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哈尼族自然观变迁下的村寨与周边环境关系的演变

以云南哈尼族曼岗村寨为例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illage an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under the Context of the Evolution of Hani Nationality’s Conception of Nature:
A Case Study in Mangang Village, Yunnan Province

冀媛媛 郦大方
JI Yuan-yuan LI Da-fang

摘要:云南西双版纳是哈尼族的主要聚居区域。本文以云南曼岗村哈尼族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考证为基础,主要探讨其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神化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的转变,以及在自然观转变的基础上其村寨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化。在新的自然观下,哈尼族正面对着从一个更科学的角度去审视原有的乡规民约的挑战,本文将探讨哈尼族应如何借助传承中对于自然认知的优势,实现新的自然观下民族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风景园林遗产;乡村景观;文化景观;聚落;人文地理;人类聚居环境自然观

基金项目:优秀青年教师科技支撑专项计划 (YX2010-7)

Abstract: Xishuangbanna, Yunnan is a major inhabited region of Hani nationality.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related information,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Hani nationality’s conception of nature in different ages: from a deified one to an ecological one. It also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illage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changed conception. In the new conception of nature, Hani nationality is facing the challenges of viewing the traditional local regulations from a more scientific aspect.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how Hani nationality should use the advantages of their natural cognition to realize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the nature under the new conception of nature.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eritage; Rural Landscape; Cultural Landscape; Settlement; Human Geography; Conception of Nature of Human Settlement;

Foundation item: Project (YX2010-7) Supported by the Young Teachers Technology Support Program

1 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类对于周围自然界的基本看法,是人类世界观的基本组成部分,关于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及人与自然关系一直是自然观所探讨的主要问题[1]。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人类千百万年的繁衍历史中,在不同阶段人们对自然都曾做出过不同的认知。这种不同认知,形成不同的自然观,影响着人们对于自然的态度和对自然的介入程度。按照人类的对于自然的介入程度,自然可以划分为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两类。天然自然只有自然本身的属性,它的运行规律不受人的影响;人化自然具有双重属性,既有自然天然属性,按照自然本身的规律运行,同时也有社会属性,遵循某种社会规律和技术规律。所以,在不同的自然观认知下,人类对于自然的介入程度会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性在中国的少数民族——哈尼族中最具有代表性,因为他们世代生活在山地地区,生活与自然紧密相连,通过分析其自然观的变化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在对自然不断认知基础上的哈尼族的自我更新,探寻到哈尼族村寨的发展变化的源动力,同时也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个民族。

2 哈尼族先民的自然观

2.1 哈尼族先民对自然的认知——神化的自然观

哈尼族是中国传统的山地少数民族的代表,由于历史上战乱、疾病等各种原因,他们不断的迁徙,最后定居在云南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的山地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民族早先都流传着关于自然崇拜的神话,大自然中的事物被赋予了神灵的形象,哈尼族的历史也不例外。在哈尼族的《色十加十色》及《葫芦里走出人种》等神话史诗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远古时代自然界中的神灵与民族繁衍的密切关系。

哈尼人认为一切的自然物都是关系到他们世代繁衍的神灵,他们的祖先定居在山林中,在与自然的不断融合中,深切知道自然与他们的生存繁衍密切相关,这种生存完全依赖大自然物质上的馈赠使得哈尼人对各种自然物都有一种敬畏与感谢之情。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他们不会在自然面前为所欲为,也不会向大自然过分的索取,在自然所许可的范围内行事。他们崇拜感谢这些神灵,因此,在哈尼人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中,会有很多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祭祀,他们祭山、祭田、祭树、祭庄稼等,哈尼族在尊重神灵的名义下尊重自然,用哈尼的话来说:“不祭的神一个也没有了,不祭的日子一日也没有了[2]。”这种早先的哈尼族对于自然的尊重与敬畏,是一种神化的自然观,他们认为一切自然物是关系到他们繁衍的神灵。在这种自然观的影响下,哈尼族村寨周边的山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种保护山林的意识也在传承中形成了民族自身的乡规民约。

