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中国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1985—2014年《中国园林》载文统计分析与研究

金荷仙 / JIN He-xian

汪 辉 / WANG Hui

苗诗麒 / MIAO Shi-qi

刘小凤 / LIU Xiao-feng

摘要:选取《中国园林》1985—2014年的4672篇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从期刊载文量、论文地区分布、基金论文比、论文选题分布、作者单位、作者合作度与合作率、核心作者群以及论文影响因子变化8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对《中国园林》办刊30年来所关注的风景园林学科与教育、规划设计实践、基础理论研究、工程与技术发展以及园林植物5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杂志的发文视角,了解和把握风景园林学科近30年来的研究重点与热点。最后对风景园林学科今后的发展提出6个方面的建议与展望。

关键词:风景园林;《中国园林》;载文统计;分析研究;30年;1985—2014年

Abstract: About 4,672 papers published in the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m 1985 to 2014 are analyzed.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done from 8 aspects, namely journal volumes, regional distribution, the ratio of papersaided by funds, topic distribution, author institutions, degrees of cooperation and cooperation rates, core authors and the change of impact factors. Five aspects of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ubject and education, planning and design, practice in basic theory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and landscape plants are analyzed to know the focus of papers published in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recent thirty years. Six suggestions and prospect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iscipline are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published paper statistics; analysis and research; 30 years; 1985-2014

《中国园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自1985年创刊以来,一直不遗余力地促进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为风景园林学科的研究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风景园林学科成长、发展和壮大的历史。创刊30年来,《中国园林》始终立足于世界风景园林学科理论和实践前沿,登载了大量风景园林及相关领域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优秀规划设计作品和最新的行业动态等。该刊历经30年的岁月,从季刊、双月刊发展到如今的月刊,共发行刊物236期,并先后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国家中文核心期刊”,是目前风景园林行业唯一的“双核心期刊”。

本研究以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中国园林》总目录为获取基本数据的工具,采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中国园林》1985—2014年出版的236期(含1998年增刊和1999年增刊)刊物中登载的4 672篇学术论文(统计不包含会议信息、访谈、公告与讣告等非研究性文章)进行期刊载文量、论文地区分布、基金论文比、论文选题分布、作者单位、作者合作度与合作率、核心作者群以及论文影响因子,从而全面客观地揭示《中国园林》的发展态势、整体水平以及学术影响力;同时,总结30年来《中国园林》在风景园林主要领域的研究动态,展示学科的研究发展水平,以期为学科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

1 论文统计分析

1.1 期刊载文量

载文量是指某一期刊在一定时期内所刊载的相关学科的论文数量,作为期刊计量学指标的基础和基本参数之一,常被用作衡量期刊吸收和传递科学信息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有时也被作为遴选核心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普遍受到编者、作者、读者和期刊管理层的关注。

随着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的蓬勃发展,《中国园林》年载文量不断增加。统计结果(表1)显示,《中国园林》1985—2014年共刊载了4672篇学术论文,平均每期载文量为20篇。1985年全年刊登55篇文章,到2014年全年刊登289篇,年载文量在30年间增加了425.45%,为我国风景园林的学术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从图1可以看出,1985—2014年间载文量总体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有2个较大的上升变化,一是从1996—1997年,二是从2002—2003年,分别由于改季刊为双月刊、改双月刊为月刊的原因,载文量分别增长了66.15%和60.38%。

the-statistical-research-of-published-papers-in-chinese-landscape-architecture-from-1985-to-2014-19

图1 1985—2014年《中国园林》载文量变化 Fig. 1 Changes of Amounts of Papers in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85-2014)

图1 1985—2014年《中国园林》载文量变化
Fig. 1 Changes of Amounts of Papers in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85-2014)

1.2 论文地区分布

1985—2014年,《中国园林》的学术论文在地区分布上极为不均,从表2中可以看出,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和浙江5个省市是我国风景园林研究最活跃的地区,所发表的论文数量领先于其他省市,占总数的59.89%。其中,尤以北京市最为突出,有29.82%的论文来自该地区,这反映了北京作为我国的文化中心有着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加上大量高校和国家级研究机构分布北京),具有很高的科研产出量。国外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尤其从2002年的8篇增加到2014年的22篇,数量最高时为2012年的43篇,过去30年间,国外论文总数占了7.94%。

the-statistical-research-of-published-papers-in-chinese-landscape-architecture-from-1985-to-2014-15

the-statistical-research-of-published-papers-in-chinese-landscape-architecture-from-1985-to-2014-13

