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中国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主编心语

全球化,本应在平等公正的基础上综合全人类的文化优秀成果,绝不是只对欧美文化的顶礼膜拜。基于“两希(希腊、希伯来)文化”的欧美文化,如今已发展出严重依赖于对自然资源和不发达国家疯狂掠夺的金融资本体制,同时,它又与数字技术结合起来,发展成“两虚(虚拟经济、虚拟世界)文化”,这一套东西是否可以将人类带入世界大同,我是很怀疑的。

把中国的文化纳入西洋的系统,值得警惕。这样做的前提,是默认中国一切都落后于西方。中国在近二三百年的确在政治、军事、科技、经济等方面落后了,当然有其传统文化的基因,从人类的长远利益看,这种基因是好还是坏,还不能仅因为不重视经济强权和发展速度而盖棺论定,不过在人天关系的思维上,中国人还是远远高于欧美。对很多真正懂得中国园林的人来说,汉字“园林”不等于源于篱笆圈子里种植东西的garden,中国园林很早就摆脱了花园或药圃,走上了山水崇拜,进而步入关心人的心灵以及天人关系的境地。同理,中国也不迟于4世纪(东晋)就第一个喊出了“风景”这个词汇,即人可以感知(包括各种感觉和知觉)的被人(包括心灵)介入的自然。根据陈俊愉院士在本刊的回忆,1928年留美,在20世纪50—70年代主管中国城市规划的程世抚先生,于70年代后期就提出中国建立“风景区”,从而成为如今中国式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被称为“风景园林”学科的滥觞。如果顺着这个逻辑观察下去,西方人的思维完全是走了一个大圈,至今未走上正路。

西方由于将自然与人工完全对立的思维传统,便遇到自然美的难题,所以landscape与garden是完全不同的起源。在16—17世纪的西方风景画中,就有不少描绘自然的恐怖的作品。至于地理学引入landscape,最初是借用,其研究方法也是自然科学的老思路——用自然规律解释地表的形象(早期的地理学只研究由于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topography的成因,不关心由生态和社会原因造成同属外貌的植被等)。一旦介入人工因素,地理学就不再是纯自然科学,所以至今地理学界对于landscape还是争议不断。

形式逻辑告诉我们,一个概念的内涵越简单,其外延就越大。许多人以为一个概念里加进去的“内涵”越多,其包括的东西(也就是外延)就越多,这完全是一种对逻辑学的无知。landscape将学科外延扩大,主要靠将内涵简化到只管视觉,特别是日本人将其翻译成景观,又把内涵中的land抛掉,使景观的外延比landscape更加扩大,以致诱使西方人现在想发展出scape这种学科,我想这是许多人特别偏爱“景观”一词的主要原因。西方理性文化自来轻视那种用外表掩盖实质的思想,当代由于金融资本的利益,才使重视感觉刺激的各种流派兴盛起来,scape如何又具有生态意义,至今无人阐述,是故意还是疏忽?然而,当另一些人再想把综合感觉的、特别是涉及到文化和精神内涵加进landscape之中时,其外延必然缩小。西方人将这样一种内涵和外延飘忽不定的极易被偷换内涵的概念作为一种学科,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王绍增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中国园林》2014第8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