“人类活动和自然资源之间的平衡”2。推动他设计的概念之一是“尊重自然本身的行为”,在设计中他总是尽量做到对自然的流动进行最少的干预。雪铁龙公园里的这块“运动中的园”就是这种概念的具体体现。这个区域内的植物都是播种种植的,植物的生长完全不受约束,也从来没有人对植物进行修剪。连野草都被一视同仁的看作这个空间的一部分(如图18)。园中甚至没有非常明确的路径,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如图19)。植物间的相互竞争,以及人类活动的参与和影响都是此处空间构成的驱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颇具野趣的丰富植物空间(如图20)。

图18 自然的运动不受干扰

图18 自然的运动不受干扰

图19 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图19 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图20 层次丰富的野趣空间

图20 层次丰富的野趣空间

总平面图的右下角有一块三角形的区域。这个地块临近塞纳河,却没有近水临岸的地形优势,因为沿着塞纳河的左岸RER铁路线凌空而过,将河岸与公园完全的分隔开来。铁路线造成公园与水面视觉联系的完全中断,而且每几分钟就疾驰而过的火车带来了无法消除的噪音(如图21)。为解决这个问题,设计师采取了非常巧妙的手法。首先设计师用一组3米高的墙体分隔围合小空间,在下形成一组递进的序列,在上形成立体步行系统。递进的空间序列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两组水瀑夹持的小空间,第二部分是以黄杨花坛和桦树组合为中心的庭院,第三部分是整形修剪的灌木群和步道组成的连接F区的转折过渡区域。第一部分内,两组水瀑从不同倾角的两面墙上泻下,倾角较大的一面水花翻舞激越而下,形成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另一面坡度较缓坡长较长,面砖搭砌时有意形成数量更多的突起。当流水从顶端泻下时需要与突起的部分撞击多次,虽然在较缓的坡上水花的效果减弱但是却加剧了水声的轰鸣。于是一面墙用水花的视觉效果吸引游人注意力,让人的视线转向背离铁路线一侧;另一面墙加剧水的轰鸣声,用水声来掩盖火车经过时的噪音。此外座椅位置的配合进一步保证了设计意图的实现。在这一系列手法下,一块无景可观噪音纷扰的鸡肋之地竟然成为一处适于静坐冥想的宜人空间,让人不得不赞叹(如图22)。进入第二部分的庭院,水声轰鸣仍在回荡,经过修剪的黄杨绿块和桦树等植物精心的搭配给庭院又增添了一份宁静的气氛(如图23)。第三部分位于一个抬高的平台上,修剪整齐的植物色块与刚才庭院里种植形式形成鲜明的反差,与一侧体量庞大的建筑相配合,引导游人转向下一个区域(如图24)。

图21 铁路线截断公园与水面的联系带来噪音

图21 铁路线截断公园与水面的联系带来噪音

图22 “闹中取静”

图22 “闹中取静”

图23 以黄杨绿块和桦树组合为中心的庭院

图23 以黄杨绿块和桦树组合为中心的庭院

图24 引导游人转向的抬高平台

图24 引导游人转向的抬高平台

最后,还有一类空间就是几个不同区域之间的过渡空间。总图中的F区、H区和I区都是这类空间。F区叫做square “nymphées”,意为方形的岩洞。它是公园边界与其相邻的大型办公建筑的过渡区域。这个区域以一条笔直的抬升水渠为主体,水渠高出大草坪所在的地面约三米。这三米的高差由挡土墙解决,挡土墙一侧修建若干体量不大的中空立方构筑物。他们沿着挡土墙形成序列,与草坪对面的系列小温室遥相呼应。这些构筑与水景结合,影射历史园林中岩洞的意向(如图25)。H区是与F区相对的整形树阵,它在D区和E区之间,是两种尺度、性格都对比强烈的空间之间的过渡(如图26)。I区为高架桥和通向塞纳河的码头,通过打通视觉廊道延伸中轴线(如图27)。

图25 从抬升水渠一侧看岩洞

图25 从抬升水渠一侧看岩洞

图26 整形树阵形成统一齐整的界面

图26 整形树阵形成统一齐整的界面

图27 通向塞纳河的视觉廊道

图27 通向塞纳河的视觉廊道

雪铁龙公园的空间营建从场地记忆和城市结构出发,以具有统治力的中轴布局整合极其丰富多样的各类小空间,形成了清晰明确的总体空间布局。在小空间的营建中,注意创造和利用高差,通过不同的空间组织形式创造出给人不同体验的物质环境。空间的营建不仅依靠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建设也重视植物材料的运用,形成有生命的、处于不断变化中的空间。在实地参观之后,我由衷的赞叹雪铁龙公园的设计,把她看作一份样板来学习。

植物运用

从空中鸟瞰,形成中心轴线的大草坪、经过修剪的树篱方阵、整形的灌木等经过严重人工干预的植物与横平竖直的道路铺装构成了雪铁龙公园的突出形象。形成这样的效果似乎并不需要很多种类的植物材料。然而,从踏入这座公园的那一刻起,种类繁多的园林植物便会让你目不暇接,利用植物材料的多种方法会让你啧啧称叹。从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就可以管窥园内植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在园区的左侧边界与办公建筑相衔接的位置,与抬升水渠相平行有一条约两百米长的条形绿地。绿地宽度约为三米。它静静处在公园的最边缘,并没有多少往来游人会刻意关注它的绿化效果,窄窄的一条绿地颇不起眼(如图28)。然而就是这个不起眼的边缘绿地其中使用的植物材料就达到了11种之多(见表格1)。平时习惯了“三大件”的我,看到这里确实吃了一惊。

