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中国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风景园林的时间思维及其教育培养

刘滨谊 / LIU Bin-yi

摘要:围绕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中的“时间思维”培养,阐述了时间性、时间思维在风景园林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时间思维承前启后的延续性和先见之明的前瞻性,讨论了现代社会因时间感丧失、缺乏时间思维导致的规划建设问题。探讨了风景园林时间思维教育的基本作用和关键,包括建立风景园林的时间观,培养学生风景园林时间思维的想象力和专业素质,基于自然的时间线索,以自然进程为价值判断的标准,树立风景园林价值观,提出“自然时间理性”作为风景园林时间思维教育的关键。提出了基于“时 间线索”的基础教学和规划课程,包括:自然、人文、规划设计三大时间线索,以及规划原理课程、规划课、毕业设计3类规划教学课程清单。最后,提出了风景园林的“时空思维”概念以及“空间思维”与“时间思维”的教育齐头并进规划设计培养模式。

关键词:风景园林;风景园林教育;风景园林时间思维;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时间性

Abstract: Focusing on the educ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the “time thinking” culture,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time, time thinking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ere described. The past continuity and the prospective of prophetic vision of time thinking were pointed out. The problems of plann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rn society caused by the loss of time sense, lack of time thinking were discussed. The basic function and key of the educ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ime thinking,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time view, the ability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ime imagin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natural processes as the value judge standard were discussed. “The nature time rationality” as the key of educ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ime thinking was proposed. Based on “the time clue”, basic teaching curriculum of natural clue, humanistic clue, planning and design clue, the curriculum of planning principles, planning studio and graduation design were proposed. Finally, the concep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ime-space thinking” and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training mode of “space thinking” + “time thinking”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ducatio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ime think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time characteristic

1 风景园林的时间性、时间思维与风景园林规划

时间性是风景园林的重要特性之一。组成风景园林的诸自然要素具有时间性,并随时间而演变,这是风景园林客观的时间性。风景园林主观的时间性源于人类关于风景园林客观的时间感受、判断、思考,进而形成了风景园林的时间思维。

人类最初的时间思维源自自然界日月星辰的转换更替和人类个体生死 的经验,人类最初的空间思维源自空间观察。当人类祖先尚处于原始的“猎人—猎物”身份[1],在林莽之中、树杈枝丫之间攀缘前行之时,这种空间观察分析判断就因生存所迫而开始了,这种空间观察的首要途径就是空间视觉感受,然而,空间视觉感受也需要时间[2]。将风景园林时间和空间一体化的感受分解,沧海桑田、四季更迭、鸟语花香、风花雪月,各种空间感受的起因是时间。对于人类的生存繁衍,以地球为基地的宇宙时空中,时间占据着 绝对主导的地位,空间有限,时间无限。客观、主观、主客观,不论从哪一方面看,风景园林的时间性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

以风景园林的保护、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为核心,风景园林学科专业领域的时间性集中体现在风景园林规划中的时间思维。时间思维,其最大的作用是承前启后的延续性和先见之明的前瞻性。这种延续和前瞻的根源是风景园林的自然生命性,尤其以其生命要素的主角植物为主导,时间跨度之大,短则数十上百年,长则千年万年,空间随着时间而变化延展,时间决定着空间,因此,笔者认为风景园林的时间思维重于空间思维,中国的风景园林尤为典型。四时之景、繁花落叶、阴晴圆缺、风花雪月,中国古典园林的万千气象均离不开时间的主导,游赏其中,步移景异、丰富多彩的自然空间变化设有起承转合,有动、静、 紧、张、快、慢,这些都源自时间的把控;中国的城市、建筑也不例外,时间重于空间。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基于自然因素、考虑未来百年的 风水、千年的风土,本质上是基于自然变化的时间思维和时间规划,虽为中国古代风水学,但是符合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等现代科学证实了的 自然时间发展规律。正是这种关于自然时间的规划,赋予了风景园林、古代城市规划百年、千年的“先见之明”。

