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解读大地景观史

赵晶

历史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知识宝库,从浩瀚的历史中可以追寻人类千百年的财富。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也曾谈到:“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

历史的研究和总结在学科的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日研究的灵感源泉。风景园林的历史,是一部记录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历史,它记载了人们如何向自然学习,模仿自然,改造自然,是人类发展史的重要篇章。

历史的解读应当全面、客观,需要基于时空最广泛的观点和理念。然而,就目前而言,我们对于这部历史的解读似乎十分有限。在当前的中国园林设计市场,所谓“欧式古典园林”似乎就是在园林中设计一座模纹花坛或欧式建筑,而“中式园林”则是放置一座假山,几座亭廊⋯⋯也许是个例为主,但是这些符号化、表面化的解读不断提醒我们再次反思历史的研究和教育。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历史的了解的确难逃片面,总是习惯于将视野局限在围墙中的花园,却忽视了藩篱外广袤的大地。我们的祖先在小尺度的地块中从事了花园的设计,更是在宏观尺度的大地上进行了景观的规划。风景园林的历史应该是一部包含这些花园和规划的、完整的大地景观发展史。而目前,风景园林历史的研究对景观规划的关注还远远不足,已有的部分相关研究多是基于建筑史、城市规划史和艺术史等研究语境。

在风景园林的历史中,自有组织的社会诞生起,先辈们就以各种形式进行着景观的规划。在古代的中国,人们往往出于实际的需求,如农业耕作、贸易、水利、防御等,进行有目的的景观规划。早期中国的景观规划多以风水的理论作为基本的指导原则,核心思想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杭州西湖就是中国早期景观规划的典范,它的发展变迁与人类活动和城市发展息息相关。西湖形成于约2 000年前的泻湖,后经历了漫长的自然演化过程。千年来出于防御、供水和农业的目的,人们疏浚西湖,修筑堤岛,建造寺庙和亭台楼阁⋯⋯西湖的规划从未停止,并最终形成了今天优美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历史遗迹,成就了杭州这座远近闻名的繁华都市。此外,南京的玄武湖、济南的大明湖⋯⋯这些都是我们的祖先在大地上进行景观规划的杰出实例,并造就了丰富的文化和自然资源。

而在西方园林史中,景观规划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17世纪初期,伴随西方古典主义园林的发展,园林规模宏大,轴线跨越边界延伸出去,几何对称式的布局也扩展开来,将周边的城市、农田、林地都纳入了这个严谨的格局中,园林的规划超越了边界,将范围之外的要素也进行了统筹。其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凡尔赛宫苑,其轴线成功的引导了整个凡尔赛市镇的发展。18世纪开始,伴随着风景园的产生、发展和传播,自然风景园传入欧洲大陆后,一些王室和设计师开始以风景园为手段,以社会和经济的全面改良为目标,进一步发展风景园成为一种景观的规划。这种景观规划跨越了狭隘的行政地缘界线限制,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以一种开放的、多角度的、大范围的思考模式,对农田、山体、森林、水体等自然要素做出统筹安排,并且纳入了周边的乡村、道路等,从而对整个区域的格局进行统一规划,并全面推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纵观东西历史,虽然生活的土地和时代不同,面临的问题和环境不同,风景园林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解决了当时的问题,并对于社会、经济、艺术、生态等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由此成就了历史上的文明。这些历史都是大地景观史的重要部分,记载着先辈的智慧。

今天,我们也面临着我们的时代所特有的问题。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内走完了西方国家几个世纪的发展路程,也必将面临更加集中和复杂的问题。人口的迅猛增长和城市的不断扩张打破了原有的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破坏和污染。我们必须重塑这种平衡,这需要合理规划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要素,并组织和管理各种自然和人文资源。

而如果回顾历史,我们的先辈千百年来一直都在进行相应的探索和尝试,那就是构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我想,只有了解过去的人们如何改造自然,我们才能更好的学习未来如何应对自然。因此,今天的园林人需要去构建和解读这样一部完整的大地景观发展史,它阐释了我们的祖先如何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秩序。这是一部全面的历史,小到花园的细节手法,大到大地的规划理念,这也是一项及其复杂的研究,需要与哲学、艺术、社会、经济等背景因素的关联解读。只有全面探索和认知这部大地景观史,向历史和先辈学习,从过去学习和汲取营养,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自然,更好地面向未来。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5第4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