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中国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生态文明理论指导下的公园生态景观设计实践——以成都大源中央公园为例

范垂勇/FANChui-yong

摘要:成都市天府新区的大源公园原址为20世纪80—90年代的郊区垃圾填埋场,根据城市向南扩张发展的需求,规划为城市新城居住区组团的核心开放空间。基地原有的废弃物已分解碳化并自然压实。通过整体评估,实施了大区域水系统整合改造,组织中水回用,建立循环及建造湿地提升水质;配合竖向设计进行种植土改造,以本土树种为主,四季变化层次丰富的乔灌木布置等方式,成功将基地改造为生态基底良好、自然资源丰富的城市中心公园。公园与成都市的绿地系统和慢行网络衔接,方便到达;广场、草坪、水岸、花园等多样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休闲活动的场所;社区商业及小规模的餐饮设施完善了配套服务。于2013年重新开放后,成为区域居民及城市新城的生活舞台。建成后的大源公园,扭转了旧有残破废弃的郊区形象,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与其他项目投资的催化剂,为成都市向南的发展策略落实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垃圾填埋场;中水回用;土壤改良;水质提升;生态示范

Abstract: Dayuan Park, located in the Chinese city of Chengdu’s Tianfu New District, was completed in 2013. The site, originally a landfill during the 1980s and 1990s, is now an important open space for the city’s southern residential clusters. The redevelopment not only transformed the site’s sleepy suburban image, but it also became a catalyst for urban development and investment and a demonstration area for Chengdu’s strategic expansion southwards. Over the course of twenty years, waste disposed on site had decomposed and compacted naturally creating a unique challenge, which was responded to with an integrated proposal grounded in resilient ecological design. Key water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cluded water recycling, establishing a closed water cycle and introducing wetlands to improve water quality. Soil remediation was done in conjunction with existing and proposed grading, while native species were used to create a vibrant multi- layered plant palette with rich seasonal changes. The result is an urban park with a restor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riving natural resources. The park forms part of the city’s wider open space network, with ample access via non-vehicular transportation modes. The design takes into account adjacent land use, providing ample recreational opportunities for the community with facilities like plazas, lawns, waterfront access, promenades, and retail and F&B outlets. Since completion, Dayuan Park has been drawing users from its neighbouring residential districts, setting the stage for vibrant living in Chengdu.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fill; reclaimed water reuse; soil reclamation;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大源中央公园就是在这个文明的指导下进行规划、设计、建设的。

1 大源中央公园设计的设计依据与目标

1.1 设计依据

《成都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成都高新区大源组团西片区规划方案》《高新区、双流县6(V.D)制性详细规划高新区大源铜牌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大源水系绿地链(中水回用人工湿地水处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成都高新南区控规性详规》。

1.2 设计借鉴

借鉴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圣—米歇尔区的城市垃圾填埋场改造与环境复合项目。该项目占地192hm2,1968年开始作为垃圾填埋场。圣米歇尔垃圾填埋场靠近居民区,填埋垃圾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并引起了周边居民的强烈抗议。市政府决定对垃圾填埋场进行改造:将垃圾场改造成为一个市民公园,为市民提供丰富的体育、文化、休闲娱乐活动以及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大规模的教育培训和环保技术基地。公园改造过程的主要特点:1)修复受污染的土壤;2)有效管理和利用垃圾废弃物;3)按照有利于发展环境、教育、娱乐、文化等活动为要求进行场地布局规划;4)设立废弃物循环利用基金;5)用无污染的优质种植土在垃圾场上建一个1.2m厚的覆土层,并在上面种植植物。

1.3 设计目标

大源中央公园项目以“创造生态的自然环境、建筑与景观互融、为人们提供多样的活动机会”作为项目的设计目标。

1) 大源中央公园的景观设计。

大源中央公园占地面积15hm2,其中湖体面积为2.7hm2,建筑面积为1.6万m2。公园位于成都南部的天府新城的大源组团,是整个城市向南发展的先导区、核心区(图1)。设计的愿景是将公园打造为生态宜人的市民公园(图2)。

图1 区位图

图1 区位图

图2 总平面图

图2 总平面图

2) 通过修复垃圾填埋场,将废弃的土地转化成全新的社区公园。

基地的原址为一处废弃的垃圾填埋场,于20世纪90年代初废弃,至今已经20年。项目实施前进行了地质勘探,地下填埋的垃圾大部分已经降解碳化,处于稳定状态,对场地内地下水和周边环境基本不存在污染风险,适宜再开发建设为社区公园。公园规划了2.7hm2的湖体,为避免人工湖水体的下渗与碳化的废弃物共同作用给地下水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在人工湖体的底部全部覆盖了防渗膜及防水毯(图3)。同时,通过覆盖新土增加废弃物的埋深以及种植本土植物的修复方法来进一步阻隔填埋废弃物对公园的潜在污染风险。地形的变化和植物的运用不仅解决了填埋废弃物的潜在污染风险问题,同时也创造出了多层次、物相变化丰富的景观空间,为周边居民提供了闲暇时的好去处(图4)。

