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中国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将美学与景观艺术融入污染土地治理

郑晓笛 / ZHENG Xiao-di

李发生* / LI Fa-sheng

摘要:在中国当前的污染土地治理实践中,修复工作还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仅关注污染清除的治理活动,未能考量场地整体?观的优化。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考虑?观系统优化及品质提升的污染场地修复将大大提升土地的综合价值,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修复活动与再利用模式,可以起到?观增值、促进风险交流与公众参与、推动引领科学研究的作用。污染土地修复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面,都可以有美学及?观艺术的介入,包括修复与整治方案的制定阶段、修复技术选择阶段、修复过程的美学管理与修复后的?观塑造。从长远看,在污染土地治理过程中我们应该着力重视场地修复工作的美学建设与?观恢复问题,处理好各利益方之间的关系,使和谐的人文之美与先进的修复技术相融合,为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作出贡献。

关键词:风景?园林;污染土地治理;景观;艺术;美学;融合

Abstract: China’s current practice of contaminated land remediation mostly only focuses on the removal of contaminants without optimizing the overall landscape quality of the site. Experience from practic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showed that integrating landscape desig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with remediation activities can increase land values significantly, and is considered a more advanced model of brownfield remediation and reuse. This model can increase comprehensive values of the overall landscape, facilitate risk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support related scientific research. Aesthetic content and the art of landscape design can be integrated at various stages and aspects of remediation activities, including the initial planning phase, the selection of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the management of remediation process, and the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phase after remediation. In the long term,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put on the aesthetics and landscape quality of brownfield remediation projects, as well as involvement of all stakeholders during the process, thus to contribute to the realization of “Beautiful China” through integration of the harmonious beauty of humanism and advanced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ntaminated land remediation; landscape; arts; aesthetics; integration

1 污染土地更需要赋予其美学内涵

中国土壤污染的问题日益严峻。2015年3月7日,中 国环保部新任部长陈吉宁在答记者问中指出:“我们面临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环境之间的矛盾……治理土壤污染是我国向污染宣战的三大行动之一”。继2004年北京地铁宋家庄污染事件爆发后,中国的污染土地治理工作得到重视并加速推进[1]。然而,在中国当前的污染土地治理实践中,修复工作还只是一般意义上的仅关注污染清除的治理活动,并未考量场地整体景观的优化。需要指出的是,考虑景观系统优化及品质提升的污染场地修复将大大提升土地的综合价值,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修复活动与再利用模式。

从挖掘污染废弃土地的独特价值上,艺术家会有很大的作为。这些场地往往呈现凋零破败之相,生锈的工业设备、风化开裂的混凝土墙、肆意生长的野草灌木,大多数人把这些看作丑陋的场景,在艺术家敏锐的目光下却具有意想不到的美学价值。美国几次重要的集体艺术展记录了艺术家们在这个领域的尝试和探索,包括1969年康奈尔大学的展览“大地艺术”、1971年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的展览“艺术的元素:土地、空气和火”、1979年西雅图艺术博物馆的展览“土方作品:作为雕塑的土地复垦”以 及1992年昆西艺术馆的展览“脆弱的生态”。这些展览以艺术的形式揭示并记录了废弃场地的形态、色彩、光影与生态系统,引发人们的思考,展示新的视角与潜力。

污染土地的修复过程是对场地的整体优化过程,需要寻求有效、安全且生态、美观的解决方案,不仅要将场地的污染清除控制在安全范围以内,更需要再造令人愉悦 的美好人居生态环境。污染土地治理过程中美学与景观艺术的融合是营造宜人环境的重要途径,可以增加修复场地的价值,推进科学研究,唤起社会各界对棕地(即污染土地)问题的关注,推动污染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2 美学与景观艺术介入的意义与作用