图28 公园边缘窄窄一条绿带运用植物11种

图28 公园边缘窄窄一条绿带运用植物11种

表格1 Canal 植物名录
Salix viminalis
Cornus ‘Winter Flame‘
Cornus stolonifera ‘Flaviramea’
Cornus stolonifera ‘kelseyi’
Hemerocallis
Hosta coerulea
Quercus robur ‘fastigiata’
Cercis siliquastrum
Sinarundinaria murialae
Pleioblastus fortunei variegata
Salix alba ‘Argentea’

从分析的角度出发,如果将园林植物材料从其所在的空间环境和背景中抽离出来,只关注植物材料应用方式,统观全园,园林植物的应用形式可以归纳为三种:“展陈观赏”、“修剪造型”和“野生散养”。

展陈观赏的方式主要应用于有明确界定的园林空间中,如下沉的庭院、围合的小空间、中心轴线、边界的位置甚至建筑室内等。这些园林空间的形成主要依靠建筑手段,由墙体、台地等构筑物分隔围合而成,植物材料对空间的限定形成不了重大的影响,却可以使空间更加丰富或者更加突出。植物陈列的形式有的是以体量较大,形态突出的乔木占据空间,形成视觉焦点;有的则采取将灌木作为艺术表达的介质,置于围合空间之中;还有将体量较小的低矮灌木或者草本花卉结合筑物进行栽植,便于游客近距离观赏。另外,雪铁龙公园中心的大草坪他被设计者命名为“parterre vert”即绿色花坛之意,是对法国古典园林中草坪花坛的继承,自身就具有为主视点提供观赏对象的内涵,所以也可以看作对植物材料展陈观赏类的应用。雪铁龙公园D区内系列小空间上方有一条为游人提供俯瞰视点的高架步道,为了满足游人从高视点观赏的要求,系列小空间自身的布局设计就考虑了陈列展示的要求,其中的植物作为有机的组成部分自是展示的要素之一。所以这部分的植物应用方式也可以划归为展陈观赏的方式。

修剪造型的利用方法旨在塑造空间,某种意义上讲相当于将园林植物充当建筑材料来使用。经过修剪的的造型植物通常与建筑物或者构筑物相配合,起到界定空间的作用。经过修剪的植物中,低矮的整形灌木一般位于建筑周边,可以看作在人工建筑-自然植物二元体系中建筑向自然的延伸;而高大的乔木经过整形修剪会在空间中形成边角硬朗的体块,其高大的尺度甚至超过人工的建筑。它们多应用在道路、运河等二维的长向人工构筑的两侧,一方面从第三个维度上突出轴向空间,另一方面提供了垂直轴向的通透性,使空间效果得到强化的同时让使用功能得到保证。当需要大体量的体块实现空间过渡和划分时,整形树阵往往具有建筑和构筑物所没有的通透、轻盈、经济等特点。例如,雪铁龙公园中H区的系列整形树阵,如果换成混凝土巨墙可能整个设计就无法成立。而且,与建筑和构筑物相比整形的树阵形成一个厚实的体块之外更是一道具有生命的绿色。

“野生散养”强调尽量减少有目的的人为干扰,尊重自然的生态过程,把人为影响的因素作为自然过程中众多因素之一,而不是利用人为因素主观地主导植物群落的发展。这种植物材料利用方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雪铁龙公园中“活园”利用植物材料的方式。其中,植物的生长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从种子破土而出到形成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植物的生态过程被尊重,植物不再是供人赏玩的对象,而是生态过程中与人平等的要素,甚至是比人的活动更重要的因素。与其说这些植物在这里被“散养”,不如说这些植物在人们提供的区域内自由的生长。这种植物利用方式体现的是一种不同的生态伦理观念,得到效果也是完全不同于人力主导的植物材料利用,是一派由植物主导的野趣横生的优美环境。

另外,从综合的角度说,雪铁龙公园内的园林植物是实现设计概念不可缺少的元素。雪铁龙公园各个分区多以颜色来命名,如白色园、黑色园、金色园、蓝色园等等。由于整个公园的建筑材料在风格上相对统一,植物材料在体现这些不同色彩主题方面就发挥了最主要的作用。如黑色园内就种植了大量的红豆杉及其他深色叶的植物。同时黑色园内植物种类也非常多,其中很大一部分为耐阴性较强的植物(见表格2)。

表格2 黑色园植物列表
Acer palmatum Atropurpureum
Spiraea japonica ‘Gold Mound’
Veronica Armstrongii
Magnolia x soulangiana Atropurpurea
Arum
Kalmia latifolia
Pachysandra terminalis
Euonymus ‘Dart’s Blanket’
Geranium endressii ‘Claridge Prince Pink’
Geranium clarkei
Geranium endressii ‘Wargrave Pink’
Geranium macrorrhizum ‘Spessart’
Geranium sanguineum
Geranium phaeum
Geranium x magnificum
Geranium x cantabrigiense ‘Biokovo’
Geranium macrorrhizum
Geranium sanguineum ‘Album’
Geranium ‘Johnson’s blue’
Lysimachia punctata
Acanthus mollis
Iberis sempervirens
Acanmus spinosus
Filipendula Kamtschatica
Filipendula rubra
Filipendula ulmaria
Filipendula rubra ‚‘Venusta‘
Buxus asiatica
Hosta coerulea
Digitalis excelsior
Digitalis ‘Shirley’
Verbascum ‘Pink Domino’
Lythrum salicaria ‘Modern’s Pink’
Eremurus himalaicus
Eremurus stenophyllus
Kniphofia uvaria
Cimicifuga racemosa
Parrotia persica
Rubus thibetanus
Exochorda racemosa
Euonymus alatus
Rosa omeiensis pteracantha
Rosa filipes ‘Kiftsgate’
Phyllostachys viriclis Mitis
Phyllostachys nigra
Semiarundinaria fastuosa

