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访丹麦SLA事务所创始人史蒂格·L·安德森

Interview with Stig L. ANDERSSON, Founding Principal of SLA, Denmark

《风景园林》:您是如何成为一名风景园林师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个职业?

史蒂格·L·安德森:我的专业培训是几门学科的结合:曾在丹麦科技大学学习化学和原子物理,随后又在哥本哈根大学学习日本文化,在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系进修。我的工作涉及规划、城市设计和风景园林。我对那些人们通常认为不可能结合在一起的条件元素感兴趣,因为我希望知道这综合多种条件的结果是什么样的。我对控制与偶然事件非常感兴趣。

《风景园林》: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经历或喜欢的设计师或作品对您的设计思维产生影响?

史蒂格·L·安德森:我从自然、人类、人类行为以及自然的变化获取灵感。我将风景园林视为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设计。我非常喜欢美国画家塞•托姆布雷和意大利雕塑家贝尼尼。

史蒂格·L·安德森

《风景园林》:在您看来,一个优秀的花园或者说一个优秀的设计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或者要素?

史蒂格·L·安德森:一个优秀的花园或者一个优秀的设计必须能够让人感到惊奇,这是启发人们兴趣的方式,是对人类自身以及所处环境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洞察。

《风景园林》:请谈一下您对中国园林的印象。

史蒂格·L·安德森:多年以前,我最小的女儿送给我一张贺卡,上面她手写了几个字“我们必须思考”。我想这便是我对中国园林的印象。

《风景园林》:目前中国风景园林界在积极探讨的一个话题是: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这也正是2010年5月将在中国苏州举办的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的大会主题。请问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传统应该如何继承?

史蒂格·L·安德森:“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的提议非常好,也不难实现。这主要是道德规范的问题。我们既要借鉴历史——因为历史引领我们走到今天的舞台,同时也要意识到我们的子孙后代将在这地球上生活下去,所以我们必须对我们的行为负责。我把风景园林当成一种过程,它有潜力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风景园林》:我们认为这次大师园的设计是一次很好的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机会。每位设计师的方案都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和风景园林的看法。您觉得这种文化差异会对设计产生影响吗?

史蒂格·L·安德森:是的,会有影响。我常常在我的工作中遇到文化、时间、材料、天气以及工作程序方面的差异。

《风景园林》:在您看来风景园林行业在近年来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史蒂格·L·安德森:毫无疑问,风景园林行业对解决当今我们面临的问题起着关键的作用,比如污染、气候变化、不断上升的水需求、炽热天气、暴风雨、粮食危机和人口问题等等。风景园林的根本是关注自然,处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正逐渐被现代文明所破坏。既然全球都意识到这些破坏活动的危害性,那么风景园林就可以提出构建新环境的新可持续性方案,以实现生命与环境的平衡。

《风景园林》:您的地块现状有很多的大树,您的整个设计也是呈现了一棵树的形态,这可以看作是您对于场地的理解吗?

史蒂格·L·安德森:这不是我对场地理解。我不喜欢将设计作为一种象征或代表。设计是有关能力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这些表现形态和表现形式都是实现设计任务“黄土园”的最佳选择。

《风景园林》:您这次的作品非常特别,泥这种材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什么会想到用泥这种材料呢?

史蒂格·L·安德森:当我们要改变一个场所或者为其增添一些新元素时,有必要建立人与特定环境之间的对话。就文化情景来说,泥土对理解中国的景观、历史和工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希望能够向前来参观花园的人们传达上述信息。于是,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考虑场地大小、施工、经费、客流量和养护等问题,还希望在情景和设计项目之间建立对话,赋予场所新意义,让它能够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历史进程的一部分,能够激发游客的兴趣,让游客思考,想象,甚至从中学到新东西。

《风景园林》:有一个细节非常有趣,就是许多烧制的红色泥塑,感觉很像中国的太湖石。这些泥塑是您自己做实验捏的吗?

