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守护我们共同的遗产 兼论风景园林学的未来

赵智聪

求学风景园林10余年,我逐渐更多的接触到风景区规划和遗产保护等领域的研究内容和实践项目,所看到的风景园林专业和学科大多集中在“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这一分支。在这一领域中,既有从古至今积淀的智慧和文明,也有前辈学者在保护实践方面的努力开拓。

立足当下中国社会发展和风景园林学科所应解决的问题,我认为风景园林学科应是一个以保护为优先原则的学科。建立并弘扬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科学的价值观,应该是所有风景园林人共同努力的目标。风景园林的学术共同体中,关注并关心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的力量并不雄厚。很多人的关心也无非是把保护、资源作为“开发”的资本和宣传的噱头。因为在当下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保护”几乎是“无利可图”的。相对而言,这是一个在风景园林中处于“边缘”地位的分支,加之整个风景园林行业的话语权还不那么充分,这一分支的影响力就更显得微不足道。作为一个有益于人类发展、为全民带来福祉的学科,我们能够做的贡献远不止现在这样:做些装点门面的粉饰,或用些并不娴熟、并不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完成领导的意愿或开发商的想法。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并没有形成。

以保护为优先原则的风景园林学科,并不是需要风景园林学科的所有从业者、研究者都将力量集中于这一分支,而是要在风景园林学科的核心价值观中充分体现对风景园林遗产的认知和尊重,这种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赖于每个从业者都能够是尊天悯人的、懂得自然规律的、具有人文素养的。

在当下的社会经济环境中,在风景园林学科的核心价值观尚未达成共识的历史时期,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将必然面临巨大的风险、承担巨大的压力。在规划设计项目中,需要风景园林师发现遗产的价值,需要风景园林师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需要风景园林师说服其他利益相关者。这样的坚持将会是艰难的。

风景园林学科应该成为一个立足于科学研究的学科。就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这个分支而言,我们的研究需要拓展和深化。目前,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还十分不充分。一方面,研究集中于历史研究,另一方面,研究集中在如何将风景区、森林公园等风景园林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就研究本身而言,这两者都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对于前者,历史研究的成果往往被束之高阁,得不到公众的关注和认可,也没有真正让从业人员从历史研究中汲取营养;对于后者,研究很容易成为某个利益相关方逐利的工具,也因为没有详实的数据、长期的积累而在得出结论时饱受诟病。

对于风景遗产的保护,在理论或者说哲学层面,为什么保护、为谁保护和保护什么,诸如这样的问题,讨论还未见曙光,在伦理层面,这样的问题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出现变化,应该有更多的人深入思考并不断回答这样的问题;在实践操作层面,大坝损害着我们的风景、索道侵蚀着我们的风景、大体量的山间建筑破坏着我们的风景,公路铁路有可能无情的穿过我们的风景,就连风景周边原本清淡雅致的村庄也在建设的大潮中“华丽”转身,成为碍眼的顽疾。但在决策中,有多少风景园林师有机会参与,有多少风景园林师提出了智慧的解决方案,有多少风景园林师提供了科学的证据,有多少风景园林师的建议得到了重视呢?我曾经对近年完成的60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进行过文本分析,考察其在“保护培育”专项规划中提出的措施。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规划中对保护对象的阐述是模糊的,所提出的措施十分有限且效果堪忧,措施与条例、规范等大面积重复。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一是受到各种条件显示,风景园林师在具体项目中无暇展开深入研究;二是受自身教育背景和学识水平的限制,无力展开研究。整体上,风景园林学科在研究方法层面的乏力,更加剧了风景园林师影响力不足的困境。如果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的研究不足以为决策提供切实的依据,那么我们还将长期面临被“边缘”的尴尬境地。

就风景园林遗产保护而言,需要拓展的研究内容还很多,一方面要以场地为平台,整合各学科的研究为风景园林遗产保护所用。所谓场地就是风景园林遗产保护的对象。解决那些类似于某项建设或某种活动“对生态系统一定有影响,但是对这块场地的影响还不清楚”的问题。只有在场地尺度上做出有针对性的研究,才能为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要进行“科学”的研究,以自然科学或是以社会科学的基本逻辑来建构研究框架都是可以的,但需要强调的是,只有经历了科学的洗礼,我们的学科才能蜕变为现代学科。在这一过程中,研究方法的拓展至关重要。

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风景园林学科,并不囿于自然科学研究还是人文科学研究,抑或是可以被称之为第三类的设计研究。关键在于有价值的质疑、严谨的观察和逻辑、对新知识和新观点的开放性。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也渊远流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精神遗产,让我们有足够的研究对象,同时也给风景园林遗产保护以沉重的历史使命。这也决定了风景园林遗产保护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方向。我希望这一学科方向能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成为普通大众寄托自己的民族情感和与自然交流的最佳场所,同时也希望这一方向成为风景园林学科能够承袭古人、并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的领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年轻人的努力,提高修养、不懈的积累、不停的追问。同时,年轻人也需要时间和空间,不那么急切的追求立竿见影,才能坚守理想,坚守我们的遗产。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5第4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