“金色园”、“红色园”、“白色园”、“橙色园”、“绿色园”、“蓝色园”以及“活园”这七个部分组成的系列空间的设计概念据说来自一周中的七天。设计师用色彩带给人的情感联想来诠释日常生活中人们每一天的情绪变化。这些色彩主题的体现自然依靠的也是植物材料。金色园运用了多种彩色叶植物在春天来临之际呈现出鲜嫩的金黄;红色园的乔木主要运用海棠和桑树,既有明艳的红色海棠花,又有暗红的桑葚;白色园的色彩主要依靠类似日本枯山水庭园般的白色卵石来体现,周边色彩浓暗的常绿灌木衬托了卵石的白色,两侧列植的小乔木满树银枝也配合了色彩主题;橙色园主要依靠波斯铁木橙红色的叶色,日本花柏橙黄色的叶片,栾树的黄花,再配以多种杜鹃及其他草本花卉的色彩;绿色园上有数种槭树科及墨西哥橘等高大阴森的乔木,下有大黄等色叶浓绿的灌木,形成了一派饱满欲滴的深绿;蓝色园主要依靠多种蓝色的草本花卉,在阳光下这些花朵的蓝色显得更加响亮清脆。

图29 金色园鲜嫩的金黄

图29 金色园鲜嫩的金黄

图30 红色园两侧列植的海棠和桑树才是突出色彩主题的主角

图30 红色园两侧列植的海棠和桑树才是突出色彩主题的主角

图31 植物反衬突出中心的白色卵石

图31 植物反衬突出中心的白色卵石

图32 橙色园早春之际地上已经有了橙色的鲜花

图32 橙色园早春之际地上已经有了橙色的鲜花

图33 绿色园依靠植物叶色和质感体现色彩主题

图33 绿色园依靠植物叶色和质感体现色彩主题

图34 蓝色园以草本花卉表现色彩主题

图34 蓝色园以草本花卉表现色彩主题

表格3 植物列表
金色园
Corylus colurna
Robinia pseudoacacia ‘Frisia’
Nothofagus antartica
Philadelphus coronaries ‘Aureus’
Sambucus racemosa ‘Sutherland Gold’
Weigela ‘Looymansii Aurea’
Lonicera nitida ‘Baggesen’s Gold’
Spirea x bumalda ‘Gold Flame’
Rosa ‘Golden Wings’
Fagus sylvatica ‘zlatia’
Gleditsia triacanthos ‘Sunburst’
红色园
Prunus cerasus
Morus alba ‘pendula’
Amelanchier canadensis
Gaultheria procumbens
Ilex aquifolium
Malus ‘Evereste’
Acaena novae-zelandiae
Alchemilla mollis
Papaver orientale ‘Mary Finan’, ‘Goliath’
Euphorbia myrsinites
白色园(笔者参观时该园没有开放,所以没有抄录到植物列表,欢迎读者补充)
橙色园
Parrotia persica
Chamaecyparis pisifera ‘Squarrosa’
Koelreuteria paniculata
Azalea japonica
Azalea ‘Willem III’
Azalea ‘Flame’
Azalea ‘Tanabini’
Eremurus ‘de Ruiter’
Ligularia dentata ‘Desdemona’
Alstroemeria aurantiaca
Madeaya
绿色园
Acer davidii
Acer palmatum
Choisya ternata
Rheum palmatum
Miscanthus sinensis
Angelica archangelica
Acanthus mollis
Heracleum mantegazzianum
Peltiphyllum peltatum
Quercus ilex
蓝色园
Cytisus battandieri,
Stachys bysantina ‘Silver Carpet’
Vitex agnus-castus
Ceanothus ‘Gloire de Versailles’
Ceanothus thyrsiflorus
Mentha pulegium
Linum perenne
Salvia x superb ‘East Friesland’
Veronica gentianoides
活园
Magnolia sinensis
Fraxinus ornus
Hamamelis mollis
Acer ginnala
Acer Palmatum ‘Senkaki’
Aralia elata
Cornus kousa chinensis
Hydrangea quercifolia
Pieris ‘Forest Flame’

可以看出,设计师在利用植物材料突出色彩主题时,主要依靠的是乔木、灌木的叶色和质感以及草本植物的花色。在习惯了一提到红色就到处找红瑞木,一提到金色就到处用迎春、连翘这些材料后,看到这些园子突出特定季节色彩、配合建筑环境和利用阴影效果的多样手法和独特思路,确实很受启发。另外植物的色彩依托质感也是一点新的收获,不同质感的相同色彩其区别就犹如同一种色相在水彩画中带着透明与流动,在水粉画中带着重量和体积,给人的感受也截然不同。植物材料之于园林师犹如色彩颜料之于画家。园林师不仅应该了解植物材料,还应该能够利用它们的特点进行创造。

传统继承

参观雪铁龙公园前不几日,笔者赶在Vaux le Vicomte今年首日开园的时间前去进行了参观。参观过Vaux le Vicomte再来看雪铁龙公园,我对法国式园林的古今传承有了一次亲身体会。Vaux le Vicome作为勒诺特的代表作被称为法国式园林的开端3;雪铁龙公园则被看作法国后现代主义园林的代表作。两座园林相隔三百多年的光阴,建造的目的迥然不同,采用的工具技术今非昔比,利用的材料天壤之别,然而却有某种力量使二者带给游人非常相似的精神体验。

