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城市高架桥的景观优化途径初探

Approach to the Landscape Optimization of Urban Overpass

刘颂 肖宇
LIU Song XIAO Yu

摘要:21世纪以来,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进程。市政基础设施之一的城市高架桥作为现代城市演进的必然产物,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诸如环境污染、景观破坏等城市问题。本文将城市高架桥在景观语境下进行剖析,从高架桥自身形态美化、废弃高架桥的景观利用与再生、拆除高架桥后的生态修复3个方面,结合国内外成功的实践案例,提出了城市高架桥的景观优化途径,并倡导在中国推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景观化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高架桥;评论;城市景观;基础设施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51078279)

Abstract: China has come to an era of fast urbanization since the 21st century. As a product of the modern urbanization, the urban overpas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landscape. Although urban overpasses help to solve traffic problems, they also bring some urban problems such as pollution and spoiled landscap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urban overpass in the context of urban landscape and explored the landscape renovation, the landscape utilization of abandoned overpasses and the eco-restoration after the demolition of overpasses. Based on the successful cases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his paper also put forward some landscape optimization approaches for urban overpasses and called for the promotion of landscaped infrastructure in China.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Urban Overpass; Review; Urban Landscape; Infrastructure

Fund: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51078279) funded

城市高架桥(路)是为改善现代机动车辆交通而架设的空间通道设施,它可同时容纳多层交通干线,分别供汽车、火车、行人、轻轨等穿行,还能安设管道。

高架桥是城市立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缓解城市中心区域交通拥挤状况、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与此同时,高架桥(路)也随之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和由于建造技术或与周边环境关系处理不当带来的景观破坏问题。本文试图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通过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方法,探讨实现城市高架桥(路)等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与城市环境和谐统一的景观优化途径。

1 我国高架桥建设及其对景观环境的影响

1964年,日本举办东京奥运会,开始大规模修建城市高架桥,由此开创了世界城市建设高架桥的先河。之后欧美城市相继进入高架桥时代。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环境问题,美国波士顿、芝加哥等大城市开始陆续拆除高架桥,城市道路建设的发展由此转向地下,建地下隧道,此后,日本、瑞典、挪威、芬兰等国家也开始拆除高架桥。

我国首座高架桥——广州市人民路高架路建成于1987年。至1999年,广州市高架桥的主体——内环路总长达到26.7km。此后,在中国几乎每座大中城市都开始建设城市高架桥。实践证明,在推动调整城市结构、改善城市交通条件方面,城市高架桥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它们也对城市景观产生了负面影响[1]。

(1)尺度过大,形成对城市宜人尺度的挑战。

城市高架桥作为一种大型工程构筑物,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高架桥的结构支撑部分都有着“粗壮”的尺度,例如轨道交通高架桥较常用的桥型方案有:25m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U型梁;25m、30m、40m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箱梁;3m×25m、3m×30m、3m×40 m跨预应力混凝土等[2]。不难发现,这些庞然大物近距离地深入居民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对城市宜人尺度的挑战。

(2)割裂空间,构成对城市原有肌理的威胁。

城市高架桥空间作为贯穿城市交通的廊道,具有屏障和通道的功能,对穿过区域的城市肌理产生空间上的压迫,从而割裂城市空间,加剧城市景观破碎化。

(3)污染环境,形成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伤害。

高架桥给周围地区带来的噪声、空气污染等诸多干扰不容忽视。不同结构的高架桥在使用期间都会对周边环境噪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综上所述,城市高架桥对城市景观的负面影响在于过分注重工程的功能性,而对其生态、美学、社会价值方面的考量缺失,或被忽略。因此,高架桥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景观改造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 高架桥的景观优化途径

2.1 高架桥自身形体的美化

2.1.1 高架桥的景观美学设计

在满足快速便捷的交通功能和桥梁结构力学的规范要求的前提下,通过风景园林设计手法提高桥梁的美学特征,如桥梁的美学比选,桥体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桥梁选线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的防腐涂装与城市整体色彩的联系等。

纵观城市高架桥的建设历史,其建造技术经历了立柱加空心预制板梁,到简支现浇箱梁以及连续现浇箱梁的转变,使得高架立柱从臃肿变得较为轻盈,造型优美。城市高架桥的整体形象尽量兼顾到与周围建筑的协调统一,诸如沿线视觉景观营造、沿线建筑的设计、沿线户外的广告以及沿线其他景观的处理等。如上海市沪闵路高架二期工程,在设计中不但采用了视觉效果颇佳的主梁底面为弧形的连续箱梁结构型式,将呆板的立柱改为了树叉状,流线型的“身材”第一次出现在高架路上,还对道路沿线的环境进行了规划设计,实现了市政设计与环境设计的“联姻”。

