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寻根治环境问题对策

访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专家组组长沈国舫院士

采访 何昉

编者按: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对于中国的环保大业而言,无疑是极为不平凡的。凝结了30多位院士、300多位专家心力,历时3年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出炉。600多万字的《研究》,内容翔实、严谨,被称为当前我国环保工作和环境问题研究的百科全书。这项重要工作由国务院批准开展,其战略研究成果的形成,正值“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冲刺阶段和最关键时期,恰逢其时,对于“十二五”规划编制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如何解读《研究》的意义作用?如何分析当前的环境形势和成因?如何更好地完成各阶段的战略任务?《研究》又将给风景园林工作者提出哪些方向和挑战?就这些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环境宏观战略研究专家组组长沈国舫教授接受了本刊社长何昉教授的专访。

何昉:沈院士,您好!《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历时3年终于圆满完成,并向国家领导人进行了汇报。能否请您介绍一下这项重大研究的开展背景,以及研究过程中一些重要阶段和成果?

沈国舫:好的,《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是前副总理曾培炎分管环境问题时确立的,经温家宝总理批准,由工程院和环保部两家来共同做此事。组织专业队伍300多人,包括30多位院士。我被任命为专家组组长兼第一课题组组长。

国家环境宏观战略研究一共分为4个大课题。课题一是环境宏观战略总论,是综合组,做汇总工作。课题二研究环境要素保护战略,研究环境的各个要素,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等等环境生态问题。课题三研究环境领域保护战略,诸如在工业、城市、农村等领域的污染。课题四讲措施保障战略,即如何保障法规,经济政策的落实。

该课题用了3年多时间,先是从基础开始,把各个专题弄清楚,然后按照课题层次进行总结,最后按大项目进行汇总和撰写综合报告。中间有反复的过程,即做完专题后要专题交流,再多次返回、修改、审议,最后形成总的报告,在战略的提法和对形势的分析上,做了很多次修改。所以说,《研究》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2010年夏天,《研究》基本完成,李克强副总理听了汇报。根据他的指示,我们进行了再次修改。最后形成了综合报告、4个课题报告、29个专题报告以及7个地方报告。

何昉:沈院士,《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将环境形势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加大”。如何理解该结论?

沈国舫:之所以提出“局部有所改善”,目前,国家重点控制的污染物减排进展明显、重点行业排放强度明显下降、重点流域主要污染物污染程度有所减轻,城市常规监测污染指标也是有所下降的。

“总体尚未遏制”表现在城市空气环境质量退化(图02),水环境呈现复杂的流域性污染态势,土壤环境质量退化和生态系统更加脆弱等方面。近50年来我国东部地区能见度下降约10km,西部地区为东部的一半,区域霾问题日趋严重(图03)。我们的十大流域,除珠江支流污染较轻,其他流域支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此外,还有湖泊富营养化(图04)呈迅速增长趋势、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下降、地下水水质变差的比例比变好的比例高出10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生物承载能力人均0.79全球公顷。风景园林工作者搞绿道研究,对生态足迹这个词也很熟悉。现在生态足迹已达1.65全球公顷(图05),人均超出可承载能力1倍以上,生态赤字不断增加(图06),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加上污染结构性问题突出、水和大气污染负荷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等现状,我们做出了“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的判断。如2007年废水排放总量为557亿t, COD(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382万t,居世界第一,超过环境容量73%,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居世界第一。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城市污水管网建设严重滞后,县城和乡镇污水和垃圾处理严重滞后,环保设施运行率比较低。

在环境容量相对不足、环境风险不断加大、环境问题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我国将面临更大的环境压力。这也是环境研究结论的最后一点“压力继续加大”。

……(未完待续)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1第1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