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刊首语

2005年出版的《风景园林》创刊号我一直很好地保存着,今天再翻阅这本以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和SWA集团设计的深圳罗湖口岸景观作为封面的杂志,真是感慨时光如流。看看这期杂志的作者,周光召、孙筱祥、孟兆祯、耐尔·科克伍德、阿诺·施密特、彼得·拉茨⋯⋯再看看杂志的内容,绿地生态系统、城市可持续发展、废弃场地的质变⋯⋯不得不说创刊号是非常饱满和扎实的。当时杂志的工作才刚开始,大家都没有什么经验,未来会怎样? “万事开头难,有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但下一半不是二分之一,而是更加任重道远”。名誉主编孟兆祯院士写的创刊语给大家信心和期盼,也给我们带来了压力。

2006年第1期的主题是湿地,那时湿地是风景园林的热点问题之一,可以说《风景园林》一直关注着学科和行业的前言与敏感问题。风景园林涉及的问题越来越综合复杂,许多研究和解决方案都需要汇集多学科的智慧,《风景园林》也热衷于为大家带来其他学科优秀的研究成果,在这一期中就刊登了杂志社荣誉社长尹伟伦院士的文章《中国林业发展战略调整与绿色GDP》,这让风景园林人对生态环境和生态经济有了更广和更新的认识。这期杂志的封面是孟兆祯院士的代表作——深圳仙湖植物园,这个植物园还凝聚了北京林业大学许多老一代教师的心血。

2007年第1期的主题是西方现代景观设计。风景园林的研究和实践范围迅速扩大,涉及到许多大家不熟悉的新领域,拓展的行业需要我们扩展视野,了解、研究、学习全人类的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现在世界上几乎没有任何一本设计杂志,仅仅将视线局限在一个地区和一个国家,《风景园林》也一直要求自己具有全球视野。这一期的封面是香港湿地公园,想必许多大陆的同行参观过这个公园,大家会有不少感悟和启发。杂志社最快乐的事情是能将中国和世界各地最优秀的研究和实践的第一手成果汇集起来,介绍给同行,同时也为同行展示自己的优秀成果创造机会。

2008年第1期介绍了2位风景园林大师,一位是北京林业大学孙筱祥教授,他是我硕士研究生的导师,指导不少晚辈们建立了良好的专业观念、思维方式和规划设计能力,让许多人受益终身。孙先生给予我们极大的支持,杂志曾开设了“孙筱祥谈大地规划与风景园林”的专栏。另一位是丹麦风景园林师S. I. 安德松。我最初是通过研究他的思想和参观他的作品了解北欧设计的,我非常推崇北欧设计师们面向普通人,设计适用、简洁、高品质、经济的产品的思想,这是北欧设计师重要的价值观。《风景园林》也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杂志推出的一定是具有高水准的符合风景园林普遍价值观的研究和作品。

2009年第1期的主题是风景园林与可持续城镇发展,这是全世界关心的话题,更是中国现在和未来要面对的严肃课题。中国30年快速发展的代价是非常沉重的,资源过度开发消耗导致国土满目苍夷,废物的过量排放又使得国土饱受污染。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风景园林师也获得了难得的机会,去修复每一块被人类活动破坏的土地,整合城市中各种复杂的单一地块和基础设施,让城市的灰色基础设施绿色化并构筑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将由工程设施系统构筑的城市转变为由生态系统构筑的城市,使得城市可持续发展,《风景园林》会持续关注这个无止境的研究课题。

2010年第1期封面是林璎设计的地景。无论怎样强调风景园林的科学性,相信不会有人否定风景园林的艺术性。风景园林本身就属于艺术,并永远与艺术相联。风景园林影响了其他艺术种类,曹雪芹的小说在园林里展开,李斯特有多首描绘德艾斯特庄园的钢琴曲,莫奈的睡莲是自己花园的印象;风景园林也受到其他艺术种类的影响,野口勇的园林一如他的雕塑,沃克的景观受极简艺术的启发。和其他艺术一样,最好的风景园林作品一定会触动人的心灵,所以各种艺术也一直是《风景园林》关注的领域。杂志刊登了许多花园艺术、公共艺术、装置艺术、绘画雕塑的研究和作品,相信艺术家的思想会给风景园林师无穷的灵感。

2011年第1期的主题是生态设计,这是今天风景园林最普遍的原则,也是杂志重点关注的领域。这期杂志的版面有了很大的改动,设计了新的Logo。封面是我们设计的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我们还发表了文章,回顾这个生态公园从设计、方案深入、施工协调直到竣工的过程。这个与人们习以为常的杭州景观完全不同的公园能够最终建成实属不易,要感谢许多人的支持、努力和工作。任何一项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大家的帮助,就如同《风景园林》,走过10年,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作者、顾问、编委、合作伙伴、理事单位、读者、杂志社同仁和无数的支持者,很遗憾,限于篇幅我无法一一列举他们的名字。

2012年第1期的主题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这是风景园林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国是世界遗产大国,“申遗”热持续升温,列入名录的遗产研究受到普遍重视,保护也能得到落实。但除了世界遗产外,杂志更关注国家最普通的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因为中国的景观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往往忽视前人留下的文化景观,轻易铲除,用新设计的“文化”替代;我们同样没有尊重周围的自然景观,轻易改变,用新设计的“自然”替代。铲除、新建,再铲除、再新建,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文化景观都没有得到应有的珍视,国家的自然和文化特征在逐步消失。杂志希望在维护中国特有的国土景观上有更多的作为。

2013年第1期的主题是数字技术与风景园林。信息、数据、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正在迅速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改变我们的城乡结构和城市形态,风景园林必然会随之变化,风景园林的前景会怎样?或许,设计只是一个数据库,无需蓝图,也无需施工队,整个工程都将用三维打印机在现场打印出来;或许,借助数字地球就能科学、直观、动态地模拟任何规划对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或许⋯⋯每个人对未来都会有憧憬。什么人更能把握未来?什么领域的突破能引导人类走向健康美好的未来? 《风景园林》不能只关注过去和现在,更要探索和展望未来。

2014年第1期的主题是城市生物多样性。我们已经习惯了城市中高楼林立、路网纵横,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树木成行、绿草如茵的景观,许多市民忘记了几十年前,我们周围还生活着大量其他的生物,更多的人以为生物多样性对于城市早已没有意义。我们自己毁坏了城市复杂和多样的生态系统,忘记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往往具有更强的抵御环境遭受破坏的能力,也具有更强的自我修复的能力。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一个区域生态安全的基础。对于一本杂志而言,我们在遵循自己的办刊宗旨前提下,也积极鼓励多样性,希望汲取不同的思想和理论,引起大家的争鸣与思考,因为这更有利于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2015年第1期的主题是景观绩效。今天,似乎每一项行动都要谈绩效,要评估或预测这项行动已经取得、或将要取得的成绩与效益。《风景园林》也到了梳理和再规划的时候,杂志在大家的关爱和呵护下走过了10个年头,回顾杂志的过去,是对杂志以往绩效的总结;计划杂志的未来,是对杂志将来绩效的设想。从这期开始杂志又全面改版,并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杂志仍将致力于推出国内外风景园林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但信息会比以往更迅速、更及时。与创刊时不同,现在杂志已有了10年积累,大家也有了不少经验,我们依然期盼着未来,未来会怎样?就再用孟兆祯院士为创刊号写的创刊语来激励我们吧。“万事开头难,有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但下一半不是二分之一,而是更加任重道远”。

王向荣
2015年4月18日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5第4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