另外,桥墩、横梁、主梁等构件尽量采用协调、柔和的形式,融入周边的大环境中。桥梁的附属物形式应简洁明快,尽量避免采用过分醒目和凹凸明显的设施,使桥墩、主梁、高架桥护板在景观上设计成线条流畅的构造,同时把栏杆、隔声屏障、照明设施、管线等进行统一的设计。这些局部细部的处理同样对桥梁整体景观美化起很大作用。

2.1.2 桥体绿化

城市高架桥自身形象突兀而影响视觉质量的方面可以通过绿化得到修正,桥体绿化可以吸附有害气体、滞尘降尘、削弱噪声,借助攀爬植物构成的绿色轮廓线,可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且能缓解视觉疲劳,提高行车安全性。经研究测定,在炎热的夏季,有爬山虎覆盖的墙面比裸露的墙面表面温度要低3℃至5℃,还有吸收大气污染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功能[3]。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立体绿化和城市形象美化景观措施得以大量运用。

高架桥绿化主要包括高架桥面的绿化、立柱的绿化和桥荫绿化。立地条件差、土壤板结、浇水困难、汽车废气和粉尘污染、部分位置光线严重不足,这些条件制约着植物的正常生长,因此树种选择是高架桥绿化成功的关键。要选择合适的高架桥绿化植物品种,首先要研究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抗逆能力,研究植物与高架桥之间的色彩、形态、质感的协调。其次要对适生环境进行研究,对高架桥面和桥荫的光照度、温度变化等都要进行深入研究。高架桥立地条件千差万别,温度、降水量、光照量、土壤条件等各不相同,要仔细分析才能选择合适的品种。

2.1.3 桥下空间的景观构建

城市高架桥由于体型大,线路长,视觉效果突出。如果不对其桥下空间进行环境景观设计,很容易使其成为缺乏生机的、单调的巨型城市构筑物,因此必须加强高架桥下的景观构建,融合城市文化与城市特有的景观要素,从整体到局部对桥下空间进行设计,使其融入城市。

应充分利用交汇型高架桥下空间,可用作生态绿地节点;而延伸型高架桥下空间则可通过有效的绿化,形成生态廊道,为城市生物物种的生存和迁徙提供路径,同时降低城市交通对环境的污染。此外还可结合桥下空间的各种利用形式(如公园广场、休闲设施、市政设施等)布置艺术性小品、景观标志等。通过城市诸多交汇型高架桥下较为宽阔的点状生态空间与延伸型高架桥下线性生态廊道空间,加之与纵横的线状城市道路、河流等绿地空间的结合,最终形成网络状城市生态空间系统。

2.2 废弃高架桥的景观利用与再生

城市为了谋求自身发展,调整空间结构,势必通过城市高架桥、立交桥、轨道交通来实现城市空间上的拓展。但与此同时,一部分城市高架桥与城市的空间拓展不再契合,在空间利用上出现了矛盾;一部分城市高架桥不能满足甚至阻碍了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因而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废弃高架桥。废弃高架桥的景观利用和再生是当下和未来城市建设的一个新的课题。废弃高架桥的景观利用和再生,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功能激活,建设城市开放空间;视觉提升,打造城市形象标志。

2.2.1 功能激活,建设城市开放空间

随着城市布局的调整,为解决环境方面的问题,迎合审美的愿望,提供新的休憩与散步场所,城市中的开放性休闲空间已成为人们注意的重要焦点。而城市高架桥在废弃之后,通过人性化的城市设计手法,从人的需求出发,来营造和恢复空间的活力,满足人们交往与休闲的需求。通常有以下四种途径:休闲生活场景的营造,活动的引入与设计,室外休闲设施的布置,室外休闲环境的室内化生活设计等[4]。

纽约高线公园就是一个废弃高架桥改造成城市公园的典型的案例。作为纽约能源货物运输主干的纽约高线铁路的繁荣起始于150年前,20世纪中期衰落后遭到废弃,1999年詹姆斯 科纳(James Corner)和迪乐 斯科菲迪奥(Diller Scofidio)两位景观设计师主持了更新改造设计,之后建成了纵贯曼哈顿西侧的长2.33km的空中城市公园。整个公园覆盖了完整的无障碍通行道,其他诸如用回收柚木制成的阶梯座椅、4 900平方英尺(约455m2)草坪、微型森林、木质观景台等景观元素将此空间的游憩功能最大程度地激活,成为纽约市城市开放空间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图01)。

2.2.2 视觉提升,打造城市形象标志

废弃城市高架桥可通过景观规划设计途径恢复自身活力,成为城市形象标志[5]。以广州人民路高架桥为例,人民路高架桥建于1987年,是新中国第一条城市高架桥,从2002年起拆除人民路高架桥的呼声渐起,目前已经基本确认在保留部分路段前提下拆除高架桥。而在广州人民路高架桥上下九路正对东边路口的一段,是老广州城墙的所在地。规划设计单位通过对人民桥高架桥桥墩进行立面更新设计,改造成城墙模样,在高架桥桥面上铭刻“上下九路”,形成新的城市形象标志。