2.2 传统哈尼族村寨周边自然环境——天然自然

历史上哈尼族对于自然的态度是出于敬畏与崇敬心理下的生态保护,这种神化的自然观,对哈尼族村寨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产生了影响。哈尼族建寨于自然中,由于多年来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他们熟知自然的秉性,每一处的山林,哈尼人都会顺应自然本身的面貌,做出最合理的安排。心理上对山林的崇拜与敬畏,但是哈尼人在精神上又将自己的村寨与山林截然分开。哈尼的每个村寨都会建有寨门,在哈尼人的意识中山林是神灵的居住的地方,而村寨才是凡人的居住的地方,因此所有的村民都在寨门内部建房子,而不会把房屋建到寨门外部。而且基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哈尼人在自己的村寨中不会种植大树,也很少种植其他的植物,村民心中认为大树具有某种神圣意义,但是如果村寨原有的地方就有一些大树时,村民也不会去砍伐,而是加以保护。所以,通过村寨寨门的分隔和村寨与外部山林树木的对比,哈尼人将他们的村寨与自然相互分隔开。在村寨的外面,是天然的自然,哈尼人敬畏崇拜这些自然,不会加以人工的干涉,而在村寨的内部,是哈尼人居住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他们会摒除自然的一切特征,与自然截然分开。

2.3 天然自然环境下的哈尼族村寨与周边环境

一个民族生存的两个最基本要素,是水和食物,哈尼族也不例外。历史上哈尼族村寨生存围绕的主要问题也是这两方面:水资源的获取和农业生产。山林是哈尼族生活的根基,他们在从事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的获取同时,保护山林也是他们传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哈尼族在从事任何一种生产活动时,都要考虑到与自然的关系,不会索取,安然接受大自然的馈赠,他们在与自然平衡的条件下进行着自己的生活。

2.3.1 水资源的获取

哈尼族不是一个逐水而居的民族,因为河流流经太多区域,水质没有保障。而村寨周边茂盛的山林涵养了丰富的水源,因此哈尼族从来不饮用河流中的水,而是选择高山上的山泉。历史上很多哈尼族村寨在山腰上居住时,村民在周边的山林中寻找到合适干净的水源,通过竹槽,把汩汩山泉从高山山林中引到村寨附近,村民日常生活需要用水时,都会背着水篓去竹槽取水(图01),这种取水方式是哈尼族最主要的取水方式[3]。另外由于很多地方的地下水也比较丰富,村寨也会在半山腰上挖水井取水,村寨中所挖的第一口井叫做龙巴井,这口井在村子中有重要的地位,当村寨中有什么活动时或者一些重要的祭祀活动时,村民都会去龙巴井中取水(图02)。所以,哈尼族水源的获取主要有以上两种方式,依靠大自然的馈赠,它们世代养育着哈尼人。

02 专题-2

2.3.2 农业生产

在历史上,哈尼人以刀耕火种轮歇游耕的山地农业作为自己的主要生产方式。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是先用石斧砍伐地面上树木的枯根朽茎再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直接可以在其上播种,烧过的枯根朽茎可以作肥料,经过处理的土地一般只种植一年作物,下一年就进入轮歇期。这种生产方式是哈尼族在特定的历史年代里产生的生产方式。在当时的特定环境下,森林茂密,人烟稀少,土地与人口的比例大,而且当地的气候属于热带湿热气候,森林植被具有旺盛的生机,在刀耕火种的轮歇期,植被能够迅速地更新和复苏,所以这种生产方式在当时并没有破坏自然环境,自然仍然是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在从事这种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哈尼人仍然是在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观念下进行。哈尼族有很多关于农耕的祭祀,这些祭祀活动主要都是伴随着原始的刀耕火种时期而产生。同时哈尼族在进行刀耕火种的选址上会经过很多慎重的考虑,例如选址时高大的乔木、少见树种的周边,或者有巨石、奇形怪状的石头周边这些地方等哈尼族都不会选择,他们认为那些地方是神灵居住的地方,他们不能去破坏。所以哈尼族在从事农业生产时,时时对自己的行为都要加以节制和约束,带着崇尚的心理去从事农业生产,是一种历史条件下哈尼族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4]。