我想,这种力量是文化的传承和生活方式的发展延续。园林从来都是人们体验室外生活、修养身心的活动场所,其实是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Vaux le Vicomte之所以被法国人视为自己的骄傲是因为它是一个三位一体的艺术品,集中了建筑、园林和装饰艺术三个方面的成就,这三个方面正是法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三百多年前,这三个方面的生活被浓缩到一个个城堡中,供皇家贵族享受;而现在,这三个方面的艺术内容早已被放大到城市的尺度,成为每个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的日常需要。雪铁龙公园就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园林艺术体验的场所。人们在其中运动、休息、欣赏植物景观、享受空气阳光,这些内容似乎三百多年来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无非是运动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休息时听的音乐、谈论的话题发生了变化;现在的人们喜欢坦露肌肤享受阳光,三百多年前人们擎着蕾丝的阳伞享受阳光。总之一种生活的方式被延续下来,在新的时代不断发展。而从这些基本需求出发,需要满足的条件虽相隔数百年但仍然非常相似。所以雪铁龙公园传承的不仅是法国古典园林的形式和技术,而且是一种法国的生活和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后现代园林身体里仍然流淌着第一座法国式古典园林体内的血液。

这古今两座园林的异同比较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题目,从设计方面说,自然地形、空间布局、模数比例、园林要素、构思主题等多个方面都可以展开;从使用者和行为上分析也有深入研究的空间。而然本文洋洋洒洒已近万言,冗余拖沓已经欠稿月余。实在不得不停笔,请容笔者另文再述。

雪铁龙公园落成之初,法国的评论界曾有一些反对的声音,甚至把它评为世界上十大无聊公园之一,认为它还没有这块场地上原来封闭的工厂对市民休闲的贡献大。很多反对的意见也多是认为它完全抹掉了雪铁龙工厂留给场地的记忆,除了名字以外没有留下任何工厂的痕迹,反倒用一条新的轴线统治了场地,这是一种对历史的不尊重。然而,后来一些评论家亲自参观过以后也深深喜欢上了这个公园,并且在历史传承的观点上转向了设计师一方。后来又有评论家写到真正应该担心的不是对雪铁龙工厂这个历史片段的保存,而是从更大尺度的历史观出发对民族传统的保护4。什么是法国的民族传统?什么样的建筑,什么样的园林,什么样的装饰能反映法国的民族传统?评论界对雪铁龙的批评其实也是在探讨这些问题的答案。这些批评以及评论家观点的变化,让我联想到巴黎历史上另外两件了不起的建筑物,一个是埃菲尔铁塔,一个是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埃菲尔铁塔落成时,巴黎人称它为左岸的怪物,甚至不愿意看他一眼;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落成时,多少巴黎人发出歇斯底里的反对声。但是,今天他们都成了巴黎的标志!都成了法国传统的组成部分!雪铁龙公园也是,提到巴黎的当代园林,我相信很多人都会首先想到它。所以,继承传统不是从过去寻找不可改变的要素,保持到天荒地老;而是让民族精神的热血在不断创新的机体里奔腾流淌。

后记

作为国内的青年学生,暂时没有机会亲自前往参观了解这些重要的国外经典设计案例,确实是个遗憾。由于版面的限制,介绍这些案例的文章多受限于字数不能全面详细地展示这些设计作品的面貌;设计同行的游记博客多流行简洁短小的“微博体”,就算有不少照片也很难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印象,而且参观考察一般行程紧张,就算到得现场也多为走马观花;另外一些游客的游览介绍又多流于感官的体验,缺少从专业角度出发的分析思考。这些原因导致年轻读者了解这些案例的渠道非常有限,程度也不够深入。而风景园林新青年的团队成员中,很多都有幸在国外学习,有机会进行比较深入的观察分析。我们愿意作为大家的眼睛,成为了解这些案例的一个新的渠道,与那些没有机会亲自前往现场的读者尽量详尽地分享我们的所观所想。这也是抛砖引玉,希望读者朋友能参与到讨论中来加强交流、互通有无。

参考文献

王向荣 林箐. 拉·维莱特公园与雪铁龙公园及其启示. 中国园林, 1997 vol. 13, No.2
任国岩. 巴黎雪铁龙公园及其社区改造规划介绍. 国外城市规划2004 vol. 19, No.5
Michael Riha. Site Description LARC 263. 30 September 2004
Michael Riha. Context Paper LARC 263. 9 November 2004
http://www.metropoleparis.com/1999/401/401parc.html
图1来源:任国岩.巴黎雪铁龙公园及其社区改造规划介绍.国外城市规划.2004.10
图2来源:Michael Riha. Site Description. LARC 263. 30 September 2004
图16来源:http://www.skyscrapercity.com/showthread.php?t=829062&page=2

郭湧
2010-4-26 于柏林

  1. In 1915, Citroën built his factory on the banks of the Seine; it operated there until closure in the 1970s. At that time, 24 hectares (59 acres) were thus freed up and included in the capital’s “urbanization” policy and gave rise to the Parc André Citroën. It was creat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90s and was officially opened in 1992. Responsible for its design are the French landscape designers Gilles Clément and Alain Provost, and the architects Patrick Berger, Jean-François Jodry and Jean-Paul Viguier.
    From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rc_Andr%C3%A9_Citro%C3%ABn
  2. Equilibrium between human activity and natural resources
  3. “if they are quoted as the earliest gardens a la francaise this is because at Vaux there was the first awareness that an original ‘national’ art form had been created” from Jean-Marie Perouse de Montclos. The chateau of Vaux-le-Vicomte
  4. What I really worry about, is the total erasure of some history. Name me any Louis who had anything to do with the ‘axis of the Marne.’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郭湧

郭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柏林工业大学规划建筑环境学院 景观设计与环境规划系访问学者。

59 discussions
  1. 钟惠城 says:

    精彩!我们老师在讲欧洲园林史时也拿了Parc Citroen与法国古典园林做类比,他使用的园子是Chateau de Marly。在空间结构上,我们强烈感受到了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老师甚至怀疑那是Citroen的prototype。。
    感谢好文,精致的文字,展示了Parc Citroen精致的一面。。

  2. jingyanxin says:

    文章写得不错,研究经典很有价值。

    PS:不过,原来所谓经典近距离看起来如此平庸。。。。。

    • 周啸 says:

      @jingyanxin, 有时候经典很大程度上是宣传出来的,而且我们一般看到的照片都是选择最好的角度最好的季节最好的光影去拍摄的。话说我去Harvard看到Peter的Tunner Fountain的第一感觉就是一堆破败的乱石…

      • jingyanxin says:

        @周啸, 恩,其实不是针对某一个经典而言。而是说作为新青年,要有批判继承的心态,鲁迅不也大肆批判过孔孟之道么?但显然孔孟之道还是很多精华的,这是一种态度。

        目前中国设计师普遍对国外迷信太多,西餐一定就比中餐好吃吗?如果是,那只不过是我们中餐厨师没做好罢了

    • jingyanxin says:

      @jingyanxin, 此评论估计大家会认为“大逆不道”,但是如玻璃金字塔这样的后现代作品,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可,既然所谓“新青年”,不必拘泥是否经典,畅所欲言吧!
      喜欢的人可以先说说为啥喜欢?

      • jacklion says:

        @jingyanxin,
        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什么逆不逆“道”的。卢浮宫改造,地下新增四层,建筑面积7万多平米,不仅有商业服务设施还有大规模的地下停车场,数十辆旅游大巴可以同时直接开进去。这么大的工程全部埋在地下,在地面上不留一点痕迹的话,对不起设计师更对不起观众。问题是留下个什么样东西。我觉得这个东西用玻璃,用金字塔的形式一方面最大程度上减小了体量,减小了对建筑外环境的干扰,另一方面用完全不同的形式,避免了通老建筑的混淆,起到了保护原有建筑风貌的作用。可谓合情合理,并切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 jingyanxin says:

          @jacklion, 其实不用想也知道老贝会留个金字塔,如果是安德鲁,就会留个蛋吧:)

          我个人认为马岩松弄的四合院的镜面水滴那个构思会与环境更和谐。

    • jacklion says:

      @jingyanxin,
      很多杂志精品,真到现场让人觉得见面不如闻名。但是,就算把发表的照片打个2折,雪铁龙公园仍然是个很棒的公园。很多空间体验,照片是反映不出来。

      • jingyanxin says:

        @jacklion, 没有贬低人家的意思,肯定是工业时代的经典产物,但那些直线和几何形状,现在看来有些不宜人,其实体现古典园林意境还可以有很多方式的。
        形式反映内容,法国古典园林是封建皇家文化的体现,时代在变,设计也在变,不变的只有一个民族的文化核心。法兰西民族在封建社会之前是自由浪漫的,而中世纪忽然摇身一变成为一个循规蹈矩的国家直到文艺复兴。。。
        为什么没有人质疑埃菲尔铁塔?因为其形式不如金字塔那么死板。完美的弧线充满着浪漫的气息并且直指天空。
        个人意见,欢迎拍砖

        • 钟惠城 says:

          @jingyanxin, 这样美与不美的论断,只是基于个人的审美立场和教育背景而已,但给我的感觉遣词造句却总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其他人,甚至强加给其他民族。

          对于这样一个非本民族的作品,我们应该多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和溯源,去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形式背后的精神、使用空间的习惯等。这不正是我们做设计、学设计的方法吗?

        • jacklion says:

          @jingyanxin,
          埃菲尔铁塔怎么会没有人质疑?当时质疑的人多了,比现在质疑玻璃金字塔的人还多。直线和几何形是代表工业时代吗?我觉得这个说法太绝对了,直线和几何形从古希腊开始就是人研究的对象,我觉得他们有永恒性。相反埃菲尔铁塔,才是工业革命以后地地道道地用工业发展的力量来实现的,这些“完美的弧线”“直指天空”,充满的不仅是“浪漫的气息”,更是工业的力量。话说,“完美曲线”不正是几何形吗?
          形式的美和不美我觉得用死板不死板,浪漫不浪漫,是不是直至天空这些标准很难说清楚。
          我觉得雪铁龙公园直线、几何形的空间非常宜人!之所以宜人就是因为满足了人们感知的需求。这种感知上的需求,不论是在“自由浪漫”的文化还是“循规蹈矩”的封建文化,还是“文艺复兴以后”的文化里,对与同一个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人来说其实变化是不大的。说到底,如果人的生理结构不变化,文化有传承的话,这些基本的感知需求就不会有剧烈的变化,也有永恒性,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激烈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在相隔三百年的两个园子里会有非常类似的愉快体验。

      • 钟惠城 says:

        @jacklion, 俺也很喜欢这个公园,现在发现原来它还有如此精致的一面。。

        • jingyanxin says:

          @钟惠城,
          1、美是有客观标准的,不仅仅是主观判断。关键是文化大众的看法。巴黎人有多少认为金字塔是美的?我没去过但达芬奇密码里有这方面的论述。
          2、在下只是在质疑一些被捧得过高的东西~不认为所谓“经典”就是完美(也有很多败笔以及俗套)。我也不认为我说的就是绝对正确(所以欢迎批评指正)。我提倡的是拿来主义精神,而不是绝对的膜拜,绝对的膜拜才是强加不是么?