注:以上统计论文地区分布的对象为注明了作者机构的。

1.3 基金论文比

基金论文比是指来源期刊中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这是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1985—2014年30年间基金论文数量有很大的变化。从表3和图2中可见,在1995年以前,由于我国风景园林事业发展水平较低,并且可能也因创刊初期存在基金论文漏标等情况,所以《中国园林》一直没有刊登过基金论文。1995年基金论文才开始出现,并在2000年后迅猛发展。截至2014年底,在《中国园林》发表的基金论文已占全部论文的40.8%,基金论文在30年间增加了214.5%。

the-statistical-research-of-published-papers-in-chinese-landscape-architecture-from-1985-to-2014-14

图2 1985—2014年《中国园林》载文量、总基金论文和国家级基金论文变化 Fig. 2 Changes of Amounts of Papers, Total Numbers of Papers with Funds, and Numbers of Papers with National Funds in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85-2014)

图2 1985—2014年《中国园林》载文量、总基金论文和国家级基金论文变化
Fig. 2 Changes of Amounts of Papers, Total Numbers of Papers with Funds, and Numbers of Papers with National Funds in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85-2014)

表4进行了基金类别的统计,很多论文同时受到多项基金的资助,基金项目多来源于国家、部、省市和高校。统计结果显示,国家级资助的基金项目最多,占总基金论文的50%,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266篇,占总基金论文的31.4%。省级资助项目占总基金论文的26.5%,其中以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和江苏省等风景园林行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发表基金论文的数量最多,占省级基金论文的80%。高校资助项目以北京林业大学最多,发表的基金论文占高校基金论文的25%。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园林》期刊的基金项目主要来源于国家基金,充分显示了本刊的学术影响力。

the-statistical-research-of-published-papers-in-chinese-landscape-architecture-from-1985-to-2014-16

注:各类基金有交叉,以第一出现的基金为准。

表5统计了30年间发文量较多的基金(前12位),统计结果显示,发文量较多的基金除“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绿地规划设计与核心生态技术研究”是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外,其余均为国家级基金,并且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主体。基金课题主要是针对传统园林、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村镇景观和自然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反映了国家对高等院校风景园林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

the-statistical-research-of-published-papers-in-chinese-landscape-architecture-from-1985-to-2014-18

1.4 论文选题分布

将期刊论文按规划设计理论(含城市与区域绿地系统、风景名胜区等),规划设计实践、风景园林管理、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风景园林综合理论、风景园林历史与文化、风景园林学科及教育、园林植物与应用、其他相关学科、其他(包括社论、书评、介绍等非研究性的论文)10个方面进行统计。从统计结果(表6和图3)可以看出:《中国园林》论文研究主要集中在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风景园林历史与文化、园林植物与应用方面,其刊文量占总刊文量的一半以上,占65.20%。

the-statistical-research-of-published-papers-in-chinese-landscape-architecture-from-1985-to-2014-10

图3 1985—2014年《中国园林》论文选题变化

图3 1985—2014年《中国园林》论文选题变化

1.5 作者单位统计

对《中国园林》1985—2014年30年间所刊登论文中明确署名作者单位的4 454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共涉及2472个发表单位,遍布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此外,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的学者也在《中国园林》上发表相关研究成果。本次将论文按作者所在单位分为高校、设计院、科研院所、编辑部、学会、公司及企业、政府部门、其他(包括国际组织等)8类。从统计结果(表7和图4)可以看出,高校(以教师为主,博士、硕士为辅)是论文的主要来源,占总量的54.51%,并在30年间稳步上升,始终位于风景园林行业研究的前列;政府部门(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占总量的18.72%;科研院所占10.01%,其他单位相对较少。

the-statistical-research-of-published-papers-in-chinese-landscape-architecture-from-1985-to-2014-08

图4 1985—2014年《中国园林》论文作者单位类型变化 Fig. 4 Changes of Institutions of Authors in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85-2014)

图4 1985—2014年《中国园林》论文作者单位类型变化
Fig. 4 Changes of Institutions of Authors in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1985-2014)