史蒂格·L·安德森:是的,这些泥塑是在我的实验室里做的。我们将赤土放在砖窑中进行烧制,使其呈现红色光泽。今年晚些时候,我将会请中国的工匠,按照1:1的比例,以这些泥塑为模型进行制作。这些泥塑将成为“黄土园”的一部分。

《风景园林》:您还有哪些思想希望与我们的读者分享?

史蒂格·L·安德森:思考比了解更有趣,但是就不如幻想那么有趣了。

黄土园
The Mud Garden

撰文(丹麦)SLA事务所
Text by SLA(Denmark)

项目设计:史蒂格·L·安德森、雷斯姆斯·阿斯特鲁普、弗莱明·拉芬·汤姆森和卡翠娜·桑德
图片来源:SLA事务所

水清则无蛙

在10世纪,一只三脚蟾蜍跳进井中。它的主人——时任财政大臣刘海①,用一串铜钱做成诱饵,把蟾蜍钓回来。蟾蜍咬住诱饵,回到地上。花园的一切又恢复正常,蟾蜍成为了财富与长寿的象征②。

在中国文化中,“土”的意义重大。中国文化源自粘土,粘土也为西安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西安位于肥沃的黄土高原之上,毗邻黄河支流渭河。黄土是山体风化的最后产物。它随后分解出化学成分,并保留钙、镁和铁等其他物质。在风力的作用下,黄土能够堆积形成肥沃的平原。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黄河既给人们带来了祝福,也带来了灾难。它既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的悲痛。从公元前602年到现在,黄河至少经历了5次大规模的河道更改,它的堤岸开裂了1500多次。1194年的一次大型改道把黄河引到淮河,在接下来的700多年里,破坏了淮河原有的排水系统。黄河中的泥土封锁了淮河的入海口,使得成千上万人无家可归。

“黄河”中的“黄”字源自那些称为黄色粘土的尘埃③,它们在风力的作用下,在河流中沉淀下来,使河流呈现黄色。这些尘土来自中亚北部的大草原。这些粘土非常肥沃,并随着文明而发展。那些含有黄土的土地被人们开发用作耕地,养育着几百万中华儿女。粘土同时还可以用于工艺和艺术制作。粘土经过手工制作,烤制成赤土。粘土可用于制作雕塑、砖块、瓷砖和陶瓷等。颗粒状粘土的形成过程如下:风吹过草原,带走那些尘土,尘土在水中溶解,经过一系列变化之后,被烤制成坚固形式。这个过程需要人们的辛勤劳动,也需要一定的技术知识和时间。这种赋予新的生命形式和意义的艺术过程,我们称之为文化。粘土是中国文化的基础④。这里我们就开始简述青蛙的故事,这只青蛙居住在泥土中,定居西安的黄土园中。

黄土园中的快乐蛙声黄土园位于黄土高原的乡下。黄土高原土壤肥沃,它是由黄河的一个分流——渭河冲积而成⑤。黄土园含有粘土元素以及一个不规则的平底水池。水池面积为315㎡,深40cm。所有黄土都是从黄河收集而来。泥土的文明在于储藏的力量⑥。我们还收集了来自西安北部7条河流的泥土以及中国其他省份的泥土。收集的泥土晒干之后,存放在当地仓库中。我们用这些收集的泥土对水池重新进行填埋。

这是一个浅水池,游客可在其中行走,湿润的黄色地面倒映着四周景色:大树、天空和游客⑦。当水池干涸时,粘土便开始开裂,形成月形表面。当喷泉湿润粘土时,粘土又重现⑧,这就宛若黄河的眼泪在园中的土地上流淌⑨。喷泉的用水都是来自收集的河水和雨水。

