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园林与城市化 面向21世纪的风景园林教育

撰文 (英)汤姆-特纳 李滢
Text by Tom TURNER(UK) and LI Ying

翻译 高成绪
Translation by GAO Cheng-xu

摘要: 风景园林是一门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专业,随着社会的变革,它不断从庭园设计过渡到公园设计,至今转变成涉及园林城市化进程的风景园林专业。本文回顾了亚欧大陆园林历史并将其与欧洲和中国的城市设计相联系,探讨了中国如何建立一个多样化和创新的、适于园林和城市化发展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提出了对中国风景园林课程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风景园林教育;评论;园林史;城市化

Abstrac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s a profession with a history of over 5000 years. As society has changed, its activities have extended from garden design to public parks to urban design to an involvement with landscape urbanism.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history of garden design in Eurasia and its extension into urban design in both Europe and China. It then considers how China can establish a diverse and innovative profession supported by education in landscape and urbanism.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thought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educational curriculum and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fession in China.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ducation; Review; Garden History; Urbanization

1 欧洲园林史和风景园林教育历史的回顾

1.1 英国的风景园林教育

40多年前,当汤姆-特纳(Tom TURNER)教授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读风景园林专业的时候,课程主要包括5个部分:种植设计、施工图设计、园林设计、专业实践和依恩麦克哈格式的区域规划。当时的教学楼是一座紧邻广场的老建筑,它以及广场北面的所有建筑物如今都已不复存在,而这座建于18世纪的园林广场却幸存下来。这体现出公共开放空间比建筑物存留的时间更长,因此也就更加重要。苏格兰是风景园林专业创始人吉尔伯特-莱恩-密森的家乡(图01),也是帕特克-盖迪斯的老家——第一位像美国的弗雷德克-劳-奥姆斯特德那样把风景园林师作为一个职业名称的欧洲人。

风景园林是一门艺术与科学的综合学科,它涵盖了建筑、户外空间和现有风景。塞纳莫特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一位风景园林师,他曾为埃及女王哈特谢普苏特(公元前1508年-公元前1458年)设计神殿,这座神殿是西方风景园林的第一个伟大作品(图02)。这座神殿的布局与格林尼治大学的主校区布置一脉相承(图03)。

1.2 欧亚大陆园林历史

晚期智人(现代人)在200万年前从非洲演变,在100万年前从非洲迁徙出来。我们的迁徙路径穿越东部(亚洲西海岸)、北部(进入中亚)和西部(进入欧洲)。西部中亚则是一个十字路口,是文化流和迁徙路径的交汇处。第一批走出非洲的迁徙者约150人,他们享有共同的文化遗产。虽无从探究,但他们一定拥有相同的信仰以及使用共同的语言。这个信仰应该是万物有灵论,正如目前被了解的所有古代欧亚大陆信仰体系一样。世界上第一个农场、城镇和花园都始建于中亚的边缘(图04)。这也是亚洲的“花园边缘”,游牧民族在这里定居,也是世界所有伟大古代园林所在地。但要指出,在美国、太平洋和撒哈拉沙漠西部的非洲是根本没有古代园林的。这一定和我们的祖先在中亚游牧而在这一地区边缘定居繁衍下来的史实有关。

1.3 风景园林哲学、设计和艺术

古代伟大园林的创造者非常着迷园林与建筑之间的关系,自然之作和人工之作也有明显差别。自然之作表达了山峰、河流、森林等的意向;人工之作则表达了城市和农业的意向。由此可见,亚洲花园边缘的居民借鉴西方文明中线性几何场地和房屋等设计方法设计了一些花园,另外还设计了一些象征着他们的祖先曾经生活和流浪过的大山、河流以及平原等的象征性园林。例如在中国,庙宇和住宅具有线性几何特征;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则是非线性几何关系。

元大都(北京)是“人造线形几何” 与“自然非线性几何”相结合的最佳范例之一。皇宫和御苑珠联璧合,和谐统一。同时将象征性园林纳入整体布局:几何式的宫殿代表儒家崇尚的社会秩序;象征性园林代表了道教/佛教对大自然的崇尚。建筑与园林的结合可以看作是一个融合了阴与阳的太极图(图05)。紫禁城被北海,中海和南海环绕,寺庙、亭台楼阁和宫殿建筑这三片海的景致锦上添花,是“园林”和“建筑”相结合的典范。而如此“园林”与“建筑”的结合就创造了我们现在所说的“风景园林”。