2.1 景观增值

污染土地治理过程经美学及景观艺术介入后,能够带来景观增值,可体现在经济、生态、社会3个方面。欧洲与美国的很多实践案例都已经证明,污染土方完全可以在场地内部进行处置,通过适当的修复技术进行治理,在场地内进行封闭覆盖,并将其塑造成具有景观美感的山体。 此种方式允许污染物质在封闭的情况下继续自然衰减的过程,免去远距离运输,降低了风险。不仅可以节省成本,避免运输途中的二次污染,同时又增加了景观效益,创造 了宜人的景观空间。

有研究证明,城市公园与开放空间会使其周边的地产价值增值,尽管增值的幅度根据公园的具体面积、用途与设计会有所不同,但20%的增值幅度还是一个合理的估计[2]。唐山南湖采煤塌陷区治理改造的过程就是一个极好的案例,该地区的治理未局限于安全处置场地内堆积的生活垃圾与粉煤灰,而是结合地形塑造将其营造为绿意盎然的南湖公园(图1)。据报道,在南湖公园建设以前,南湖地区的土地价值仅为10万元/亩,但是现在已升至22万元/亩,仅此一方面就会为当地多创造1 000亿元的经济价值1。

图1 从垃圾山改造的凤凰台上俯瞰南湖公园,可以看到 远处的城市建成区与工业区(郑晓笛摄)

图1 从垃圾山改造的凤凰台上俯瞰南湖公园,可以看到 远处的城市建成区与工业区(郑晓笛摄)

2.2 风险交流与公众参与

污染土地的治理不仅是工程技术问题,同时也是敏感的社会问题,若处理不当,往往引起公众的不满,甚至会爆发群体性事件。如何围绕着污染土地可能造成的风险与公众进行有效沟通成为避免不必要冲突的重要手段,这种沟通工作在风险管理领域与社会政策领域被称 为“风险交流”(risk communication)[3]。美国在其《超级基金修正与再授权法案》(Superfund Amendments and Reauthorization Act)及《紧急规划与社区知情权法案》(Emergency Planning and Community Right-to- Know Act)中,明确以立法的形式要求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项目必须在开工建设前进行风险交流工作,增强公众参与,保障社区的知情权[4]。1988年,美国环保署发布《风险交流的七条基本原则》[5]将风险交流工作规范化。在风险交流过程中,与教条的讲解或枯燥的数据相比,艺术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黑格尔在《艺术哲学》中写到:“艺术的任务与目的是触及我们的感官、我们的感情、 我们的灵感……因此它的目的在于唤起和激励沉睡中的感情、倾向、激情……调动和激发人心脑中多层可能性的一切力量……;同时也使人们知觉不幸和苦难,奸诈与罪行……[6]”尽管有些当代艺术之抽象是让普通人费解的,但是从广义上来讲,艺术作品可以唤起不同背景、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共同的思想感情。比如,看见黑色水体中漂浮的死鱼群和身上沾满油污的死水鸟,人们会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感到恐惧;看到因污染而残疾的儿童照片,会感到伤心和同情。艺术作品一方面可以把人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现象与事件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呈现出来,引起关注;另一方面可以把平时不为广大民众所知的情况暴露在公众面前,例如王久良的“垃圾围城”系列摄影作品。不是所有人都会花时间去读,或都能读懂深奥的科学报告和监测数据,但是感官和情感上的触动却是共通的。

污染土地治理的实践中,很多项目的启动是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唤起社会各界关注的,例如以色列特拉维夫市西瑞亚垃圾填埋场的改造,就是先举办了为期半年的艺术展“美术馆里的西瑞亚:艺术家和建筑师的修复提案”(图2),其后才正式启动了垃圾填埋场的改造项目,举办了国际竞赛。棕地中所开展的文化活动也成为公众了解棕地的窗口,例如美国清溪垃圾填埋场在改造初期举办的诗歌比赛、观鸟之旅和一年一度的“潜入盛会”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图2 展览“美术馆里的西瑞亚:艺术家和建筑师的修复 提案”配套出版的著作封面

