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中国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主编心语

有点巧合,本期有4篇涉及“看”的文章。《“言说”与“实践”——〈园冶〉与江南园林互文性诠释》一文揭示了一个重要问题:外国园林主要是看的,他们特别重视一眼看去地面上的画面图形,除了英国风景园有些改变,到了现代景观,这一特点又回来了。而中国园林基本是读的,须逐字逐段读下去,直至豁然,所谓“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过去我们行业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用西方“看”的体系解读中国园林,有些不着边际。

《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实验与解析》涉及中外差别的另一个问题,即“境与景”。过去,境的问题一直被空间概念笼罩着,冯纪忠先生的旷奥理论,继承柳宗元,融合空间论,是中国景园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孙筱祥先生的“生境、画境、意境”理论,理出了境的概貌;最近杨锐教授的《论“境”与“境其地”》,终于比较完整地结构出了“境”理论的体系。而景物,一直是西方体系的核心,其理论成熟度远比中国大得多。但是,若将景物作为风景园林理论的核心,我们就只有跟在建筑、美术、雕塑等后面跑的份。

《基于可视性图解与视域分析的园林空间造景研究——以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为例》同样涉及如何借鉴兄弟学科成果的问题。文章运用Depthmap软件,通过可视性图解和视域分析,确定园林空间中的景观敏感点,同时将景物按视觉与行为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类,进一步制定园林空间的造景对策。这种方法对迅速提高我们的视觉科研水平和提升景观设计效果,非常有用。

西方人对视觉的各种马太效应(即累积优势,强者越强)作了大量研究,的确有用、有效,使他们在制造超乎自然赐予的视觉对象方面,获得强大的能力,并发展出一套设计学体系。不过,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来观察,所有马太效应都是暂时的,没有长久性的,因为没人会因为这几种效应而盯死一个东西永远不动。这说明还有更强大、更深刻的原理在管理动物的视觉。其实生态学和系统学已经证明,这个世界不会有什么东西一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否则世界的一切物质和能量都会被这种东西吸引进去,从而毁灭世界。我想,即使有这种东西,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也应该尽量抵制这种东西,而不是盲目追随之。《道德经》曰: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的这种观察,远比《圣经》深刻。

《中小尺度生态界面的图式语言及应用》一文一开始就介绍了“景观的语言”概念。景观从画面转变到语言,似乎与中国文化更接近了,虽然,语言还不等于文章。Wiki解释语言:Language is the human capacity for acquiring and using complex systems of communication, and a language is any specific example of such a system.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is called linguistics。“景观语言”的概念可能源于“建筑语言”。建筑是全部由人操控而成的,所以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视为人类的一种表达;但是,与建筑不同,景观除了表达人的意图,还含有大量大自然想表达的内容(如自然规律),尺度越大,后者的权重就越大。因此,风景园林套用建筑语言要特别小心,本文从中小尺度景观入手,是得当的。此外,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可供实践操作的设计方法,我想特别对初学者,还是不错的。关键是学习者应逐渐深入理解这些图式语言背后所隐含的规律和道理,就不会把景观设计当作随意的语音拼凑,而是“读得懂”的文章。

王绍增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中国园林》2014第9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