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工程月历

王向荣  林箐

2008年10月初,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钱江管理处唐宇力主任打来电话,询问是否愿意参加杭州江洋畈生态公园的设计竞标。能有机会在西湖边设计一处公园是每一位设计师的梦想,我们当然要参与了。多年来,无数次去杭州,除了北京之外,最了解的城市就是杭州,但我们却从没有听说过江洋畈这个地名,甚至也不知道“畈”该如何发音。我们立刻打电话,让当时在杭州带学生实习的郭巍老师去看现场。不知郭巍是怎样找到江洋畈的,他在现场打来电话,说那里并不适合建造一个公园,只有一条小路从虎跑路通往江洋畈,小路很难找到,江洋畈的可达性极差。现场被高高的铁栅栏围起来,里面是西湖疏浚的淤泥堆放地,好不容易找人打开了大门,用树枝试探着往长满杂木的泥库里走了几步就不敢向前了,非常危险,脚下的泥都颤动着,现场根本无法踏查。这时,我们意识到这将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项目。10年前曾在西湖边看到疏浚淤泥的大管子,沿着长桥溪延伸到凤凰山中,原来这些淤泥都是输送到江洋畈了。

月中,设计之前,再去现场,我们看到的是在西湖淤泥上的一片柳树成林的谷地沼泽(图01-03)。可以想象,这个山谷原来具有与周围山体相似的植被。1999年修筑淤泥库时在山谷的谷口构筑了两个大坝,谷内的植物被砍伐,西湖疏浚的淤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这里。2003年库满,山谷变成了容积约100万m3淤泥库。令人感兴趣的是随后的植物萌发生长的过程。虽然多年来它与世隔绝,人们没有观察到这种变化,但是我们可以依据眼前的景象并凭借对自然的认识推断出这一过程:由于淤泥中含有大量植物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陆续萌发,并随着泥库地表水量的变化呈现出明显而有趣的演替过程;最早萌发的是水生植物,后来开始生长出耐湿的乔灌木,当乔木逐渐长大,强阳性的水生植物和耐湿灌木也就逐渐退出。这些植物与山体上的植物完全不同,因为它们的种子是沉积于淤泥中的原西湖一带的植物种子,随淤泥一起被带到了江洋畈。如果人们不去干扰它,这片淤泥会逐步变干,植被也会渐渐改变,山上的植物一定会慢慢侵入泥库之中,这里的植被最终会和山体的植被一样,并与山体联系到一起。不仅这种自然的力量让我们着迷,而且我们从江洋畈的历史变迁中还看到了西湖的文化演变的历史。从地理上看,江洋畈远离了西湖,但它与西湖又有紧密的联系。西湖中的白堤、苏堤和三岛历史上都是西湖疏浚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建造的太子湾公园也是在西湖疏浚的淤泥上建造的公园,从这点上看,江洋畈与它们没有什么区别。

⋯⋯(未完待续)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1第1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