2.3.3 山林环境的保护

哈尼族对各种自然物都有一种敬畏与感激之情,信仰万物有灵,对待自然是一种神化的自然观。在常年的山林生活中,他们知道他们必须得到山林庇护,尤其是能够提供水源的山林、保护村寨的山林和先人安息的山林。水源林保证了村寨中村民的生存的最基本问题——饮水,村寨周边的山林保证了村寨最基本的安全,坟山林为哈尼族的先人提供了安息的环境。这些山林的景观与山林中其他地方的景观也会截然不同,由于村寨得到了这些特殊山林的庇护得以更好的生存与繁衍,所以哈尼族在崇尚所有自然,信仰自然的基础上,他们将这一部分的山林更加赋予了神的意味,日常生活中将这些山林严格保护,不许任何人砍伐。

1)村寨周边的防护林:哈尼族相信人鬼各居其界,因此村寨的四周一般要留出约500m 宽的森林作为村寨防护林。由于村寨防护林具有这种文化信仰上的原因 ,村寨每搬迁到一个地方,他们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防护林[5]。2)水源林:涵养水源的森林在哈尼语称为“Gacrrmil sanqhav”,水源附近的森林贮藏水份,保证了哈尼山寨终年四季清泉长流。水源林在哈尼族村寨历代的村规中都严禁砍伐,一般人也不可以随便的进入其中。3)坟山林:坟山中埋葬着哈尼的祖先,树林是为祖先们遮风避雨的大雨伞,所以,如果砍伐坟山的树木就是对先人的不恭,也是对森林的不敬,坟山林中的树木禁止砍伐。

除了以上的这几种特殊功能的林地,对于其他的林地哈尼族也是最小程度的砍伐,而且在哈尼族历史中砍伐林木必须经过村寨中龙巴头的同意。哈尼族一直靠火塘取火,木柴在生活中必不可少,这些生活用柴也不可以直接的砍伐树木,只可对山林的树木进行修枝打叉。所以,哈尼族对山林的尊重与敬畏,使得哈尼村寨周边的山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种保护山林的意识也在传承中形成了民族自身的乡规民约。

3 时代变迁下的哈尼族自然观——以云南哈尼族曼岗村寨为例

3.1 曼岗村寨基本概况

曼岗村隶属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混镇,地处勐混镇西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13km,距勐海县城27km,交通方便,村寨海拔1 500km左右,属于山区,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1 400mm。曼岗村寨的历史比较悠久,村寨很早以前建在在高山的半山腰,后来慢慢的迁徙到山坳中,整个村寨没有遭受过严重的自然灾害或者人为的破坏,村寨传统保留较好(图03)。同时在与外界的不断接触和交流过程中,曼岗村民相较于他们的先辈,在思想上有很多新的认知,村寨也有很多新的变化,具有较高的代表性。所以研究中以曼岗村为调研的对象,作为哈尼族在时代变迁下的代表,探寻其民族的自然观及其周边环境的变化。

3.2 现代哈尼族对自然的认知——生态自然观

哈尼族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的历史完全通过村寨中的老人口口相传,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在神化自然观基础上哈尼族形成的保护自然、敬畏自然的乡规民约,得到世代沿袭。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与外界接触的越来越多,哈尼族开始对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开始从更加科学理性角度审视先民留下的乡规民约。哈尼族知道自然与村寨的生存息息相关,如果做出了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必然会得到自然的报复,但是此时他们不再单纯的认为这是违背了神灵的意愿而得到的惩罚,而是开始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考虑,此时生态的观念慢慢开始出现在曼岗村的村民的语汇中,他们开始审视他们的先民在生存和发展中创造出的乡土知识,通过对各种自然关系和作用的深入认识,重新梳理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了对自然新的认知——生态自然观。

3.3 曼岗村哈尼村寨周边自然环境——人化自然

随着自然观的转变,在生态自然观的基础上,哈尼族开始更加理性的认知自然,利用自然。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村寨周边的自然环境在不破坏其周边原有的生态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加理性的应用。曼岗村村寨周边不再是天然的自然环境,村寨内部也不再是在物质上与精神上与自然完全隔绝。