图3 防水毯施工现场

图3 防水毯施工现场

图4 地形草坡

图4 地形草坡

3) 运用生态学方法对公园人工湖进行科学论证和设计。

公园位于肖家河下游的支流艾家沟和花荫沟之间,肖家河的主要补水水源为污水处理厂中水经上游规划湿地处理,达到国家地表水水质标准III类后,进入肖家河补水。大源公园内的人工湖的水源为花荫沟,河水通过地下涵管与人工湖相连,通过在花荫沟上增设补水堰及合理的水位设计,从公园的北侧分流进入人工湖,在完成补水后再由公园西南角的湿地汇入花荫沟。

如何运用生态的方法来控制及优化人工湖自身的水质是公园设计的核心问题,AECOM的生态团队通过对湖体水平衡的计算、污染物模型的分析,及湖体水动力的模拟,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引水、补水、排水,以及水动力优化和地表径流控制方案,来确保湖体的水质。另外还通过合理设计湖体水深及水生动植物(采用了大量狐尾藻布置在湖体的底部,狐尾藻对富营养化水中的氮磷均有较好的净化作用),以完善湖体自然生态系统并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图5)。

图5 水生植物

图5 水生植物

4) 完善大源组团水绿链规划中的慢行系统。

在大源组团的上位规划中制定了一套南北向的与城市主要空间相衔接的慢行系统,大源中央公园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中将公园的西侧并入了大源组团的慢行系统,为了使公园的交通流线与慢行系统更好地融合,通过1.5m的绿化带将慢行系统的2m路与公园主环路的4m路进行了缝合。这条特色路成为了公园内景观效果最好的路,而这条路由于有了平面的蜿蜒曲折,竖向上的起伏,银杏及葱兰的相伴,成为了大源组团慢行系统中最为妖娆的一段道路,给步行、骑行的市民留下了印象极为深刻的记忆(图6)。

图6 自行车道

图6 自行车道

5) 公园的硬质景观及植物景观设计。

除公园处入口广场等少数区域采用花岗岩等不透水材料外,其他区域均采用透水的地面铺装材料,如透水混凝土砖、砾石步道(图7)、植草砖等低成本且透水的材料,确保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正常交换。植物景观上采用了水杉、紫花羊蹄甲、樱花、紫薇、皂角树、黄葛树、芙蓉等成都当地的常见上层植物,也采用了细叶芒、狼尾草、葱兰等低维护的下层植物,在保证公园景观效果的同时,也具有节水示范的意义。人工湖体的周边也布置了大量的水生植物,除了前边提到过的沉水植物狐尾藻外,还有大量的挺水、浮水植物如千屈菜、花叶芦竹、旱伞草、睡莲等,对长期水质的净化和改善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图7 透水砾石步道

图7 透水砾石步道

2 大源中央公园建设实施后的社会效益

2.1 对城市环境建设与改造的生态示范效应

在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人们常常被污浊的空气、浑浊的水体所包围。但是人们始终渴望着去接近自然,呼吸新鲜空气,嬉戏于清澈的水体中。大源中央公园生态的自然水体,低维护的人工湿地、中水及地表径流水的回收利用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及保护水环境的意义;丰富、多层次的本土植物及大量的低维护植物的运用带来的不仅仅是空间视觉上的亲和力,更多的是给城市居民带来了新鲜的空气和清新的环境(图8)。

图8 生态示范区

图8 生态示范区

2.2 培养社区的交流氛围,融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大源中央公园作为大源组团的重要开放空间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有重要的意义。在公园的设计过程中考虑了多样的不同尺度的交流、活动空间为公园周边的邻里居民进行服务。开敞的水岸舞台空间、狭长的亲水栈桥(图9)、热闹的滨水商业(图10)、安静的生态湿地都为现代都市人们提供了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户外空间;相对独立的林下草地、健身会所、芙蓉园、紫薇园、水杉林为邻里提供了绝佳的交流、活动场所(图11)。

图9 亲水栈桥

图9 亲水栈桥

图10 滨水商业区

图10 滨水商业区

图11 健身环路

图11 健身环路

2.3 成为开发的催化剂,提高了区域土地的价值

由于大源中央公园的建设和落成,其现代的设计理念、出色的植物配置、融入城市的交通动线大大地带动了大源组团的人气,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土地的迅速增值,各个地块的开发进度也加快了不少。因此大源公园落成的是大源组团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表1)。

表1 公园建成前后周边土地价值对比表

表1 公园建成前后周边土地价值对比表

3 结语

大源中央公园从规划到景观设计到建设环节,每一步都坚持着生态环保、方便市民、提高区域价值的理念,项目落成后达到了预期效果:对城市建设具有很好的生态示范意义;每天吸引大量的市民,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舞台;是区域经济、文明增值的核心引擎。

注:文中图1、2由AECOM景观团队绘制,图10为甲方提供,其余图片均由范垂勇、胡砚拍摄。表1数据由甲方提供。

作者简介:

范垂勇/1979年生/男/辽宁人/艾奕康(AECOM)环境规划设计(上海)有限公司主任景观设计师(上海200040)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中国园林》2014第9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