        • jingyanxin says:

          @钟惠城, 在下也很欣赏这个公园的大气~~但图28、30、31、34。。。凭良心说,你真的认为细部做的很精致么?… 如果是的话我就没话说了哈哈~~

        • jacklion says:

          @钟惠城,
          这么大个开放的公园,建成都十多年了,每天接待那么多游人,要求他精细如初也太苛刻了。而且这是在3月份,经过一个冬天的折腾,很多养护工作还没到位,包括水池都还正在施工换防渗膜。所以凭这些照片就说他让人大失所望,不太公平。不过园子里确实存在一些地方建造的细节设计的有问题,比如有些很尖的尖角,无一例外面材都剥落了。不过我个人觉得总体上看还不错。
          但是精益求精,如果我们现在做出来的园子都比她还精致得多,那就太好了。当然还得考虑造价。

        • jacklion says:

          @钟惠城,
          我觉得没有“完美”这种东西存在,但是经典成为经典是有原因的,也不能看到经典就质疑。拿来主义没错,但是得弄懂了才拿。
          不是处处和jingyanxi老哥唱对台戏哈。我只是觉得你提出的话题挺好的,看到了都想接着再说两句。

        • jingyanxin says:

          @钟惠城, 怎么会看到经典就质疑呢?是看到可疑的才质疑吧。。。。 :wink:

        • jingyanxin says:

          @钟惠城, 话说俞老师的红飘带还是世界7大建筑奇迹呢?我觉得也有点可疑哦~~~

  3. 小武 says:

    好棒!以前接触经典案例无非是书上翻翻,网上搜搜,总觉得介绍的很虚,很玄。读到这篇感觉很真实,虽然能感觉出作者对雪铁龙公园的无限喜爱,但并无过分的夸大(列了很多“证据”让你相信),也给了我更多的判断空间。希望以后能多读到这样的文章啊~~

  4. jingyanxin says:

    哈哈,大家没有必要这么誓死捍卫经典吧?再说我也没完全贬低其价值,我一直强调这还算个不错的公园,这是立足点没有大失所望,只是觉得“有点失望”。~相信像我觉得“不够美”的有不少吧(如果不是咱们专业的)

    埃菲尔比金字塔好看,鸟巢比安德鲁蛋好看~~老百姓大都会这么评价(假如不信,可以问卷调查),不必争论这个,再多的理论支持也是苍白。(其实金字塔与雪铁龙的实施无不与密特朗的政治行为有关,其审美会不会打折扣?)。设计永远是服务大众的。为什么雪铁龙比拉维拉特游人少很多?据说是“作为公园,服务设施比较少”这就说明不够宜人嘛,我们需要理论但是更需要一个普通人的感觉。作为公园大众更喜欢的还是好玩一点的,不是学术的。

    • jacklion says:

      @jingyanxin,
      老百姓是谁?咋知道的大都会怎么评价?不必争论的东西为啥不必争论?
      是不是在雪铁龙的大草坪上再按500个座椅,20个滑梯,30个公厕他就比拉维莱特更宜人了呢?
      拉维莱特比雪铁龙游人多?多得是当地居民还是外地来参观的?有多少是去参观法国国家科技馆的?
      我自己算不算大众?我觉得雪铁龙很好玩,算不算老百姓的观点?
      哪个公园是“学术”的呢?

      • jacklion says:

        @jacklion,
        话说,不是说“那些直线和几何形体看起来不宜人”吗,从线条和几何形体怎么看出服务设施情况的?

      • jingyanxin says:

        @jacklion, 问题提得好!不想讨论大众观点与学术评价是因为说起来又扯出一大堆。简单说吧,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国际竞赛第一名作品实施中大家都认为尺度极其不宜人,后来就变更了。安藤忠雄的长屋还有一些早期的作品,清水墙面,据说连业主都不爱住,但学术评价挺高。伊朗电影《樱桃的滋味》获奖无数,但你看了就知道是极其闷得一部电影。。。诸如此类的作品很多。

        这还涉及到一个态度的问题,有的作品,就是为评奖而生的。这无可厚非。百家争鸣嘛!但我个人比较喜欢周星驰不喜欢贾樟柯,尽管后者拿奖拿到手软。深究这些就没啥意思了吧?

        浪客剑心说:不想留名于世,只想凭手中的逆刃剑让这个时代的人们更和平的生活。。。这句话印象很深。。。。

  5. jingyanxin says:

    说到这,观点大都阐述清楚了~我总结一下:
    我可不是为了争论哦,只想通过这些阐述一些看法
    1、我们该如如何看待经典?虚心学习是肯定的(这是共识),但是敢于质疑也是必要的。很多知名建筑的实施,有很多特殊的原因,中标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比如国家大剧院。
    2、知识分子是服务于大众,适当超前即可,我们大部分人很难成为大师,若能为周围的普通人多建造一些美好的环境这就足够了。
    3、看到身边很多人一直都在抄西方的形式,甚至很多教授也在这么做,小钟说的很好——要先充分理解文化背景,再“抄”,慢慢的要有自己创造。
    4、最重要的一点!要形成自己的设计哲学体系,持“道”而行,工作将成为享受,在你美学下认为是完美的那就是你的完美(所以即使认为雪铁龙几近完美,我支持,关键是你有没有自己的评级体系,如果没有,那我完全可以质疑你的判断哦)。
    说的对不对,自己去判断:)

  6. xwueji says:

    百家争鸣,各辞一派,用欣赏的角度看那么就有很多完美,用辩证的眼光看那么自然会有很多不足。PS 个人认为在欣赏的时候,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会稍好,青年需要对前者进行批判而非强颜复喝,给我们一块雪铁龙公园我们会怎么做!?

    • jacklion says:

      @xwueji,
      无论是欣赏还是批判都需要对对象深入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有了自己的思考,无论是什么观点都是有益的。相反如果只凭先入为主的印象,为了赞美而赞美为了批判而批判就没有什么意义了。青年人需要的是客观的态度和自己能站得住脚的观点。

      我觉得研究这些案例更重要的是理解它们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 jingyanxin says:

        @jacklion, 说的好!