水池的底座堆砌着一些倾斜的石雕和垂直的镀金钢铁边缘。这些石材也是从本地收集而来的,钢铁边缘是用垂直的材料互相堆砌形成的,以形成蜿蜒曲折的形态。

水池的四周是一条长140m的砖路,游客可沿着它穿过花园。砖路时宽时窄,像一条河流,绕过前方障碍,流畅前进。园中还有一座小桥,它是由闪闪发亮的黄色(NCS 0570-Y10R)铁炉条建成的。小桥分成3段,并在不同的方向连接着,形成一个大尺度的“Z”型。植被设计由7棵保留下来的大树和83棵新树构成。新的树种主要是松类植物,如松树、雪松和杉树等,种植密度大。我们还根据观景点的不同,选取了5种外来开花植物。地面上则种植了麦冬。这些树木树龄不同,形状各异,密度也疏落有致。当有的树木茁壮成长时,有的则开始凋落,演绎着植被生长的轮回。这样一来,园中的植物新旧交替,充满生命力。

花园里摆设着9个赤陶泥塑⑩。这些泥塑都是用手工制作,经烘烤而成。整个制作过程严格把关,延续几百年以来的工艺传统11。我们为这些泥塑涂上闪亮的红色(NCS S 4050–Y90R),它们与真人等高12。这些泥塑也许会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惊喜。

花园小径的沿途设有3处休息站,每一处休息站都设有砖块柱基,形状犹如雕刻在传统花园墙上的月亮洞,既可通行,也可透光。柱基配备有暖气系统,以备冬天之用。蜿蜒墙体上的几何窗洞能够把人们的视线引到独特的景色。

黄泥园通过光纤技术进行照明。喷泉系统配有照明,让水流在白光中跳动。花园小径沿途还摆设有低柱,这些黑色的细柱子安装有筒灯,用浅蓝色的光照,以突显小径的蜿蜒曲线,同时又照亮特定的树木,以及整个地面的植被。带有过滤器的聚光灯则把青蛙的头像投影到泥层之上,金黄色的灯光非常柔和。

整个花园是一个矩形围合,四周是浓厚的竹林,穿透性较弱。花园的西侧设有一个入口。花园地势平坦,水池的四周的地势略高于中间。游客进入花园时,是往下走,因为花园底座的地势比四周的土层和竹子林都要低。

竹林中的风声与青蛙的呱呱声糅合在一起,让人们可以尽情享受泥土的乐趣。

注释:

① 刘海接受了皇上的任命之后,一位道士前来拜访他。道士拿出三个鸡蛋和金钱三文,以每一文钱间隔一个鸡蛋堆积起来,形成一只蟾蜍的形状。道士告诉刘海,自己的工作比刘海辅助一位靠不正当手段夺取政权的君子轻松得多。于是刘海辞去了官职,带着他的蟾蜍,云游四海,寻访仙道。

② 在一些中国的地方方言中,“蟾”字的发音跟“钱”非常像,“钱”也即钱币。因此,当说书人讲述“刘海戏金蟾”的故事时,听众很容易听成“刘海戏金钱”。

③ 黄河的年径流量约 580亿m3,具体数量从140亿m3到860亿m3不等。黄河每年的输沙量达16亿t,多为来自山西和陕西省段的黄土高原的黄色泥沙。黄土高原总面积约64万km2,超过70%的地区为受流水侵蚀的上升地貌。新地质构造运动如崩岩和山崩等,形成了大面积范围的重力侵蚀。另外地区开发也间接带来了人工侵蚀的影响。于是,黄河中游分流聚集了数量巨大的泥沙沉淀物,形成了三门峡谷,黄河下游往东流经郑州、开封等城市,穿过山东省,直接流入渤海。(资料来源:www.soue.org.uk/souenews/issue4/yellowriver.html)

④ 与根据宗教和文化背景来划分人群不同,松山健一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气候。这使得我把西方文明归为石头文明,伊斯兰文明为沙子文明,亚洲文明则为泥土文明。松山健一认为每种文明的精粹都是巩固该文明并推动其向前发展、扩张的动力。松山健一的文明理论有时被认为是哲学家和辻哲郎的风土理论的延续。和辻哲郎将风土划分成田园、沙漠和季候风,并把每一种风土的气质定义为合理、好斗和顺从。

