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中国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设计研究模式

Modes of Design Research

(德)歌诗儿·尤斯特撰文/(Germany)Gesche Joost
崔庆伟译/Translated by CUI Qing-wei

摘要:介绍了欧洲目前的设计研究发展概况及其背景,阐述了设计研究的模式演变、类型特征与评价标准,强调了设计行为对于设计研究的重要意义。指出设计研究作为一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与知识生产方式,需要紧密联系设计实践与被证实的理论反思。呼吁研究者保持开放态度以及敢于尝试的勇气,通过设立研究机构和加强跨学科交流促进设计研究的完善与发展。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design research and its backgrounds across the Europe in recent years, interprets its modes evolution, categories and features, as well as evaluating criteria, and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design activities in design research process. As a different type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a different theory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design research focuses on connecting design practice with substantiated theoretical reflection. The author calls on openness to new things and the courage to experiment, through establishing research institute and strengthening exchanges between neighboring disciplines to perfect it.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研究;模式;通过设计之研究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research; mode; research through design

在如今的研究领域,一些新的跨学科研究方法开始强调将设计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基于这些方法,设计学科正在通过纳入学术研究方法以及其他获取知识的方式拓展其研究版图。与此同时,其他学科关于有效研究的既定定义也在以新的视角被重新评价与修订。在过去几年的设计研究领域,“通过设计之研究(Research through Design)”作为一种新的、表现突出的研究范式被逐渐确立起来。该范式强调通过设计的过程、方法及其行为本身来探求新的发现,这些发现将被证明对于其他学术研究方法同样有效。它在方法论层面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判断设计实践活动和研究行为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众多设计类学科而言,有必要建立一种独立的研究范式以解释某些特定的设计方法和过程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而这对设计方法选择和知识积累具有重要意义。奈吉尔·克劳斯(Nigel Cross)教授谈及“设计师式的认知方式”时,强调的一点是:通过设计实践活动探讨科学和学术问题将获得应用其他方法无法得到的见解,不管其目的是收集实践知识,解释“默会知识1(tacit knowledge)”,还是仅将知识具体化为某些原型或标准。

1 欧洲目前的设计研究发展背景

最近几年,设计研究方法在德语地区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在荷兰、斯堪的纳维亚和大英国地区2更是已经较早地被融入学术规范当中。目前在德国、瑞士和奥地利,人们正就建立一种具有特定方法、流程和描述模型的新的研究类型展开激烈讨论。这次讨论将多个设计类学科联系起来,从建筑和风景园林到设计和艺术甚至土木工程;而讨论内容也涉及每个学科的不同传统和术语。这一现象涉及2方面问题:一方面,不同的知识创造方式正在被广泛地讨论,而这些想法已经超出了目前“科学方法”所提供的术语范围3;另一方面,德国高等教育制度正在经历从“文凭”和“导师”制度向“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制度的转变,这给设计以及设计相关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带来了新的问题,同时对创新竞争力之外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正是这一点,将我们与中国伙伴们联系在一起,因为他们也在探索如何在风景园林设计领域展开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鉴于职业实践的复杂需求,在设计学科内创造高度专业化的知识显得异常重要。不仅在风景园林专业,所有设计学科中产生的多方面的问题都需要一个稳固的知识基础来解答,而这一基础需要通过研究来建立。然而,这些具体项目所涉及的实际内容必须一步步地完成,这样才能够形成“设计师式的研究方式”。