从发文最多单位的统计结果(表8)来看,全国重点大学具有较好的学术氛围、广泛的科研资源和良好的科研设备,其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要远远高于其他单位。排名前16的单位有13所高校、2家设计院和1个学会。其中北京林业大学遥遥领先,共发文411篇,占总量的9.2%,占高校发文量的17%,属于超级大户。这16家单位在《中国园林》总发文量为1619篇,占载文量的36.3%,占据了《中国园林》1/3的江山。

the-statistical-research-of-published-papers-in-chinese-landscape-architecture-from-1985-to-2014-09

注:按第一作者单位统计。

1.6 论文合作度与合作率

合作是学术研究中基本而常见的特点,由于科学的复杂性和跨学科特点,学者越来越倾向于在学术研究中相互合作。对于论文的合作情况通常采用合作度和合作率指标来衡量。论文作者合作度是指在某一确定时间内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它是论文作者合作研究程度的反映,其数值越大,作者群合作智能就越能充分发挥。论文合作率是指2个或2个以上作者的文章数与总的论文数的比值,是评价科研合作程度的重要量化指标之一,反映了刊物中合著论文的比重。

统计结果(表9)显示,1985—2014年该刊论文合作度一直呈上升趋势,从1985年的1.22到2014年的2.18,上升了78.69%。30年间发表的4 672篇学术论文共有署名作者8 546人次,论文平均作者数为1.8人。

the-statistical-research-of-published-papers-in-chinese-landscape-architecture-from-1985-to-2014-02

从统计结果(表10)来看,1985—2014年间,合著论文量为2507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53.7%。论文合作率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从1985年的10.9%到2014年的74.4%,上升了63.5%,表明《中国园林》论文的学科交叉性逐渐提升。

the-statistical-research-of-published-papers-in-chinese-landscape-architecture-from-1985-to-2014-03

1.7 核心作者群

核心作者群是指发文量较多,对刊物影响较大的作者的集合。为了合理确定《中国园林》的核心作者群,依据文献计量学中著名学者普赖斯理论,按以下公式进行统计计算:

N =0.749(Nmax)1/2

式中Nmax为统计的年限中发文量最多的作者的论文数,所有在统计年限内发表论文数量在N篇以上的作者,就称之为核心作者。在该刊的统计时段内以章俊华发文最多(72篇)。则N max=72,故N =6.36,因此该刊这段时期内的核心作者的发文量为6篇及6篇以上。从统计结果(表11)来看,1985—2014年的30 年间, 核心作者共188 人, 共发文2109篇,占全部论文的45.14%。由表12可知,核心作者分布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北、浙江和天津等省市,其中,北京地区人数最多,有101人,占核心作者总人数的56.8%。稳定的核心作者群的形成,为期刊质量稳固和继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不断地将学科研究推向新水平。

the-statistical-research-of-published-papers-in-chinese-landscape-architecture-from-1985-to-2014-04

注:限于篇幅,此表仅列出发文量在前40位的核心作者,发文量相同的作者排名不分先后。

the-statistical-research-of-published-papers-in-chinese-landscape-architecture-from-1985-to-2014-05

注:有少数核心作者发文的地区不止一个,故该核心作者发文的地区都计入该作者。

1.8 影响因子的变化

影响因子是指该期刊近2年文献的平均被引用率,即该期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每篇论文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由于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可公平地评价和处理各类期刊,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及作用也就越大。影响因子包括复合影响因子和综合影响因子,文中采用的是期刊综合影响因子。

《中国园林》30年间发表的论文共被引49116次,他引48361次,篇均被引10.5次。因在2000年以前,期刊并未电子化且多以纸质为主,所以本次统计2001—2013年《中国园林》影响因子的变化(表13,图5)。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该刊在2001—2007年影响因子逐年稳步提高,从2001年的0.36增长到2007年的0.86,7年间增长了135.7%,奠定了《中国园林》在风景园林学界权威刊物的地位。2007—2013年6年间因论文被引量下滑23%(表14,图6),载文量增加了25%,所以影响因子有所下滑,但依旧保持平稳。

the-statistical-research-of-published-papers-in-chinese-landscape-architecture-from-1985-to-2014-06

图5 2001—2013年《中国园林》综合影响因子变化 Fig. 5 Changes of Comprehensive Impact Factors of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1-2013) 图6 2001—2013年《中国园林》论文被引量变化 Fig. 6 Changes of Citations of Papers in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1-2013)

图5 2001—2013年《中国园林》综合影响因子变化
Fig. 5 Changes of Comprehensive Impact Factors of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1-2013)
图6 2001—2013年《中国园林》论文被引量变化
Fig. 6 Changes of Citations of Papers in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01-2013)