        所以~~先想想什么是~客观,什么是~站得住脚的观点。 :smile:

      • jingyanxin says:

        @jacklion, 之所以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我个人认为是很有意义的~为什么呢?目前园林专业真正的的“设计理论”太匮乏了~~要么就尾随建筑理论,要么就成为了“玄学”….园林不同于建筑也不是生态学也不是纯艺术~~其理论体系需要借鉴相关学科,但是!绝不等同于其他学科~甚至不能完全等同于国外的LA(国外LA设计师已经类似大地规划了,但国内呢?)~~~希望我所说的这些能给大家一点思考。我个人也正走在这条路上,希望能多就理论问题展开激烈讨论,一切,从人性出发。
        诚恳的说,绝对没有为批判而批判的意思,郭贤弟这么想就不免太小看老哥了吧。 :wink:

        • jacklion says:

          @jingyanxin,
          我并没有说老哥是在为批判而批判。这里这些讨论都是在顺着你前面说的话往下说。不是针对你的驳斥。如果没表达好,造成误会了,还请见谅。设计理论是个好话题,但不是一个好谈的话题。
          之所以称理论,得有个体系。这个体系其实不用从零开始完全从新创造,已经建立起来了。我最近的工作正好和这部分内容相关。我想,在下面的文章中可以陆续和大家分享一些最近新了解到的内容。

      • jingyanxin says:

        @jacklion, 很好~有机会学习一下~~

  7. 曹凯中 says:

    笔者匠心独具,用更为专业 ,严谨,细致眼光将我们原本以为很熟悉的Citroen解析的更加细致入微,这种严谨的态度和求是精神正是我们这个相对浮躁的行业所缺乏的。
    刚才看到几位同仁的发言,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样的:一个作品的好坏不能以在杂志上有几张精彩的照片而下定论 ,这种浅意的表象学的方法其实对于大众是很具有迷惑性的,起动机的本意也相对复杂。作为专业人士的我们应该对此保持更清醒的头脑。2002年普里茨克奖得主悉尼建筑师Glenn Murcutt曾经公开表示他一生都不在杂志上发表任何一个作品。目的就是在于抵制这种以表象去迷惑大众的做法。一个作品的好坏,不能简简单单用是否“美”或者“丑”加以定论。写到这里不禁想到我们当时办这个网站的一个初衷,那就是推行一种更为先进和公平的评判体系。

  8. jingyanxin says:

    我一直认为设计作品的好坏一般主要有2个标准,1、实用 2、美观~~~

    这个更为先进和公平的评判体系是什么?~曹公可否说出来学习一下?

  9. 张林 says: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多解读经典作品和案例,对于在学校的孩子们,应该是非常有益的……
    感谢作者和前面的朋友们,看着热情洋溢的文字和讨论,一种幸福感洋溢于心间……
    “再也不要用道路当线条去做平面上的构图,
    再也不要东拼西凑的去敷衍一个练习……”
    三维的思维,去做设计……

  10. 陈可 says:

    好文好图,细读可知作者的用心良苦,也让读者受益匪浅!有机会再去,一定要近距离好好品读经典。把一个作品研究到位,不容易……

  11. Ewill says:

    我觉得不好看 :han1: 哪个角度都不好看 就有一张还行 E那个中心大草坪

  12. 李胜 says:

    郭大侠,图8、12这些地方没有排水设施,路就是素土吗?加石灰处理的?

    • jacklion says:

      @李胜,
      8那个位置道路是个单面坡,路面排水派向下面植物栽植的区域。12那张沿路也没发现有雨水口,貌似雨水从路面直接下渗了。
      路面可能是加石灰处理的素土,我说不好。有哪位了解这种材料的可以给补充补充。

      • 曹凯中 says:

        @jacklion, 营造法式上记载中国南方有一种素土路面可以直接排水的做法,我猜测和你这个属于一种原理,它的大概原理是将石灰与素土相混入,由于石灰和素土具有可排斥性,下雨时石灰滞水后直接下沉到土层以下。等盐栖的时候石灰又会上至土层以上。有点像现在一些金属屋面利用纳米技术的自洁的原理。张永和在做的二分宅的内墙也是纯夯土的,和这个原理差不多。

  13. 曹凯中 says:

    呵呵 我只是抛砖引玉 等忙完这阵子论文好好整理一下吧:)

  14. 安友丰 says:

    其实技术不是问题!但不掌握技术的设计则会出大问题……
    “实用、经济、美观”——准确、熟练地掌握技术是做出好的设计的基础!

  15. 烂兔子 says:

    我在设计中也用过平行直线的构图形式,用铺装、树阵、修剪灌木多种元素强调我的直线构图。该项目近两年后我去看了这个项目,大为吃惊,当时觉得这是我画的?两年前的我的设计水平这么低?失望之下,我回去翻了当时的施工图,与现场对照后再一次大为吃惊,铺装不是我设计的材料,树阵也不在我设计的位置上,靠谱一点的修剪灌木缺少养护,也没有直线条的利落感。自我安慰之余也觉得想象中的设计与现实差距很远。现代主义和极简主义这种设计形式需要精细的施工来支撑,否则……

  16. 42 says:

    这么多人来说 我也留个痕迹吧, 作为一个设计初学者 这篇文章让我深刻的明白了一个设计作品总会让人有很多种想法,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想法,那么作为一个设计者到底要怎样呢?是极力迎合别人的想法还是做自己的………………?