此外,他不认为沙漠拥有文明。这是自1935年和辻哲郎撰写的《风土》以来,他所反映的现代文明的西方观点

⑤ 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的发源地毗邻甘肃省的渭源县(渭源字面的解释为渭的起源),渭源距离兰州段的黄河不超过200km。然而,鉴于黄河在兰州的快速转弯,在黄河超过2 000km的河道上,渭河和黄河并没有汇合。在直线方向上,渭河的发源地位于它所流经的主要城市陕西省西安市700km以西的地方。渭河总长为818km,流域面积约13.5万km2。渭河流域为早期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秦、汉和唐代都曾在此建都。渭河上流,即甘肃省定西市段,保留有大量早期各种文明遗留下来的石器。(资料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Wei_River)

⑥ 在温暖湿润的泥土文明地区,大自然是一片水草丰美的景象。泥土养育了万千生命。在泥土文明地区,包括东南亚和南亚,出现了水稻种植等农业生产形式。既然农地不能轻易移动,人们便在农地周围定居。当遭遇台风、旱灾和霜冻时,人们开始接受人类难以改变自然的想法,并出现了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命的思想。因此,亚洲的宗教,比如印度教、佛教和神道教信奉自然维持人类生命的说法。随着育种选择和质量控制手法的创新,农田得以改善。相关常识也开始向社区和家庭普及,以提高农田的使用率。人们更加关注如何寻找适宜耕种的田地以及如何保证社区和家庭的繁荣发展。这就是存储的力量。通过这样的生命方式,泥土文明产生了“共生”的观念,即与自然、邻居以及周边村庄共生,同发展。(资料来源:http://www.spf.org/e/publication/newsletter/pdf/2007_1.pdf)

⑦历经多个世纪的泥沙沉淀和筑堤,黄河流经四周农耕地区,洪水灾害成为一个非常危险的问题。近代以来,黄河的泛滥已经造成了大量的民众伤亡,如1887年黄河泛滥造成90万-200万人死亡,1931年的死亡人数则在100万-370万之间。1938年,在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军队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以阻止日军的进攻。同时造成了黄河大面积泛滥,村民的死亡人数高达50万-80万。

⑧泥土是水和具有细密纹理颗粒的粘性混合物,延展性比较好。在地质学中,泥土是被视为可塑性强的松散尘土沉淀物,它也是石灰石中具有细密纹理的颗粒材质。

⑨黄河长达5 464km,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流域是华北文明的诞生地,也是早期中国最为繁荣的地区。黄河在下流河道中河床提升,使得河水泛滥频繁发生,于是,人们也将黄河称为“中国的痛”。几千年以来,黄河既保佑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也带了不少灾难,它既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的痛”。早期的中国文学以“河”代指黄河。“河”是现代语言,而在古代,则是用“川”和“水”来指河。“黄河”的称谓首次在《汉书》。《汉书》成书于西汉时期,即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河水含有大量的泥沙,使得河流呈现黄色,于是得名“黄河”。黄河还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浊流。中国有一个成语——黄河水清,是用来比喻难以发生的事情,这跟英语俗语“当猪飞起时”的意思是一样的。(资料来源:http://en.wikipedia.org/wiki/Yellow_River)

⑩ 赤陶土是烘烤过的素陶土。赤陶土主要用于花盆及古油灯的制作、装修、雕塑和工艺制作等。比如切开粘土的表层,涂上红色、黄色和棕色等,来制作低温烧制的瓷器。赤陶土同时能够涂上黑色和红色的装饰图案,比如希腊的花瓶古董。

11 中国自然资源富饶,拥有丰富的黑色粘土。几百年以来,黑色粘土用于生产中国陶瓷雕塑。中国的雕塑家是手工艺大师,他们的工艺可以追溯到汉代,即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1974年,在西安挖掘出土的秦始皇陵,拥有6 000座与真人同样大小的兵佣,以及1 400座中国骑兵和步兵的陶瓷小雕塑,这些兵马俑完美地展示了中国的陶艺技术。(资料来源:http://www.char4u.com)

12 在接下来的朝代,中国的陶瓷加入火烧和上釉的工艺,使得中国瓷器以完美的手工画的亮丽的色彩而闻名。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0第2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