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遗产保护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公共园林谱系研究:方法与应用

周向频 刘曦婷
ZHOU Xiang-pin LIU Xi-ting

摘要:在急速城镇化建设及紧迫的近代公共园林遗产保护背景下,回顾了近30年来中国近代园林研究历程,在分析了实践研究滞后于理论研究的现状问题基础上,从遗产保护的视角出发,引入谱系学的研究方法疏理近代公共园林演变历程,提出了围绕近代公共园林对外源的多渠道吸纳及本土风格的融汇线索,构建中国近代公共园林的风格和思想的时空演变源流谱系,综合形成中国近代公共园林“时段-地域-类型-风格-思想”的五维谱系框架的方法,并探讨了谱系研究的应用前景,指出近代公共园林谱系构建是搭建园林理论研究到实践遗产保护的桥梁。

关键词:近代园林;公共园林;谱系学;遗产保护

Abstract: Under the rapid urbanization of China, the heritage protection of Chinese modern public gardens is in need inde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ritage protection, this paper adopts the theory of genealogy to reorganize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modern gardens 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study process of Chinese modern gardens among which the practical research lags behind the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oposes the clue of modern gardens integrating multiple styles and local styles, and builds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genealogy of Chinese modern public gardens’ styles and ideology to establish the “time-region-type-style-ideology” five dimensional genealogy framework of Chinese modern public gardens. It then discusses the promising practical use of genealogical study in the futur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public garden genealogy is the bridge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landscape theory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of heritage protection.

Key words: Modern Gardens; Public Gardens; Genealogy; Heritage Protection

中国近代公共园林①在我国园林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地位[1],它是中西文化交流在城市变迁中的物化表现,反映了多元文化下的园林风格尝试及本土语言探索,也是中国近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作为许多历史重大事件的承载场所,有重要的历史纪念意义。可以说,中国近代公共园林蕴涵着丰富的历史、社会、文化等遗产价值,而且在当代城市中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活着的遗产”[2],需要在保存遗产价值的同时适当改造以适应现代发展与市民生活需要。然而,由于我国古典园林的伟大成就以及历史的种种原因,人们对中国园林遗产价值的认识仍然仅限于古典园林。近代公共园林的角色如何定位,其模仿的创新、融合理念与手法有何价值,至今仍未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由于园林价值判断模糊,保护标准与方法的莫衷一是,导致急速的城市化建设和变迁对近代公共园林不断造成挤压和损坏,既磨灭了近代公共园林的历史面貌,也损坏了原本潜在的可作为遗产的价值载体。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近代公共园林的保护与发展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迫切性。为使中国近代公共园林遗存得到恰当的保护和利用,并为其在未来遗产申报及保护中提供详实的历史文献和数据支持,有必要系统梳理其源流发展,明晰其流变过程中蕴含的价值因素,以此作为价值认知和判断的一种重要途径,同时也为20世纪园林遗产的保护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支撑,跟进近代园林保护政策的制定。

1 研究历程回顾

中国对近代园林的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末,伴随着史学、社会学界对近代史的积极研究而蓬勃兴起。21世纪后,尤其是近10年,受后现代史学观影响②,对近代园林的研究达到高峰。

1.1 20世纪80-90年代的研究兴起

20世纪80年代,近代园林开始进入学界的研究范围,在高校园林专业领域,以北京林业大学的王绍增、同济大学的黄旭东为代表,纷纷将硕士论文的选题定在上海租界园林。其中王绍增的《上海租界园林》(1982)详细论述了上海租界园林的发展概况、管理、园林内容与功能、园林艺术风格与手法等,是本专业领域内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园林研究成果[3]。童寯先生在1984年出版的《江南园林志》中收录了江南地区的部分近代园林测绘数据资料,是近代园林基础史料的珍贵来源[4]。但此时的研究大多从物质层面的设计建造出发,将近代园林看作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至高峰期后衰落的产物,甚至认为是外来入侵的畸形产物。

到1990年代,在近代园林史料研究积累上,同时受到1980年代末国外学者对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研究的启发③,学术界对近代园林史的研究开始求新求变,主要从园林设计角度以及社会学角度重新审视近代园林。一方面,部分学者相继发表近代园林风格的相关评论研究,探讨近代园林的专业艺术价值及影响。代表文章有胡其舫的《江苏近代公园概貌及其意义和影响》(1999)以及刘庭风的《缺少批评的孩子——中国近现代园林》(2000)。国内最早关注近代园林的社会学者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熊月之先生,他发表的两篇论文《张园——晚清上海一个公共空间研究》(1996)及《晚清上海私园开放与公共空间的拓展》(1998),以史学家的专业眼光,从上海经营性私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入手,深入分析了私园发展的政治文化因素。[5]此后近代园林这一社会生活的物质载体逐渐被更多的国内社会学者所关注。

(未完待续)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4第4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