2 主要领域研究动态

以《中国园林》1985—2014年30年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为基础,对《中国园林》刊载的主题和专栏进行重点分析,皆在了解中国风景园林30年主要领域的研究发展动态,为风景园林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助益。

2.1 风景园林学科与教育

从1984年风景园林专业在《高等学校工科本科专业目录》中的首次出现到2011年风景园林正式成为一级学科,风景园林的学科地位和规模在这30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园林》杂志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这段不凡的历史。

从学科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风景园林学科一直作为二级学科先后从属于林学、建筑学、农学和城乡规划学,所以《中国园林》在1985—2000年间刊载的学术论文主要探讨风景园林的学科属性和专业特性,试图完善风景园林的学科体系并大力发展风景园林专业规模。进入21世纪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同时受大学生扩招政策的影响,中国的风景园林行业开始快速发展,风景园林学科也在发生重大转变。关于学科名称到底是“景观设计”还是“风景园林”在行业内引起了激烈的辩论。《中国园林》从2004—2010年连续多年刊登多篇关于学科名称、内涵和发展前景以及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演变与中译名相关的文章,这次大范围的讨论给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在风景园林各界同仁的齐心协力下,2011年确立了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的地位,之后《中国园林》便将目光转向分析学科的构建历程、发展脉络和特征以及发展前景,总结学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意在提升风景园林的学科地位,探索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未来的发展之路。

学科的发展带来了风景园林教育的变革。从《中国园林》30年的载文统计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风景园林教育规模较小,风景园林教育类文章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仅在1988年第1期的专栏中出现。随着风景园林学科的快速发展,《中国园林》在2001年后重新增加了风景园林教育的专栏,此类论文载文量逐年上升,在2008年后以风景园林教育为主题的有4期,分别是风景园林教育与实践、风景园林教育、教育研究和风景园林专业教育。

从2003年开始,受到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的单位可以自主设置二级学科政策的影响,风景园林专业开始出现“井喷式”的发展状态。从2003—2008年间,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数量翻了一倍。在如此强劲的扩张之下,中国的风景园林教育该走向何方?在此期间,学术论文主要是回顾风景园林教育体系的发展历史,并结合教学实例剖析现有的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改革与发展对策,提出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育、开展专业评估、加强国际交流、推动风景园林评论等建议,以促进风景园林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在风景园林学科高速发展的背后,很多高校的风景园林教育面临着师资结构不合理、课程体系不健全、办学条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在2008年以后《中国园林》发表了大量关于教育与实践方面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以高校个案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为主,立足于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教学实践,从教学思想、专业设置调整、学体系的创新建设以及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等诸多方面,对深化风景园林学科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同类院校风景园林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国际风景园林教育研究领域中,美欧等国的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经验一直为本刊所关注的焦点。力求在对美欧等国风景园林的教育历史、教育思想、教育体系及课程设置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实际情况,探索中国风景园林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之路。

2.2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规划设计实践需求。近30年的实践过程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理论基础、规划理论、规划技术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实践推动了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和行业的不断进步。规划设计是《中国园林》的一个重要栏目,经统计,《中国园林》1985—2014年论文选题为规划设计实践的刊文量占总刊文量的24.94%。杂志从2005年起每期开设专题,以规划设计为主题的有5期,并有2期专题。2006年第6、8期专题为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2007年第1、2、3期主题分别为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城市公园规划设计和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2008年第3期主题为传统商业街区规划设计;2011年第7期主题为滨水空间规划设计。

整理规划设计实践的论文,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985—1995年这一时期是研究传统、探索发展的阶段,以提供公共服务设施为主要规划设计的目标。主要以古典园林、动植物园、风景名胜区、居住区以及城市公园的规划设计实践为主。吴泽椿和李嘉乐分别为我国参加国际性的园林园艺展览会设计建造了“芳华园”和“燕秀园”,向世界展示中国园林艺术;谢成元在《长春动植物园的规划》中提出其规划应求其自然和野趣;林源祥在《恒山风景名胜区绿化规划》建议健全护林组织,制定保护条例,重视幼林和成林的抚育工作;刘沈琳的《天津市碧云里居住区绿化设计》按照以绿为主,适当点缀小品的原则进行绿化设计;刘俊夫提出造园的任务是在充分研究和利用园址内外的自然条件及其有价值的人文史迹的基础上,运用园林美学原理,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园林景观和舒适的游憩活动环境。