1.4 园林设计可以引领城市规划过程

园林和建筑的结合在亚洲和欧洲的其他地方也有体现。这可以体现在基于空间设计理念的城市设计案例中。这些空间设计理念往往源于艺术和园林设计的传统。日本的奈良和京都是模仿中国的城市而规划设计的。同样,日本园林也是按照中国园林形式建造,把建筑与园林相结合。柬埔寨的吴哥窟通常被认为是一座寺观园林,其实它的核心区才可以算作寺观园林,而且受到了源自印度的印度教和佛教的影响。这组宗教复合体的设计理念源于一座位于圣湖中的神山,她象征着天神们的家,比如须弥山以及西藏的岗仁波齐山,同时也象征转世达赖神王的家园。这组幸存下来的宗教复合体是城市的中心,结合了园林和建筑。伊朗的伊斯法罕,继承了西亚“城市与园林”传统,常常被形容为“城市中的花园”或者“花园中的城市”。而且伊斯法罕的公共空间设计也传承了伊斯兰花园传统。许多希腊和罗马的城市是在溪谷之下构建公共空间的山地城市。城镇为“阳”,有神庙和圣林的溪谷为“阴”(图06)。既然我们现在这是在谈论欧洲,则中国的“阴阳理论”在此被称为“园林与城市”。

汤姆教授以“City As Landscape” 作为其城市园林设计理论书籍的书名,主要目的是指出城市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园林——城市园林。这本书的封面照片就展示了伦敦的金丝雀码头的写字楼与格林尼治公园遥相辉映、顾盼有情的美妙场景(图07)。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工匠们为老圣彼得教堂设计了一个正方形回廊,而在新圣彼得大教堂前设计了一个椭圆形回廊;巴洛克时期的欧洲城市,其城市空间也被规划和设计成欧洲巴洛克园林形式;巴黎的规划同样也受到了巴洛克园林设计的影响;18世纪浪漫主义城市空间规划设计也源于浪漫主义园林艺术。

2 中国和英国的园林规划

2.1 英国公共开放空间规划

开放空间系统体现的最为全面的例子之一是帕特里克先生进行的1943-1944年伦敦开放空间规划,它基于雷蒙德-昂温进行的1929年伦敦规划(图08)。伦敦开放空间规划是在1941年的珍珠港袭击事件之后被委托的,这次袭击使温斯顿-丘吉尔坚信战争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伦敦开放空间规划从未被伦敦市或英国政府官方采纳,但它却深深地影响了英国其他地区和其他国家。伦敦开放空间的规划思想通过陈占祥先生(1916-2001)的努力,差一点影响了北京。陈占祥先生曾在伦敦做过帕特里克先生的助理,当时他建议保留古城,在北京老城墙外建设新的行政区。他希望老城墙能够被用作游憩,正如当时西安的城墙的用途一样。但是最终没有成功。当得知北京城墙因环路建设被拆毁之后,著名建筑家梁思成教授感慨道:“推掉老墙就如同割掉了我身上的皮!”

开放空间的规划思想也为国际绿道运动打下了基础,这又进一步促成了绿色基础设施运动。美丽的哥本哈根绿手指规划就是这个思想的产物。在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实都源于英国园林艺术的历史。园林的形式不断过渡,其中包含了:从台地园到风致园,从城市到园林再到自然公园,以及从人类到自然的过渡。18世纪伦敦规划的启发来自于把城市逐渐向园林过渡。约翰-纳什在伦敦市中心穿越圣詹姆士公园到摄政公园的园林过渡,那时是伦敦的边缘。

2.2 中国的公共空间规划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国建设城市和新公园的速度比美国还快。中国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提出了中国城市将面临“千城一面”的危机的观点。在世界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城市建设像1980年之后的中国这样快速和高效。城市的建设需要很快完成而且确实被迅速完成了,但是有时做事太快,会事倍功半(图09)。

仇保兴部长认为,引起这些问题的一部分原因由于国内的城市规划设计中,风景园林师并没有发挥足够的作用。工程师和建筑师在做设计的时候总是先从人的利益考虑,而风景园林师开始于设计要遵从自然、遵从本土生态系统和风景资源特征的思考。否则,道路和铁路就把太极图割裂开来(图10)。此外,开放空间的规划和设计也不能和建筑物分开。开放空间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系统,它是由建筑、地形、植物等要素围合而成,所以我们的思想要使园林和建筑同步,园林和城市化同步。建筑物应该“依良好的公共空间而建”。

当城市扩张到开始占用农业用地的时候,最好的规划方法就是在城市设计中“最先考虑园林规划”,在道路和建筑规划之前首先要进行开放空间的规划。这需要充满自信和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风景园林师的努力。开放空间系统应该在路和建筑开始建造之前进行规划,以形成未来城市不可或缺的园林基础设施(图11)。