图2 展览“美术馆里的西瑞亚:艺术家和建筑师的修复 提案”配套出版的著作封面

2.3 帮助推进科学研究

将富有美学价值的艺术创作与污染土地相关科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甚至可以成为强化和深化科学研究的手段。 一个极好的例子是美国环境艺术家陈貌仁(Mel Chin)于 1991年启动的艺术项目“重生之地”(Revival Field,图 3)。陈对重金属超积累植物可以清除棕地中的污染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将该过程视为“雕塑”,因为其与“去除” 相关,正如从木头或石材上去除材料进行雕刻一样。项 目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一处危险废弃物的填埋场,占地约 930m2。陈在这块场地内种植了6种植物,观察其不同的污染治理效果。美国农业部的高级研究科学家洛夫斯·臣尼(Rufus L. Chaney)是该项目的共同合作者。值得一提的是,这位科学家一直致力于此种“绿色修复法”的探索,但是苦于找不到经费,他的研究只能在实验室中进行,而无法在真实的污染土地上进行测试观察。与陈的合作帮助他成功地从沃克艺术中心申请到科研经费,终于有了在实际场地上试验植物清污能力的机会1。

图3 美国环境艺术作品“重生之地” (引自陈貌仁官网http://melchin.org/oeuvre/ revival-field)

图3 美国环境艺术作品“重生之地” (引自陈貌仁官网http://melchin.org/oeuvre/ revival-field)

3 美学与景观艺术的多层面融入

污染场地中的污染土方量巨大,是塑造场地空间时最鲜明有力的元素之一。例如采矿业废弃地中的尾矿库与平 原型垃圾填埋场,往往都是高出地面几十米的巨大山体, 不仅成为明显的空间地标,也提供了登高远眺的难得所在。在地形平坦的老工业厂区,则可利用需要修复的污染土方,采用原场处置的方式,通过环境工程与风景园林专业的密切合作,实现独具特质的地形设计(图4)。如此,既满足了污染治理的要求,又成为塑造宜人景观空间的契机,为污染土地的治理注入了文化与艺术的活力。在污染 土地修复的不同阶段与不同层面,都可以有美学及景观艺术的融入。

图4 与污染土壤治理相结合的景观地形塑造[7]

图4 与污染土壤治理相结合的景观地形塑造[7]

3.1 修复与整治方案制定阶段

美学理念要在“第一时间”介入污染土地的修复工作,参与到整治方案的规划与制定过程中。污染土地治理后到底适合承载什么功能,在项目启动之初就应该统筹规划。国内的污染土地治理实践更多仅专注于污染清除工作本身,而缺乏深远的综合性和全局性考量。美学与景观艺术的融入,越早越好,即在污染土地治理工作启动之前,在土地规划阶段就融入美学思维,因为到了项目后期,很多方面就无法调整了。

3.2 修复技术选择阶段

污染土壤的修复表面上呈现为一个技术问题,但具体修复技术的选择与工程的总体设计均需要美学理念的支撑,只有这样,修复后的场地才可能产生美学与景观艺术方面的增值。具体的修复技术多 种多样,各种修复技术本身对应的美学价值也有差异。修复技术可大致分为物理技术、化 学技术与生物技术3个大类,每个大类又包含多种具体的修复技术,每种技术所运用的设备、对场地空间的影响、所需时间的长短均不相同。技术的选择除了基于具体的污染物质与清除目标,也应从其美学价值上进行综合考量和优化。

3.3 修复过程的美学管理

仅有了污染土地的修复方案是不够的,在其执行过程中,还需要精细化的措施,实行
美学管理。同样的修复技术与治理方案,在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实施过程的场地
状态是不同的,在规范性、调理性与美观方面,我国的差距还很大。

污染土地治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其实也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公众的接受度会影响到整
个修复过程的实施。通过美学与景观艺术的介入,可以帮助公众形成一种认知,即成功的
污染土地修复不仅是把污染清除到一定水平,还要使其与我们的社区有更好地融合,提升
社区的整体景观、环境质量及社会和谐度。