2 设计研究的模式演变、类型特征与评价标准

回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设计研究并非今天才出现的新现象,许多先驱们在该领域已经展开了一系列探索。第一批先驱们最早出现在德国包豪斯学校的设计理论研究方向。到20世纪60年代,包豪斯传统又通过托马斯·马尔多纳多(Tomas Maldonado)和郭本斯(Gui Bonsiepe)在乌尔姆设计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科学和设计之间以及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是当时研究的核心主题,并对其教学产生了长远影响。视觉/口头修辞方法以及视听修辞方法是当时设计研究的突出案例4。几乎同时,欧美地区出现了由约翰·克里斯·琼斯(John Chris Jones)和克里斯多夫·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领导的“设计方法”运动,从而促进了设计的科学方法论的发展。这一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62年召开的“工程、工业设计、建筑与通讯领域系统性和直觉方法会议”5。这次会议探讨了过渡中的手工技术导向的设计方式能否继续满足当时工业化社会及其改变的生产状况的需要。它展望了一种由科学支撑的设计方法,以及通过跨学科小组合作来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多层面问题6的基本原则。这一背景强调了有关标准化设计的若干问题,也为亚历山大撰写《建筑模式语言》7一书准备了条件。然而,科学方法论过于死板的研究理念以及设计工作向一种过于理性可预见过程的简化导致其 中的主要倡导者们先后脱离了这一运动。他们最终也承认这个项目是失败的8

今天,设计研究对于帮助我们重新审视社会的、生态的、不同性别的以及日常生活等所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便更好地探索我们所希望的未来生存状态。我们也看到一些创新研究与管理实践正在促进着“设计思维”的发展,这些活动最终以设计研究的方法和流程作为基础,并将更多的相关学科联系在一起。但是,目前的一些文章似乎并未熟知上述早期先驱者们的探索或吸取他们的经验。一些基本问题被反复提及与探讨:设计本身能否成为研究行为的组成与工具?或者它仅是对由既有研究方法所获取的知识的后续应用?设计实践项目和设计研究项目的分界线在哪里?我们应如何理解设计实践与研究之间、反思与行动之间的关系?如何探知每个人关于研究的理解同样是个需要讨论的话题。仅在新近几年里,设计研究从其方法和流程判断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研究类型的观点才逐渐获得广泛认同。一些理论家,例如沃福冈·尤纳斯(Wolfgang Jonas)和阿兰·费德里(Alain Findeli),对于建立这一认同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认为,对设计行为的研究能力的描述并不需要将设计理解为一新的纯正的科学活动。根据工程学科的标准定量方法对设计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也并非使其研究成果获得认可的唯一途径。克洛斯指出,今天的争论不是关于巴克明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提出的“设计科学(Design Science)”概念,也不是关于从更高层次思考设计过程、方法和产品的“设计的科学9(Science of Design)”概念。之前“设计方法运动”的一些想法已经被完全摒除,因此今天对设计研究的理解已不再是系统化和标准化观念。相反,目前有机会将设计作为一种研究活动,以探求可以指导设计实践的知识,同时形成服务于设计以及关于设计本体的一些知识。1983年,当唐纳德·舍恩(DonaldSchön)形成“反思性实践者(reflective practitioners)”概念的时候,谈到了上述想法,并强调了设计过程的情境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他将设计描述为“……一种隐含在艺术性直觉过程中的实践认知行为,而一些实践者确实会遭遇充满不确定性、独特性以及价值冲突的境遇。10”问题的前提是关于设计行为的深刻见解——舍恩认为设计过程不能被理性分析和定量研究,而更多的是艺术和直觉,是实践者所介入的一种独特的多义的情形。

于是,尤纳斯11与费德里12发展了关于设计研究的系统描述模型以解读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而这便重新提及了克里斯多夫·福莱灵(Christopher Frayling)最早提出并被广泛讨论的设计研究的3种类型13。他们将设计和研究的关系分为“关于设计之研究(Research about Design)”“为了设计之研究(Research for Design)”以及“通过设计之研究”。第一种类型,“关于设计之研究”,可类比克洛斯所描述的“设计的科学”——同样结合其他学科——设计活动作为一种行为或知识领域而成为被研究的对象。例如对某类设计产品发展变化及其意义的历史调查便属于此类研究。“为了设计之研究”,作为第二种类型,是旨在为设计活动提供信息支持的研究。同样,来自其他学科的程序和方法被用来支撑某个设计项目。一个例子便是通过心理学家对目标群体的调查来研究一项新的产品和系统的发展状况。此外,一个新的重要的设计研究类型便是“通过设计之研究”,在此类型中研究和设计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密。该“研究”并非基于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的研究过程和设计实践之间的简单联系,其中的科学性和学术性探究也无法从设计实践语境中分离出来——这类研究的核心要素是设计实践项目:一些假设通过实践进行检验,新的知识通过实践来获得。