2.3 拆除高架桥后的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指按照自然规律,通过人工方法,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已经受损的生态系统的原有结构和功能,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区域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城市高架桥拆除后对场地的改良、重建、再植退化的生态系统的原则包括:自然法则,社会经济技术原则和美学原则。

韩国清溪川复原工程是一个成功的生态修复案例。清溪川是横穿首尔城区的一条古河道,穿过首尔市人口最密集的地区。1958年5月始,清溪川被钢筋水泥覆盖。1971年8月,在昔日的清溪川上又修建了长5.8km、宽16m的四车道双向汽车专用高架桥,成为横贯首尔东西的交通主干道,日均交通流量达到16万多,被认为是韩国城市现代化的象征。而清溪川消失了,成为一条汇集城市污水的地下“臭水沟”。从2002年7月,旨在恢复城市环境生态和古城历史风貌,建设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文化都市”的“清溪川复原工程”启动。2005年9月,历时26个月、总投资39亿韩元的复原工程全面竣工,干涸数十年、沦为地下暗沟的清溪川终于恢复了“清溪”的本貌。

清溪川复原工程是首尔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步骤,其风景园林设计在直观上给人以生态和谐的感受。在拆除了覆盖在水体上的路面结构以及路上的高架桥后,面临的是水体复原的问题。由于清溪川被覆盖在地下以后承载着排污的功能,因此为了保证水质的清洁,防止复原的水体重新被污染,对原来流入清溪川的生活污水进行了隔离处理,建设了新的独立的污水系统。

清溪川复原工程的自然生态恢复成效显著。为了保证清溪川一年四季流水不断,最终采用3种方式向清溪川河道提供水源:抽取经处理的汉江水,取地下水和雨水,以及紧急状况下利用中水。清溪川的河床由南瓜石、河卵石、大粒沙构成,能很快恢复为河川,自净能力强。由雨水、地下水和抽取的汉江水形成的清溪川水系统则有利于鱼类的生存。复兴改造工程注重营造生物栖息空间,建设沼泽地、鸟类和鱼类栖息地、浅水滩和池塘等,增加了生物的多样性,重新营造的清溪川自然生态系统中已经有了包括鱼类在内的多种水生物及鸟类栖息。复原前,清溪川下游地区的动植物仅有98种,许多物种早已绝迹。但在复原后,这里的物种迅速上升为314种。其中清溪川水中和两岸能观察到的鸟类达32种,还有鱼类15种、植物156种,形成了新的自然生态系统[6](图02)。

3 结语

城市高架桥作为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更是城市宏观景观意识形态的体现者,它无处不在地传递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设计的品质。景观化的城市高架桥体系是指:城市高架桥等基础设施构件本身的造型要富有美感,或借助植物等景观要素提升美感,能够体现城市或区域的文化特色,包括从色彩、造型、图案达到与周边建筑和环境的协调。

对于城市高架桥景观优化的途径的探索,不仅仅是风景园林师的问题,还需要道路工程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共同努力。对城市高架桥景观的优化不仅要从其自身的形体结构出发,还需考虑到其周边环境、甚至整个城市的整体规划,着重从市民的心理及对城市文化、生活气息等人文方面的影响角度出发,注重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相结合,与居民生活相结合。

像城市高架桥一样,城市其它市政基础设施也存在景观优化和废弃后再生利用等问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寻求自身发展的机遇、增强城市实力、提升城市品位,但与此同时模仿过多、不假思索地克隆与复制规模更大城市和实力更强城市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在中国推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景观化的基本理念是能缓解当下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景观环境和人文环境激烈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

 

注释:

①图片来源:图01 引自http://www.zhongguosyzs.com/detail/article/11479196;图02 引自http://english.sisul.or.kr/grobal/cheonggye/chinese/WebContent/index.html。

参考文献:

[1]王军.采访本上的城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唐亚琳.城市轨道交通的景观美学设计[J].都市快轨交通.2009,(6):48-52.

[3]文枫.浅谈绿化植物在城区高架桥中的运用[EB/OL].新农网(2009-10-20). http://www.xinnong.com/miaomu/yuanlinlvhua/20091020/849420.shtml.

[4]陈春华.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的生活化设计[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3,4(25):5-8.

[5]丁爱芹.城市高架桥空间景观营造初探[D].南京:东南大学,2005.

[6]冷红,袁青.韩国首尔清溪川复兴改造[J].国际城市规划.2007,(4):43-47.

作者简介:

刘颂/女/博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及其技术方法(上海 200092)

肖宇/男/1986年生/湖南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规划设计专业2010级硕士生(上海 200092)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2第1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