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观点

杂谈都市农业

丁绍刚 南京农业大学园林系主任、副教授

08 观点

近些年来,都市农业很热,不仅发表的学术论文越来越多,实践案例也纷纷涌现,似乎这是个新兴事物。事实上都市农业是个现代新名词,却是个“旧”事物。查询古典就能发现,无论中外,早期园林雏形就来源于城市或近郊的农业。如中国园林早期的雏形即为圃和园,圃一般都解释为种植蔬菜、瓜果、草木的场所,《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种菜曰圃。”园是农业上栽培果蔬的场所,《说文解字》称“园,所以树果也”。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园林的形成首先来源于生产目的。进一步分析,就能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现象:传统通常是房前种菜,屋后种果树。因为中国早期先民主要生活于中原地区,其气候特征是冬季需阻挡西北寒流,要种相对高大的果树,而房前的南向光照条件好,适宜种菜,从这点看,我们的先民是非常懂得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也说明我们的园林一开始就有了生态功能。

再看看西方园林,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圣经·旧约》中关于伊甸园的描述:“⋯⋯树上结出果实,可供人做食物⋯⋯”这虽然是传说,但可看出西方早期理想园林,也具有生产的功能。在西方还有一个与园林有关的词就是“园艺”。“园艺”的英文是horticulture,与“花园”(园林)gardening同源,词根horti-源于古拉丁语的hortus-,这是古罗马共和时代在城郊分给公民的小块地产的名称。罗马公民们可以各自将这些地围起来,种些蔬菜、果树、花草。可见园艺就是对小块地的耕作。

由上不难看出,早期的园林事实上也是“都市农业”的雏形。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财富的积累,园林与农业分离得越来越远,其生产功能渐渐淡化,代之趋向对艺术、文化与技巧的追求。

直到20世纪50-60年代,西方因高度城市化、工业化而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城市及郊区土地浪费现象也很严重,人们对城市生活感到厌倦而向往田园生活。在这一背景之下,一些经济学家提出都市农业的概念,意图借助于城市良好的基础设施合理利用城市及郊区的废地,这不仅有经济作用,也符合城市生态需求。由此可以看出,都市农业的提出是对雏形时期园林理念的一次回归,但这并非简单地重复,而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循环。因为当代的都市农业是高效的农业、集约化的农业,也是多元化的农业。都市农业不仅有生产功能、游憩功能、生态功能,还有科教、示范、资源保护与培育等等功能。

当然,现代城市园林,如公园、街头绿地、广场等,与都市农业还是有着本质区别。

首先,城市园林是提供给城市居民的一种福利,可供人们休憩、赏景、运动和进行文化活动等。而都市农业则是一种生产经营性活动,追求经济利益,休憩、赏景、文化等活动是兼顾的,其旅游项目的设置是经济生产活动的一种附带产品。

其次,城市园林的投资建设和管理都由政府承担,而都市农业的生产则是一种企业行为。因此,城市园林的首要目标是服务市民,完善城市生态功能。而都市农业首要目标是生产,兼具改善城市景观或城市生态的功能。

另外,两者对游人的审美体验也有很大差异,城市园林给人以人工自然的美景体验,就近休憩、运动的快感,而都市农业更多使人感受到乡野气息,欣赏或体验农事活动的快感,抑或获取农业技术、生产方式、农业成果展示等的受教育体验等等。因此,把都市农业简单地看成城市农业景观或“另类”园林是不全面的。

由于技术的发展,现代的都市农业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除了早期观光、度假、科技等农业园外,现在利用人工气候室可以在阳台、室内种植蔬菜。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人工气候室运行成本将逐步减低,到那时,新型家庭园艺可能会普及到千家万户,惠及普通大众,这不仅能缓解我国耕地少人口多的资源短缺矛盾,也可以有效解决蔬菜种植的安全问题,甚至在人类长期的太空旅行中也可种植绿色蔬菜。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目前中国都市农业一派繁荣背后的一些乱象,比如,内容的雷同化、弱化生产的公园化、产品生产的过剩化、盲目追求技术的“浮夸”化。更有甚者,借助于农业园旗号实现房地产化的圈地运动等等,这些都是与都市农业理念相悖的虚假“都市农业”。