费德里这样描述设计研究过程:“设计研究是指从‘设计师式思维方式’出发对与总体人类生态相关联的知识进行的体系化探寻和获取。”换言之,基于紧密结合了研究和实践的设计研究过程能够获得的有关特定设计内容的知识,即奈吉尔·克劳斯所说的“设计师式的认知方式”14。在费德里的定义中,设计研究的对象便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涉及到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个体、群体以及人工事物之间的联系。在特定社会背景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囿于此而伴生的具体现实问题都会影响研究活动的开展。正如在“模式2”15概念中关于产生知识的讨论所明确的16,研究工作处理的是复杂性问题,其研究结果也应该与社会紧密相关并自我成立。费德里进一步定义了“相关性”即设计研究应该有其自身的规则。设计研究成果应依据以下3个标准进行评价。

设计知识:从中获得了什么可服务于设计实践的知识?

设计实践:关于目标群体和影响设计的背景环境得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将如何被系统地转化和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发挥更大作用而非仅仅提供一种灵感?

设计训练:通过设计研究过程获得的哪些知识见解可以被普及和传授?

3 设计行为对于设计研究的意义

设计研究促使形成一些超越实践和学科界限的知识,这些知识或与社会科学相关,或将开辟新的交叉领域。这使设计研究工作表现出明显的跨学科性,其视野已摆脱理论范畴的局限而延伸至复杂的社会环境甚至对我们未来如何生存的探索。

设计研究的这些模型一方面描述了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另一方面明确了“相关性”与评价标准。关于2种模型的比较揭示了哪些空白需要填补17。例如,研究项目会清楚地表明思维在设计原型开发中的核心作用,研究假设是如何通过具体设计获得诠释,以及视觉表现如何被用作一种分析方法以及知识载体。然而,有一个问题仍然处在开放的状态,等待来自不同领域的设计研究案例提供答案,那就是上述这些理论反思和设计实践之间的交织关系应当如何在科学学术研究中予以体现。

设计行为可以创造特定知识的观点似乎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以原型设计作为特定形式的设计行为是一种研究工具。这种工具能够界定问题、提出假设并发掘和预见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定设计类型的研究及其所获得的知识通常是与某个特定情形密切相关——基于具体操作与背景条件,并经常是跨学科的——因此其挑战便在于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掌握其关键特征,发展一套独立的研究思路并在研究实践中加以应用。

4 结语

作为总结,笔者想补充一些实践方面的思考。在设计研究中,我们发现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研究方法和过程,一种不同的认知理论和知识生产方式。区别在于不同的评价方法,例如与工作坊中的工作人员进行座谈,或与专家进行座谈,以及运用其他学科早已存在的标准体系对设计进行评价。对这些评价及其标准形式的检验可以促进另外一种学术框架的构建,因为它使形成见解、进行出版、开展评价的新形式成为可能,这些新的形式同样能够回答其他领域文献所提出的问题。目前我们看到了新一代的设计研究者们,他们在其博士研究中将设计实践和被证实的理论反思相联系。除了设计能力、研究的方法论工具以及在设计研究中使用的经验主义灵感和理论基础模型,新一代研究者们几乎同时发展了以工作为导向的专业技能以及为了学术生涯发展的理论基础。

在设计研究领域,我们目前承担着构建一种独立的研究理念的任务。因此,我们必须在高校内建立起一些必要的机构去支持它。单一学科内的论文与相邻学科间的交流磨合显得同等重要。在笔者看来,研究概念的拓展以及混合研究方法的独特性质对于帮助我们处理今天不断变化社会的复杂问题具有极大的潜力。这需要对新事物保持开放态度以及拥有敢于尝试的勇气,而这两点是设计学科的核心组成。我们研究团体要做的一件事情便是通过设计研究寻找和分析实践案例——它们是否符合“通过设计之研究”的理论模型?我们应当在跨学科小组中发掘新的研究类型,并将不同的方法和过程进行综合。我们总的任务是创造新的“通过设计之研究”形式!现在我们需要确保这些学科能够长期参与在这场争论中,从而帮助创造和建立前瞻性的、应用导向的科学与研究形式。