风景园林规划与风景园林设计,空间尺度规模的差异并非关键。最大的差异是规划时间与空间上的延续性和前瞻性。规划是明天的设计,设计是 明天的预演。今天建成的设计,如果没有之前的“规划”,也许能够存在一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就会显现,难以持久,甚至是昙花一现。

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科相比,风景园林学科基于大自然、大人文的平台较之时空跨度更大,正所谓:风水百年、风土千年,更需要具有时代的延续性、纪念性、前瞻性、预见性,这就是风景园林及其规划设计的本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结合万物生命的规划设计,是追随生命时间进程的规划设计。迄今为止,人类所能做的是发现这种进程的时间规律,而不是改变。在无法改变的自然进程之中,除了保护、跟随,规划设计所能发挥的作用是以“空间的规划设计”为标尺,在自然进程中留下时间的刻度和生命的印迹,对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尤为如此。

2 当代风景园林时间性与时间思维的严重问题

然而这种源自自然界的时空关系却因人类观念意识的改变、伴随工业社会的突飞猛进而彻底改变了,这就是人类时间感的丧失。这种改变渗透在各个领域和日常工作生活之中、并且日渐根深蒂固,以至于提到规划设计建设首先考虑的就是空间、用地;过去,一件事可以由三辈人前仆后继来完成,现在,一辈人恨不得要做3件伟大的事;过去,一套房屋历经三代所住,今天,拆了建,建了拆……一代人却要住3次新房;更为突出的则是人类关于自然时间感丧失,因开发建设而带来的环境破坏污染以及资源的迅速消耗枯竭。

对此,早在40年前,杰弗瑞·杰里科先生在其《人类的景观——环境塑造史论》巨著的后记中就指出:“当前对于环境的破坏可以追溯到一个深层的、基本的起因:对于现在人类头脑中关于时间、空间及人类与两者关系的潜意识的混乱误导。”杰弗瑞·杰里科先生进一步指出了这种混乱的根源:“(如同希腊人一样)19世纪的艺术家不仅感觉到了万物是变化着的,而且觉察出时间与空间并非2个实体, 而是合二为一的。这一点,现在已为科学所证实,这一观念如此势不可挡,如此突如其来地打断了历史,也许这正是为什么时间在当今景观艺术之中明显地几乎不起作用的主要原因。

这正是当前的问题所在。例如,想象力不再关注于填补差距,特别是在景观之中,在栽种与树林之间,景观必须是速成的。建筑生命力的短暂以及新旧之间的冲突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相对于所有从前的哲学、玄学和人文主义来说,时间感如此匮乏,似乎行动 取代了思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埃及、古印度和前哥伦布的美洲几乎都关注于抽象的时间。中国认为建筑可以像植物一样自我再生;可是那儿新建的景观却期望永垂不朽。[3]”

56年之后,审视麦克·哈格倡导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4]行动结果,在“千层饼”、3S技术的辅助之下,规划设计师们更加注重于“设计结合自然的空间”(Design with Nature’s Space),,而忽视了“设计结合自然的时间”(Design with Nature’s Time),甚至对于基于时间、以生命循环为核心的生态规划,也是关注“斑块”“基质”“廊道”等空间形态有余,重视生物链、生物循环等时间序列不足。

对于区域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缺乏“用设计形成明天”(Tomorrow by Design)的关注于时间进程的设计思想[5]。鉴于规划与设计的关系,作者 提倡今天的风景园林不仅需要“设计结合自然”,更需要“规划结合自然”(Planning with Nature)。

缺乏时间的想象力,无法正确预测未来的发展愿景,就不可能有先见之明的风景园林规划,我们将永远面临着多年之后的幡然醒悟和无尽后悔。人们熟悉的当年北京古城墙的拆除、南京古城墙的损毁,都是半个多世纪前缺少先见之明的恶果,而少有提及的上海百年之前的“填浜筑路” 式的城市开发建设,更是违背风景园林自然进程,完全改变了上海江南河网地区的自然景观格局,属于典型的反风景园林规划,活生生地毁了一座 21世纪的滨海水网之都!