3.4 修复后的景观营造

当高强度的集中性污染治理工作基本结束,风景园林师将成为场地改造的主角,对地
形进行更为细致的雕琢,结合雨洪系统营造优美水景,根据土壤状况选择适宜的物种,将
美学内涵与景观艺术赋予场地,使其成为宜人的城市空间,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而愉悦的
交往空间。需要指出的是,某些修复技术的应用需要较长的周期,甚至要几十年的时间,
在此过程中,场地一般会以分期的方式局部向公众开放,景观设计的工作需要与污染治理工作有机结合,相互协调,对污染整治过程的呈现也可成为公共传播与教育的重要手段,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帮助公众建立对污染土地治理的正确认知。

4 行动建议

要想使美学与景观艺术更好地融入污染土地治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从事污染治理的环境工程师具有美学意识和素养,认识到景观增值的巨大潜力,以及污染治理与景观设计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参与项目的风景园林师需要了解污染治理的相关知识,首先是修复活动本身的知识,包括污染类型的复杂性,各种修复技术的优越性、局限性及其美学特征等。其次还要了解被修复的场地,包括土壤、地下水、场地上建筑的清理。如果缺乏这些知识,就很难将景观艺术与污染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更全面的角度而言,还应了解水文地质、人文社会和伦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另一个使污染土地治理具有更多美学内涵的重要途径是影响掌握污染土地的政府职能部门,很多地方担任这一角色的是土地储备中心。他们掌握着各个地方的大量污染场地,对其工作人员进行美学与景观艺术方面的培训,将有效提高其对污染土地治理中美学内涵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使风景园林师得以在场地修复的“第一时间”参与到方案讨论与决策的过程中。

更进一步,则需要在污染场地相关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从整体上影响政府,将美学的内容融入地方或国家标准之中,规范污染治理企业的方案制定、实施管理与公众参与过程,使美学与景观艺术成为污染土地治理的必要组成部分。

5 结语

污染土地的治理一方面需要依靠先进、成熟的修复技术,另一方面也要从人文社会及美学的角度进行考量。发 达国家在这两者的结合方面已有很多成功的实践,能够将美学与景观艺术的思想融入整个修复方案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在经济、生态、社会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效益,同时促进了区域性的可持续发展。但我国当前的污染土地治理实践还极少考虑人文与美学内容。比如,如果一个人生了病,我们仅用西医将病灶切掉,恢复其最基本的功能,这只是医学干预的基本方法。我们还应该把中医融入进来,将病人的气色调理好,甚至使其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同样地,在污染土地治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去考虑场地修复工作的美学建设与景观恢复问题,处理好各利益方之间的关系,使和谐的人文之美与先进的修复技术相结合,变不利为大利,是我们追求的高层次目标。

 

参考文献:

[1] 谢剑,李发生.中国污染场地的修复与再开发的现 状分析[R].美国华盛顿: 世界银行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可持续发展局,2010.
[2] Crompton J L. The impact of parks on property value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past two decades in the United States[J]. Managing Leisure, 2005.
[3] 华智亚.风险沟通与风险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应对 [J].人文杂志,2014,217(5):97-108.
[4] Peters R G, Covello V, Mccallum D B. The Determinants of Trust and Credibility in Environmental Risk Communication: An Empirical Study[J]. Risk Analysis, 1997, 17(1): 43-54.
[5] EPA. Seven Cardinal Rules of Risk Communication[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1988.
[6] (美)阿德勒,范多伦.西方思想宝库[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7] 霍兰德,科克伍德,高德,等.棕地再生原则:废 弃地的清理·设计·再利用[M].郑晓笛,译.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郑晓笛/1977年生/女/北京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特别研究员/美国注册风景园林师/清华大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城市棕地及废弃地的景观再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北京 100084)

李发生/1966年生/男/湖南安仁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污染场地风险评估与修复(北京 100012)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中国园林》2015第4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