1996—2000年是方法革新、试验发展的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学术界、理论界开始关注生态思想在规划与设计中应用方面的问题,尝试着将国外的经验、理论应用到国内的规划设计中。李敏通过对广州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发展战略的案例研究,探讨了运用可持续发展原则,在高起点上使风景区与城市建设需求接轨、统筹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思路。这一时期的规划实践将生态景观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并赋予人文价值,从而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提升土地的经济价值。

2001年至今是发掘历史、保护发展的阶段,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注意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特色体现,生态理念由保护转向可持续发展,如城市滨水空间、湿地景观、遗址公园、棕地改造、乡土景观等的规划设计实践。有些作品首次将国外的规划设计理念应用到国内的规划设计中,其设计理论与构思也在后期得到了深化与延续。陈跃中在上海世博中国园“亩中山水”设计中把传统烦琐的水体景观用现代的简洁艺术语言进行抽象、提炼,创作出富有现代气息的节水型园林景观,把传统封闭的私家园林变成开放的现代参与性开敞空间;韩毅等总结出部分对河道绿地园林规划有用的水文学基本知识,并通过2个正在实施的规划项目,介绍相关水文学知识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袁旸洋等以水生态环境的整治规划设计为平台,从水体保护、用地调整、景观生态优化3个层面综合协调,提出水敏型城市地下水水源地保护规划设计策略;杨震宇通过设计实践,探讨了民族工业遗产保护及更新的可行性。

《中国园林》3 0 年规划设计实践发展的历程实际上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改变的过程。在规划设计中应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市场经济条件、城市交通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多元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思考。

2.3 风景园林理论研究的发展与突破

当代中国风景园林学科一方面要继承传造园的优秀理论与实践成果,另一方面要密切结合我国当今社会经济背景,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和方法。近30年来,随着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以及多学科交融,我国风景园林理论研究也出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在风景园林理论上的主要努力和成果,集中在对传统园林理论的研究和总结上,园林史成为当时学术界重点关注的对象。汪菊渊总结了中国山水园的历史发展;秦廷栋研究了江苏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吴诗华提出了园林盛衰与国家兴亡的历史观。另一方面,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在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城市绿地作为市民生活的重要场所,其建设向着个性化、系统化、人性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汤影梅对我国城市园林绿地分类问题进行了探讨;黄晓鸾分析了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及其发展趋势;杨乃琴通过对现状分析,提出了发展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新趋势,即把园林的防护功能、环境效益放在首位,大力发展郊外自然风景区,在大城市周围发展卫星城镇;曹骊针对我国城市用地紧张的国情,从生态和景观两方面提出了重视城市近郊绿地的建设,并使城郊和市内绿地系统组成一个整体城市空间的设想。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国际上达成共识以后,深刻影响了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体现可持续原则的生态设计成为主流。1998年中国科协主办“青年科学家论坛”第32次活动,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理论与方法”为主题,与会学者就“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与评价指标”“城市生态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足迹”3个专题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与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生态建设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设计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有效手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过1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科技的同时,文化领域开始出现本土文化的回归,这一时期城市公园的设计在体现现代的同时又追求文化底蕴的彰显。

我国现代园林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园林、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和大园林3个阶段,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理论——大园林理论。

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中,风景园林学科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借鉴了生态学、建筑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吸收了国际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成果,传承了我国古代的造园理论,形成了以大园林理论为核心,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管理一个系统的、综合的理论体系。

近年来,景观生态学发展迅速,与景观规划结合也日益紧密,为风景园林学介入更大尺度的、强调时空过程的土地利用提供了理论平台和研究方法。于冰沁通过类比分析,对西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先驱的生态规划方法及实践案例的分析和比较,梳理了欧美等国家生态规划研究发展的历史进程,揭示了生态规划理论及方法嬗变的背景、过程以及不同方法之间的侧重点及优缺点,为未来生态规划方法的进一步完善和调整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2014 年第6 期主题为风景园林理论,杨锐在《论“ 境” 与“ 境其地” 》中提出“境”为风景园林学的核心范畴。此“境”已不再是纯物理、纯天然、纯客观的环境,而是人与自然经过长期互动平衡达到的理想境界。谷光灿在《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中试图考察意境的源流,辨析古典文献,厘清园林用意境进行评价的历史,衡量既往概念与认识,结合现代西方环境心理学,提出具有现代研究可行性的意境概念,并在意境的心理发生机制上进行探讨,寻求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现代发展方向。一个有别于西方传统的画面观、刺激观、机械观、孤立观、极端观、唯利观的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体系,正逐渐成长壮大。