注释:

1 译者注:“默会知识”,又称隐性知识等,是由英国物理化学家、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Michel Polanji)于1958年在其名著《个体知识》中提出的。与客观主义与实证主义观点中完全客观、静态的“显性知识”不同, “默会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与符号等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

2 See e.g., the report on the situation in Great Britain from Chris Rust et al: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ReviewOfPractice-ledResearchInArtDesignArchitecture (accessed on 2/11/2010)。

3 See Michael Gibbons et al: 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Sage, London 1994。

4 参见 Gui Bonsiepe: Visuell /verbale Rhetorik, Visual /verbal Rhetoric, in: ulm. Zeitschrift der 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 14/15/16 (1965), pp. 23-40; Gui Bonsiepe: Audiovisualistische Rhetorik in zeitbasierten Medien: Über die kognitive Relevanz diagrammatischer Visualisierungen; in: Gesche Joost, Arne Scheuermann (publ.): Design als Rhetorik, Basel 2008, pp. 213-228。

5 John Christopher Jones, Denis Thornley (publ.). The Conference on Design Methods: papers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n systematic and intuitive methods in engineering, industrial design, architecture and communications, Pergamon Press, London 1962。

6 参见 “wicked problems”定义 Horst Rittel, Melvin Webber: Dilemmas in a General Theory of Planning, pp. 155-169, Policy Sciences, Vol. 4, 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Inc., Amsterdam, 1973。

7 Christopher Alexander et al: A Pattern Langu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77。

8 John Christopher Jones: Design Methods, Wiley, New York/Chichester 1970. Gibbet datt。

9 See Nigel Cross: “From a Design Science to a Design Discipline: Understanding Designerly Ways of Knowing and Thinking,” in: Ralf Michel (publ.): Design Research Now, Basel 2007, pp. 41-54。

10 Donald A. Schön: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London 1983。

11 参见 Wolfgang Jonas: Design Research and its Meaning to the Method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In Ralf Michel (Hrsg.), Design Research Now, Birkhäuser Verlag AG Basel, Boston, Berlin 2007, pp. 187-206。

12 参见 Alain Findeli: Theorie und Praxis: Eine neue Einheit, ein funktionstüchtiges Modell für die Designforschung, in: hfg Forum 18, 2003, pp. 70-80; Alain Findeli et al (2008) Research Through Design and Transdisciplinarity: A Tenta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Methodology of Design Research, Proceedings of Swiss Design Network Symposium, Bern 2008。

13 Christopher Frayling: Research in Art and Design. Royal College of Art Research Papers 1, 1, London 1993, pp. 1-5。

14 参见 Alain Findeli: Searching for Design Research Questions: Some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s, in: Rosan Chow, Wolfgang Jonas, Gesche Joost: Questions, Hypotheses & Conjectures, 2011。

15 译者注:“模式2”是来自社会科学领域的专有名词,是1994年由迈克尔·吉本斯等人在《知识生产的新模式——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一书中提出的。该书认为: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1是指基于牛顿模式的科学研究,以单学科研究为主,而知识生产模式2是指在应用环境中,利用交叉学科研究的方法,更加强调研究结果的绩效和社会作用的知识生产模式。

16 See e.g., the report on the situation in Great Britain from Chris Rust et al: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ReviewOfPractice-ledResearchInArtDesignArchitecture (accessed on 2/11/2010)。

17 Rosan Chow: What Should be Done with the Different Versions of Research-Through-Design?, in: Claudia Marreis, Gesche Joost, Kora Kimpel (publ.): Entwerfen-Wissen-Produzieren. Designforschung im Anwendungskontext, transcript Bielefeld 2010。

作者简介:

(德)歌诗儿·尤斯特(Gesche Joost)/女/柏林艺术大学教授/德国设计理论与研究学会(German Society for Design Theory and Research,DGTF)主席/柏林技术基金会成员/目前领导着“设计研究实验室(Design Research Lab)”

译者简介:

崔庆伟/1985年生/男/山东东明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设计(北京100084)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One response to “设计研究模式”

  1. […] >> 点击这里查看本文中文版《设计研究模式》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中国园林》2014第7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