 

城市的“空中田园”

王洪成 天津市园林规划设计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08 观点-1

《楚辞·天问》中描述的“昆仑悬圃,其尻安在”经过历代学者的考究,是上古神话传说中最高天帝–黄帝的花园和居所,悬于空中,植有各种神树异草,其实也是人们对美好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公共绿地面积的增加面临着多种因素的制约,城市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如何改善提升我们的生存环境,备受各个行业关注,特别是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如何融合发展,产生更大的生态与社会效益,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与探索。

“城市农业”在城市中的发展受周边环境和城市管理的影响因素颇多,如何在现有的城市格局中,尤其是大城市中发展城市农业,我认为应该大力借鉴“屋顶花园”的形式,向立体空间延伸拓展,建设城市的“空中田园”,打造现代版的新“悬圃”。

城市农业可以说是有巨大的市场和潜力,但当前真正施展的空间却不是很大。以笔者几十年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实践的经验来看,不管是在欧美等一些老牌发达国家,还是日本、新加坡等新兴国家,他们在城市园林特别是在屋顶花园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城市,也开始在屋顶花园建设上有了发展壮大的趋势。获得2010年ASLA专业奖综合设计类荣誉奖的“芝加哥的屋顶花园:都市农业的避风港”项目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该项目位于芝加哥的一个青年中心楼顶,占地面积约8 160平方英尺(约758m2)。设计师为该中心的绿色屋顶制定了包括花卉蔬菜园等目标愿景在内的综合性田园,为青少年提供了室外课堂,同时该屋顶田园一年提供的有机食品超过了1 000磅(约453.59kg)。笔者以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类似于芝加哥青年中心的屋顶空间越来越多,而相应的传统农庄田园不断减少。城市农业作为一个一、二、三产业交叉的领域,可以借助城市屋顶空间和现有的经济、技术支撑,大力建设空中田园,既节约空间地域,又能产生巨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大力推广和建设空中田园,具有多重的意义,潜力巨大。

一是生态意义突出。城市农业本身就是担负着改善城市生态的责任。现在城市的工矿企业、科研院所、产业园区及机关事业单位等,楼群林立,屋顶都是采用比较常规的防水及隔热材料,只是发挥了基本的功能。如果我们大面积建设空中田园,采用现代种植技术,不仅可以减少热辐射,对建筑起到保温和隔热的作用,同时也能改善小气候环境,扩大城市绿化效益,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等,具有十分突出的生态意义。尤其是在我国的南方,光照充足,雨水丰沛、气候湿润,对于空中田园的建设非常有利。在经济高度发达、人口高度密集的大城市,这种空中田园的生态效益会更加突出。

二是经济意义明显。对城市人来说,过惯了城里人的日子,就想到乡下体验一下农耕之乐,恬淡自然。如果我们在空中田园的建设中突出参与性和观光性,大力发展都市风情观光农业,使市民在城市中心就能体验到种植、体验、收获的乐趣,同时还可以提供新鲜、无公害蔬菜,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市场供应的压力。空中田园可以成为城市旅游业、农业发展的又一个新的支撑点,既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又可以拉动城市内需,其经济效益不可小觑。

三是教育意义重大。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文明国家,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但是在城市出生的新一代,对农业知识知之甚少,也缺乏劳动锻炼的机会和场所。而美国芝加哥青年中心项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空中田园,可以使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进来,不仅成为孩子们尽情参与的乐园,而且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也使他们懂得劳动的艰辛,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更好地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同时也向人们昭示,城市的急剧膨胀导致耕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的生存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尽管我们现在的一些推广的条件还不是很成熟,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到其发展的重大意义,并持之以恒地去做,在有条件的屋顶去大胆实践,通过一些成功案例的示范引导,就一定会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就一定会实现“悬圃尽琼树,家林轻桂枝”的盛景。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3第3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