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中国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主编心语

无机界是他组织的。生命是什么?是自组织的出现。自然生物的妙处,在于 他们可以自行组织自己物种的形态、位置、相互关系和生命长短,而这一切,都 不曾改变无机界的规律,更不会影响生物界的最基本“价值观”(原则):物种自 己的寿命延续和物种总量的逐渐丰富。

只有人的出现,改变了自然生物界的基本“价值观”。人类把太阳照耀的地 方遮蔽起来,把天然降水流经的轨迹进行改道,把深藏地下的矿藏挖掘出来并对 之实施化学处理,把物种丰富的草原和森林改变成单一作物或者城镇工厂 ;为了 满足自己的物欲,人类肆意地对自己和别的物种狂妄地进行他组织活动。

是否只有等到科学发展了,生产力提高到某种水平,人们才能达到更高的认 识呢?不一定。中国的古人从另外一条渠道早就达到了这个认识高度,那就是如 实地把万物包括人类自己看作是自然的一份子。在这种思维影响下,以及对物质 的有机和无机的区分还不清晰的条件下,把大地山川也视为富有生命的自然而予 以尊重,当然无可厚非,从中可以感受到远古“万物有灵论”的影子,从大方向讲, 至少也可以避免人类因狂妄导致的迷航。

正因如此,清华大学袁琳等的《古代山水画中的地域人居环境与地景设计理 念——宋 < 蜀川胜概图 >(成都平原段(为例 》一文引起了我特别的注意。文章 以北宋李公麟“蜀川胜概图(成都平原段)”为媒介,解读了古代成都地区人居环 境艺术表现,阐释了古代山水长卷中蕴含的“地景设计”理念。文章总结道 :“古 代山水长卷是将山水生命气象与画家心灵境界融合并符号化的产物,这种符号化 的创造过程体现着无所不在的生命精神,画卷整体在一个巨大而有序的世界中提 供了一种人类和谐存在的宇宙性视角。”讲得多么好!该文把艺术视角的大尺度 地景与生态科学的生命现象直接挂钩起来,并将其上推到至少北宋时期,而那时, 西欧还处于中世纪的前期,即黑暗时期,西欧的艺术家,那时只关心人与上帝的 关系。

蜀川胜概图描绘的地方,我很熟悉,可以说除了岷江源,基本都去过。回想 起来,就是李公麟画笔的表达 :整块地域就像一个大有机体,犹如一气呵成,脉 络关联,相互扶持,气势回荡,万物生发,天人无瑕,生机盎然。由此我联想到: 大尺度的生态规律和生态内涵的艺术表达,是否天生就是同体的?古语云 :“万 法无常”,无常就是永动,那么古人如何理解这个无常呢?他们肯定不是像我们一样从物理化学规律去理解物质的变化,他们会不会把宇宙看成一个生命体(即一切皆是有机体)?

重庆大学毛华松的《西湖文化的演进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永乐大典· 六模湖 > 中的西湖文献统计分析》提出了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建城模式“山— 湖—城”,从今天所谓雨洪管理来看,极为科学,此种模式正好让湖面在水源和 城市之间起到调蓄作用。因为中国大体西高东低,所以城市的西湖的水利作用 最大,因而历史上保留下来的西湖最多,而相依的景观虽然是次生产物,但也 是幸运产物。

南京林业大学赵亮等的《图解“风”与“水”——流体景观元素模拟与分析 法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把注意力集中到流体力学对风景园林的影响, 这一点非常重要,将来一定会应用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和城市小气候分析与设计中。我更重视文中对各类 CFD 软件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从软件特点、 主要用途、面向对象、在风景园林中应用局限性 4个方面进行的比较,可以警示对电脑软件迷信的不良倾向,希望能对近年来的大量此类文章有所启示。

王绍增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中国园林》2014第11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