2.4 风景园林工程与技术的发展与突破

园林工程是《中国园林》的常设栏目之一,1985—2014年论文选题为园林工程的刊文量占总刊文量的4.6%。整理园林工程与技术的论文,大致有三方面:一是传统施工技术;二是新型的施工设备和新技术;三是与时俱进的施工理念和管理方法。研究园林工程与技术的发展与突破,对更好地认识园林工程建设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提供理论支持。

园林施工需要关注的内容很多,首先需要加强对园林施工的管理。吕发钦探讨关于编制我国园林建设工程预算定额的问题;张海山提出更新观念,改革旧的园林管理和经营方式,树立园林绿化具有生产服务双重属性的观点。

1992年,评选首批国家“园林城市”,建造了一大批展现园林工程新技术的大型园林工程项目,园林工程及其施工管理得到长足的发展,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被运用到园林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例如现代塑山塑石技术、大树移植技术、喷泉瀑布技术、生态铺地技术等。又如现浇混凝土园路工程中伸缩缝切割新技术的应用,使园路构筑步骤更为简便。喷灌用于草坪、花圃等绿地可大大节约水资源,是目前最为合理的园林灌溉方式。各类预制彩色铺地砖生产工艺的完善,使得铺地技术大大改进,也使生态铺装成为应用最广泛的铺地方式。这些园林工程方面的经验及成就,加快了园林绿化建设,也使工程施工技术与园林技术的结合更加和谐。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的园林工程快速发展,建设的实力也在不断地提升。2004年10月,欧洲园林建设协会(European Landscape Contractors Association)吸收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园林工程分会为新成员,双方就园林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新技术进行了研讨。

马光艳提出了评价城市绿化工程质量的指标体系,采用模糊集合论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思路,建立了城市绿化工程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王霞等提出应调整植物种植结构,发展节水、抗旱型绿地,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灌溉新技术、改善和提高绿地灌溉条件,严格规范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与施工,研究探索废污水回收利用和收集汛期降雨、灌溉城市绿地的新途径;潘传瑞阐述了采用不同的技术措施,维持水的供求平衡,促进苗木康复,提高成活质量,从整体上实现造园无待效期理想;梁宝富提出了适应现代施工管理的园林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方法和要点,并采用示例进一步说明编写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事项。通过对园林工程创优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总结,对创优工程的施工组织措施、质量管理措施、施工管理措施、施工技术措施进行了论述;朱育帆介绍了温州杨府山垃圾处理场封场处置与生态恢复工程方案,提出工程技术、生态恢复、艺术效果相综合的理念;孙喆提出了树立正确的生态美学观,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贯穿于城市绿地建设管理全过程;殷利华结合施工工序解析碳足迹,并设计了低碳施工对比方案,提出减少隐性碳足迹、合理选材、减少运输、科学养护4点措施,以实现城市园林绿地的“低碳”建设。

张华总结了一些古典园林庭院的施工技术和工艺流程,这些施工技术和工艺流程有些是完全遵守古法进行施工,有些则采取了现代施工工艺与传统手工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既取得了较好的建成效果,又传承了传统的工艺技术。金云峰介绍生态工程概念、基础及应用研究进展,并基于学科视角探讨生态工程对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的作用和有关启示。

可持续发展是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而提出的一项发展战略,这其中不仅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而且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对城市的影响越来越大的园林工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方针,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举措。只有通过科学、合理、有效的举措,解决或者改善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园林才能对城市发挥更大的作用。科学制定园林工程施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园林工程施工的全局,是新形势下园林工程施工唯一的选择。

2.5 园林植物

园林植物类文章贯穿《中国园林》杂志载文始终,并多次作为主题和专题出现,其论文总量占总载文量的14.15%。从载文分析结果来看,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园林植物栽培与繁育,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与评价、保护与利用,同时还包括对园林技术的研究、推广与应用,以及植物景观营造和园林植物文化内涵5个方面。