  17. 崔一帆 says:

    文章很精彩,分析很到位,个人感悟也写的很诚恳!
    看了上面很多朋友的留言,我觉得,经典是经典是有其原因的,不排除一些表象或者宣传因素,更多经典的成因还是如同作者文中所列举的一些内涵的存在才能为经典。
    并非完全是装饰,背后的思考更能引起共鸣。

  18. 天星 says:

    关于雪铁龙公园看到的最好的文章,分析的最为详细,图片也最多。但是可能因为公园特别大的原因,只能是管中窥豹。有些特色的地形等等处理还是不甚清楚,也许需要更大范围的广角或者鸟瞰才更清楚。不过,已经很知足了。谢谢。

  19. zhoux says:

    前几日有机会去雪铁龙公园一转,公园非常受欢迎,每个空间,每个设施都被利用起来,可以说附近百姓很喜欢这里。大小、主次空间的转换非常舒适合理,尺度和比例的把控也非常到位。轴线空间与两侧小空间的结合传承了le notre法国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两个大玻璃温室像极了传统园林中宫殿建筑的抽象表达。现在回来再读这篇文章以及大家的评论,觉得又有了新的收获。至少,我们在评价经典之前,应该先去现场感受一下,看到具体的实物,就应该能体会到经典之所以成就的某些原因吧。

  20. 眯眯眼 says:

    今天刚刚去参观了,作为06级园林系的学生,课堂和书本给予的概念已经很模糊了,但是真的走到实地的时候,这层层叠叠精心设计的空间感和植物,无不让我惊叹。感谢好文!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郭湧

郭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柏林工业大学规划建筑环境学院 景观设计与环境规划系访问学者。

新青年读老经典 绿色屋顶 Malden 广场 风景园林学 青海 设计研究 购物中心 ARC 张唐景观 地砖 希望小学 历史理论 太阳能 9.11 京津冀 植物 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 毕业设计 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 Prof. Nigel Cross 保护 树屋 绿道 城市雨水 低收入住宅 LABash 绿墙 美术馆 散步道 预制混凝土 Gleisdreieck 意识形态 上海 2013北京园博会 墨西哥 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论坛 开放空间 玛莎·施瓦茨 长椅 三倾园 万科 辰山植物园 哈普林 halprin Michael Van Valkenburgh and Associates 欧洲 国际风景园林师高峰论坛 风景区 盆景园 陈俊愉 Prof. Gesche Joost 行业 苗木 人居环境 五角大楼 TOPOS 贝聿铭 数字景观 海平面上升 园博会 幻觉 Brownfield 日本 博士 马克 托滕堡公园 GSD 北欧 历史 校园 布法罗河湾散步道 清华 Media Ship 书评 雨洪管理 空间 洛阳 Ron Henderson Diana Balmori 喷泉 德国市民花园 洪盈玉 刘秀晨 风景园林 区域园林 公共花园 新年 北林 商业建筑 苏州古典园林 檀馨 矶琦新 野生动物廊道 碛口古镇 巴塞罗那 朱育帆 设计未来城市 康奈尔大学 RTD 雕塑公园 冯纪忠 游乐场 AGER 几何 垃圾 LIM 种植 铺装 纵向耕作 韩国 证书 城市空间 Juergen Weidinger TAMU 布鲁克林大桥 纪念性景观 老人 银泉市 Silver Spring 雕塑 城市景观 图解 孟兆祯 美国 加拿大 经典 香格里拉植物园 滨水 文化景观 创业 雪铁龙公园 王劲韬 灾后 天津大学 公益 牛雄 加州花园 IFLA 理论 Jack Ahern 纽约 Kingston University 可持续 反思 种植装置 何巧女 休斯顿探索公园 考研 北京 SANAA Peter Walker 绿色基础设施 方塔园 瑠公圳 保研 鹿特丹 Gesche Joost WEST8 水盒子 Prof. Jürgen Weidinger 展览 MLA 北川 华南 教育 学习方法 设计竞赛 地震 年会 狼牙山 设景 新西兰 钓鱼岛 龙安寺 弗吉尼亚大学 UVa 捷得国际 政治 泰山 钢笔画 日本设计 清华同衡学术周 安藤忠雄 城乡 中央公园 古根海姆博物馆 普渡大学 LAM 首尔 技术 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 2012IFLA亚太区会议 风景园林新青年,就在你身边 跨学科教育 SWA 批评 空气污染 布鲁克林 交通节点 水景 旅游 枯山水 罗马奖 土人景观 教学 碳补偿林 Hans Joachim Mader 维格兰 禅修 骑行 佛罗里达 现代主义 植物园 庭院 维吉尼亚理工大学 哈佛 西安世园会 Stoss Landscape Urbanism 西方建筑 铁路 卡尔维诺 教学元素 毛细水 安友丰 会议 河流 裁员 住宅花园 Waterboxx 地域性景观 公共交通 可持续化 挪威 南湖中央公园 儿童 风景园林月 英国 工程 沃夫岗·哈勃 盐湖城 德国 护栏 Greenway 水文 西班牙 翻译 珊瑚礁 迪士尼音乐厅 流浪汉 王欣 华盛顿 IGA 台湾 James Corner 香港 如园 原子城 韩炳越 非言述性和默会性知识 人文 摄影 枡野俊明 logo 禅意 讲座 法国 合作 2012IFLA ASLA 深圳前海 概念方案 什刹海 多样性 公园 竞赛 花园 世博 绿色设计 ASLA学生奖 铺地 就业 便携 环境效应 托马斯·丘奇 迪拜 Vista Hermosa 客座教授 居住区 环境 生态 自然观 马晓暐 沥青 雨水 LEPC 鸟类 论坛 调查问卷 年报 自杀 场所 Prof. Loidl-Reisch Vertical Greening Systems 张乔松 广州市绿化公司 数字图解 数字化 Mader 城市 新加坡 NITA 自然文化资源 Julius Fabos Ruggeri 迪士尼 Disney 建筑 夏成钢 志愿者 鹈鹕湾 步行街 低能耗 参数化设计 实验 经验 沙龙 纪念碑 岭南园林 朱胜萱 马萨诸塞大学 UMass 宋晔皓 棕地 北角公园 可持续城市 湿地 视频 城市建设 buffalo 职业实践 留学 国家公园 视觉文化 机场 Xeritown 宾夕法尼亚大学 联谊 成范永 景观都市主义 Prof. Wolfgang Jonas BIM 永昌河 设计展 手绘 伊利诺伊大学 UIUC Dr. Rosan Chow 俞昌斌 多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