如今,虽然百年已过,以超越自然环境生态、割断历史传统文脉为标志的规划建设界时间感的消失和以大规模新城开发、园区建设为代表的空间感的膨胀却有增无减。正所谓: “在人类时间感消失的同时,其空间感似乎已无法控制地膨胀了”[3]。从国家区域到城市分区、从风景名胜区到城乡绿地网络、从城市湿地公园到滨水区建设,其中,规划建设的时间思维是如此的匮乏,人为的空间思维取代了自然的时间思维,结果是对于自然进程[4]的漠视、对于传统、历史、文化的敷衍和对于已有建设的“另起炉灶”。

3 风景园林时间思维教育的基本作用和关键

与之相应,迄今为止,在中国绝大多数风景园林相关院系中,风景园林时间思维教育和规划课程教学是弱化的。一方面,以为一个仅仅对应于“地景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的二级学科,就业后实践机会不大;另一方面,受当今欧美院系教育导向的影响,经历了在近一个至半个世纪前就已完成的 “大刀阔斧”式的规划,欧美社会风景园林“规划实践”的项目越来越少。 然而,中国国情并非如此。首先,风景园林时间思维贯穿于整个风景园林的各个二级学科:“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园林与景观设计”“风景园林遗产保护”“风景园林植物应用”“风景园林技术科学”等[6],其次,中国仍正在经历“大刀阔斧”式的规划建设进程,城镇化进程中1 200座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占国土面积10%以上的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 园、遗址保护地、旅游地的规划建设,这些都需要风景园林规划,也都需要加强风景园林时间思维训练与风景园林规划课程教育。

迄今为止,风景园林专业仿效建筑学专业教育的基础训练,以平面构图和空间构成为代表的空间思维训练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但是,关于时间思维的训练则非常薄弱,尤其对于讲求时间为主导的风景园林规划课程,许多院校受到教学观念、师资队伍、教学积累等条件限制,或者无法开设,或者形同虚设。

风景园林不仅需要设计,也需要规划,尤其对于百年之后的“精雕细刻”,今天的“大刀阔斧”尤为关键重要。与城乡规划相比,风景园林更需要规划,需要大跨度的时间规划。正所谓:风水百年、风土千年。基于大自然、大人文的平台,比城乡规划时空跨度更大,更具有时代的前瞻性、预见性,这就是风景园林规划的本质。通过规划课教学,要让学生具备风景园林的时间意识与思维习惯,具备风景园林规划师的传承能力与先见之明,同时兼备考虑长远发展变化的园林设计能力,“风景园林规划+ 风景园林设计”,这才是全面的风景园林设计课教学,也是当下中国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紧缺的模式。

建立风景园林的时间观,培养学生风景园林时间思维的想象力和专业素质,基于自然的时间线索,以自然进程为价值判断的标准,树立风景园林价值观,这是风景园林时间教育的基本作用。 “自然时间理性”是风景园林时间思维教育的关键。依据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气象、动植物、人类等所有源于自然客观世界的事物随时间而演变的规律,以其持续变化的各种时间为尺度,思考判断“先后”“因果”“轻重缓急”等,以自然界的时间为线索的规划思考,这就是风景园林的时间思维训练的“自然时间理性”。“自然时间理性”是针对风景园林规划而言,对于规划期短则10年、20年,长则50年、100年,甚至必须要过千年的风景园林规划,面临的问题、顾及的方面、设想的不确定因素、预期的多重目标、学科专业的多样等,面对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错综复杂关系,规划决策必须是理性的、科学的、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的。以自然时间规律的 “不变”应对人工建设时间的“万变”,这就是风景园林规划的理性。