对园林植物引种、栽培与繁育的研究论文主要集中在1985—2000年间。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百业待兴,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园林建设的主要方式急需各种数量充足、丰富多彩的优良植物品种作为其绿化的重要基础,所以园林植物的引种、栽培与繁育成为风景园林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这期间对于园林植物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国内外各类植物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长状态、生物学特性、观赏特性、栽培技术和繁育方式等方面,意在为各类园林植物在其他地区的推广运用提供科学依据。2000年以后此类文章刊登总量逐渐减少,这与本刊杂志定位的变化有关,目前本刊主要刊登园林植物资源及应用方面的文章,一般不刊登植物微观方面的研究论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生物原有群落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和破坏,生物多样性急剧降低,地域特色不明显。所以,我国风景园林各界的关注点逐渐转移到园林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园林植物的本土化和特色化等方面。因此,本刊在2000年以后大量刊登了园林植物种质资源的调查与分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文章。以植物资源为主题的有2期,分别是2007年第8期乡土地被植物研究与应用和2008年第7期植物多样性,重点分析各类植物种质资源的种类、分布、数量、质量、保护和管理经营情况,意在及时有效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促进园林绿化植物的良种化、本地化,实现植物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园林植物相关的研究技术随着风景园林事业的不断发展逐渐从人工技术转变到数字化与计算机技术。数字化与计算机技术是《中国园林》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主要利用数字化方法研究植物,并为植物生命系统和栽培繁育过程进行数字化表达和可视化计算分析,同时将RS和GIS技术运用到地理信息系统和园林植物管理中,提高了园林植物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应用效果。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营造和维护管理是风景园林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创刊之初的植物配置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的植物造景,再到今日的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从30年载文变化可以看出,植物景观逐渐从以园林植物为审美主体的传统思维模式走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层面。同时,将园林植物景观的研究推进到由园林植物所形成的植物空间上,使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由装饰性的栽植和其他园林要素的配角转变为园林空间设计的主体。在此期间,《中国园林》一直都以实例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探讨园林植物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营造模式、配置原则、景观特色、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以更好地指导现代风景园林植物景观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中国园林》更是加大对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研究,2010年第1期、2011年第10期均以植物园为主题,2010年第7期、2012年第6期及2013年第4期以植物园作为专题出现,同时在2012年第2期和2013年第4期开展了以城镇绿地植物区划与研究和风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主题研究。由此可见,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作为未来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研究重点将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植物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研究一直也为《中国园林》所关注。以植物为主题或专题的研究有7期,1990年第4期、1992年第1期、2005年第3期和2014年第12期均以梅花为专题,其他研究包括2008年第12期的观赏草主题、2009年第9期的藤本植物专题和2011年第1期的中国传统名花主题。此类学术论文大多通过查阅相关的民间传说、象征文化、诗词歌赋与古典专著等对传统文化植物从名称、形态、习性、应用、精神内涵等方面进行整理和分析。意在弘扬传统植物文化,体现园林的民族特色。其中梅花、牡丹、芍药、菊花、荷花、蜀葵、桂花等传统名花颇受关注。

3 结论与建议

《中国园林》是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学术传承和积累的重要载体,是中国风景园林行业发展轨迹的历史见证。结合30年来《中国园林》的研究动态,对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1)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要做到与时俱进,切实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城镇绿地生态系统构建、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文化景观与遗产保护建设、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再生以及行业管理体系的优化等相关问题,推动城市建设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2)风景园林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应用型学科,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风景园林学科领域,创建现代风景园林学科新构架;3)加强风景园林学科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摆脱一味套用西方景观流派学说的理论和方法,海纳百川,中西兼容,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理论体系;4)建立健全风景园林法规体系,完善相关法规的编制管理程序,进一步修正地方性法规,同时提高法规的贯彻力度,规范风景园林行业建设与发展;5)提高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水平,建设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使教育更符合时代和社会的需求;6)持续加强传统园林研究,提炼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并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让中国传统园林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最后,中国风景园林行业应响应时代号召,凝聚行业力量,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

致谢:感谢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任懿璐,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杨小乐、段玉侠、庄晓林、彭海峰为期刊的统计整理所做的工作。

 

作者简介:

金荷仙/1964年生/女/浙江东阳人/博士/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为康复花园、寺观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本刊常务副主编、副社长(北京 100037)

汪 辉/1973年生/男/重庆人/博士/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设计与理论(南京 210037)

苗诗麒/1991年生/女/安徽宿州人/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2013级风景园林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理论与遗产保护(临安 311300)

刘小凤/1990年生/女/湖南怀化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2013级风景园林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园林设计与理论(南京 210037)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中国园林》2015第10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