在19世纪,公园是欧洲城市的经典绿色空间。它们实际上是公共花园,那时的人们多从事体力劳动,这些公园用来为他们休息和放松的空间。城市目前应该规划绿道来代替传统公园,它们将成为21世纪的经典绿色空间。历史上,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设计哲学,叹为观止,值得我们继承和瞻仰。试想,如果我们现在开始在城市中建设属于21世纪的中国绿道,那么,500年后,人们也将会像今天我们赞叹中国古典园林一样,赞叹21世纪的“中国古典绿道(图12)。随后在周围可以建道路与建筑,以创造园林基础设施。否则我们都会变胖,不再健康,会得糖尿病,然后更早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现代城市,人们需要更多的锻炼空间,而不是停留休息的空间。

城市需要开放空间策略,但是这不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单一职责。我们同时需要对景观都市主义的自然进程、社会进程和视觉特征等进行统筹规划。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是一种城市设计的途径,它通过对水、地形、植被、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城市元素的视觉、功能和技术的综合组织,来创造满足人类需要并富有精神内涵的园林。

3 21世纪中国风景园林专业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有5 000多年历史的艺术。它需要阳光、水、富饶的土壤,很多种子和充满爱心的呵护,来使其成为21世纪创造美好城市的主导专业。大量任务在等待着风景园林师们,这进一步要求专业教育认证不断的提高。那么中国需要多少风景园林师呢?我们并不知道官方统计的数目。但是有人提供了表格中的预算。这些数据显示,当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时候,大概需要78 000多位景园林师。介于中国发展如此迅速,也许在20年前就需要这么多(表01)。

一个庞大的风景园林专业促使中国在城市化中应采取风景园林优先的原则。风景园林师之所以可以胜任城市设计,是因为他们也接受过空间设计的培养。建筑师和工程师立足于设计特定之物,风景园林师长于设计空间,因为我们的主要技能是综合组织地形、水、植物等五要素来创造美好的户外空间。

4 结论

最后,让我们回到风景园林课程。欧洲和美国的风景园林课程都过于标准而单一化。中国的课程可以安排得非常多样。多样化是很好的,但是需要准确的定位,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以下是对中国风景园林教育的3点薄见(基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网站上的总结):

(1)拓展并深入历史与理论教学,将欧洲和亚洲的城市设计和园林规划历史、设计思想融合起来;

(2)在即将被城市化的地方可以推崇麦克哈格式的园林规划思路,就像奥姆斯特德在他翡翠项链概念中所实践;

(3)将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纳入风景园林课程。城市设计之所需的来源是风景园林师——因为风景园林师在城市设计方面比建筑师、规划师和工程师具更优优势。正如《道德经》言:“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如果城市为“器”,那么风景园林师则是那创造城市内部空间、使其变得美丽,并富有诗意的人!

2011年,风景园林专业正式成为与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相同的国家一级学科。这是风景园林专业发展的契机,而且也为其在21世纪的发展提出了挑战。这个专业有着光明的未来,但是需要优秀的教师和有才华的学生共同努力。中国保持着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这需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可以面对新挑战的具有高教育水平的风景园林师。

孔子的思想贯穿于中国教育体系始终,很久之前西方并不知道他的思想;柏拉图的思想倡导追求真理而非形成教育体系。东方和西方现在开始互相学习,这是可喜的(图13)。同样,古代中国的城市是按照孔子的城市规划思想而规划,而后受到了美国城市规划思想的影响。但是世界上却不仅仅存在着两种城市规划的方法。欧亚大陆是城市的发源地,而且城市的发展更多借鉴幅员辽阔的其他地方的花园、公园和城市规划方法。不同的风景资源特征需要不同的城市规划方法:一些风景在热带,一些在寒带,一些气候湿润,一些气候干燥,一些处于高原,一些处于低地,一些受到河流洪水影响的倾向,一些受到沿海洪水的影响。中国亟需培养新一代的风景园林师,他们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够做出符合本土风景资源和本土群落特质的园林作品。由于风景园林也是一门艺术,新一代的风景园林师也应该有对于诗歌、绘画、音乐和戏剧等文化的底蕴和修养。

 

作者简介:

汤姆-特纳/1946年生/男/英国人/著名风景园林理论家、评论家和园林史学家,英国格林尼治大学风景园林系教授

李滢/1984年生/女/天津人/英国金斯顿大学硕士/格林尼治大学博士生/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 武汉 430070)

Biographies:

Tom TURNER, born in 1946, English, well-known landscape theoretician, critic and garden historian, is a professor of the Facult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Greenwich.

Ying Li, born in 1984, a native of Tianjin, is a MA graduate of Kingston University, London and PhD candidate in University of Greenwich, UK/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0)

译者简介:

高成绪/1985年生/女/北京人/英国卡迪夫大学城市规划系硕士

About the translator:

GAO Cheng-xu, born in 1985, a native of Beijing, is a MA graduate of Cardiff University, UK.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1第3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