4 “时间序列”的基础教学和专业课程

4.1 基本内容

所有风景园林要素不仅与空间有关,更与时间有关。时间的各个自然要素包括:地质地貌形成年代,水文的时间变化,各种动植物的生命周期、成长时间,生态循环周期等;时间的人文要素包括:文化历史的时间演变、各个时期的价值观念、文化风俗及其随着时间而发生的演变流传等。从一片森林的兴衰更替,到一种风俗习惯的生死兴衰,从儿时的身临其境到消失为一种记忆中的乡愁,如同空间思维,风景园林的时间思维也是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这些都属于风景园林时间思维培养教育的基本内容,与“空间构成”课程对应,我们可以将这些基本内容概括为风景园林各要素的时间序列,姑且将这类课程统称为“时间序列”。

4.2 基础课程教学

此类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笔者的设想建议如下:围绕“时间序列”,进行认知、梳理、重组、虚拟等多种方式的“时间线索规划”,通过课程化的训练,力求使学生具备风景园林专业的时间意识,对风景园林各个方面的发生演变的多条时间线索具备初步的、整体的认知。大体可以分为3个方面的训练。自然时间序列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气象、海洋水文、森林湿地、典型动植物、自然山水、城市乡村;人文时间序列包括: 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风景园林文化、习俗的时间演变;规划设计时间序列包括:从实体模型到虚拟现实的场景、空间等各类时间序列。

4.3 专业课程教学

此类课程相对成熟,但是也需要强化其中的时间思维。以同济大学风景园林规划多年教学实践为例[6],这些基本内容的教学分为3类。 第一类:规划原理课程,包括:《风景资源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 理》《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城市绿地规划原理》;第二类:规划课(Planning Studio),包括:《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湿地与生态修复规划》等;第三类:毕业设计,包括各类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

5 结语

处于百年城镇化进程化中期,在饱受匮乏“自然的时间思维”和“基于自然时间的风景园林规划”而缺少先见之明的规划之苦后,当下中国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培养与课程教学急需填补“时间思维”的“低地”。中国风景园林讲求“人与天调”,以现代人类的认识,“天”即万物及其赖以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一体,完整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时间、空间及两者一体与人类关系的和谐统一。矫枉过正,当下风景园林设计首要的不是空间之“形”,而是时间之“态”。

“自然空间感性”是风景园林的空间思维训练的根本,“自然时间理性”则是风景园林时间思维教育的根本。两者相辅相成,风景园林专业思维的教育才有可能完整。两者共同依据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气象、动植物、人类等所有源自自然客观世界的事物所呈现出的时空分布和形态,以其大小不同的各种时间序列和空间构成为尺度,思考判断“格局”“形态”“旷奥”“内外”“敞闭”等空间特性的时间演变的转换重组,这就是风景园林的“时空思维”。“空间思维”与“时间思维”教育的齐头并进,规划与设计同等重视,进一步,“时空思维”一体,规划与设计交融理应成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育的理想模式。

 

参考文献:

[1] Appleton J. The Experience of Landscape[M].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1975.[2] 刘滨谊,范榕.景观空间视觉吸引机制实验与解析[J].中国园林, 2014(9):33-36.
[3] Geoffrey, Jellicoe S. The Landscape of Man: Shaping the Environment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Day[M]. Thames & Hudson Ltd, 1975, 1987 and 1995.
[4] Ian L McHarg. Design with Nature[M]. New York: Nature History Press, 1969.
[5] Philip H, Jr. Lewis. Tomorrow by Design: A Regional Design Process for Sustainability[M]. John Wiley & Sons: 1996.
[6] 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 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2013年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7] 刘滨谊.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发展60年历程[J].时代建筑, 2012(3):35-37.

 

作者简介:

刘滨谊/1957年生/男/辽宁法库人/博士/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专业委员会主任,景观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办风景园林学科评议组成员/风景园林专业硕士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指委副主任/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研究方向为景观 视觉感受评价,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园林与旅游规划/本刊副主编(上海 200092)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中国园林》2015第5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