村寨周边的自然环境逐渐增加了村民的活动,村民开始有目的的利用周边自然环境,修建水渠,种植农作物,周边的自然开始具有双重属性,形成人化自然。同时村寨内部也逐渐引入自然的属性,村民在自家周围种植蔬菜及装饰美化性的花卉,相对于原来自然与村寨之间截然分隔开的传统村貌,新的村寨与周边的自然在精神和物质上融为一体(图04)。

3.4 人化自然环境下的哈尼族村寨与周边环境

3.4.1取水方式的改变

曼岗村原来的取水方式也是依靠竹槽引水和水井取水,后来,寨子迁到了山脚下,传统上仍然采用从原来山泉比较丰沛的高山森林通过竹槽引水,同时村民也在村中地下水比较丰盛的地方开挖水井。但是这些取水方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如果遇见极端的自然气候,水源就会断流。所以,为了更好的利用山中的山泉,同时也改善生活条件,保证饮用水源的干净卫生,依靠国家的资助,曼岗村寨在引水的水源林半山腰修建了小型的水坝,拦截山上的山泉。山泉汇集到水坝中,然后通过管道,输送到山脚下的一个修建的蓄水池中,最后通过蓄水池供给村寨中的各家各户,成为居民使用的自来水(图05)。自来水管道的修建,使得曼岗村村民摆脱了去井中打水竹槽取水的原有的取水模式,生活更加方便卫生。山泉引到蓄水池中,在蓄水池中将一些泥土和杂质沉淀,而且村中负责水坝管理的村民定期都会去给水坝消毒,比起原来的用水模式这样的模式更加安全卫生。现在,村寨中各家各户都饮用山上的自来水,取水水井就只剩一口具有象征意义的龙巴井,只有在特定的节日与祭祀活动才会取用。

3.4.2 排水系统的建立

曼岗村寨中除了改变原有的取水方式,同时也在村寨中建立了排水系统,排水系统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雨水,一种是生活污水。

1)雨水

村寨中的雨水原来一部分通过地形直接排到山下,一部分排到河流中。但是当雨水充沛的时候,道路上就会有大量来不及排出的积水。现在随着村寨的发展,村寨内外结合地形修筑了排水沟,下雨时道路上的积水能够及时排到沟渠中,避免道路积水,同时在雨季山洪来临时,排水沟也堪当起泄洪渠的作用。

2)生活污水

原来的曼岗村寨中的生活污水一部分倾倒在河中,但是离河道比较远的人家就只能把生活污水直接倾倒在地上。在当时村寨一部分的取水方式是依靠开挖水井,村寨地下水比较丰沛,只需在土地上开挖很浅的深度就可以看见地下水,历史上曼岗村寨饮用的都是浅层地下水。浅层地下水埋藏浅,所以如果直接把污水倒入土地中,长久必然会使生活用水受到污染。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村寨中的村民也认识到这一点,在村寨中结合河道修建了相对完善的排水管网,通过明管和暗管,使得每一户居民的生活污水排到污水渠中,最后汇集排放到河流中。这种排水方式,在过去的几年中很好的改善了村寨的卫生,使得村寨中的脏水和粪便不再随地可见。但是,现阶段,随着污水量的不断增加,曼岗村村长也在倡导村民采用更加生态的污水处理方法,推行每户人家挖一个化粪池,这样污水和居民每家的排泄物在化粪池中得到沉淀,分解,这种处理方式既延长污水渠管道的使用寿命,同时也改善河道的水质。

3.4.3 村寨传统种植方式的改变

1)特色种植方式的尝试

哈尼族历史上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的轮歇农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哈尼族与外界接触的越来越多,他们在固定的土地上耕种,向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开始种植玉米、稻谷等农作物,同时也大量种植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这种生产方式由于采用了合理的耕作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收益。曼岗村现在种植的主要的作物有:玉米、稻谷、甘蔗、黄豆、茶叶、花生,其中茶叶和甘蔗是曼岗村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现在,当地村寨为了更好地发展农业,提出了很多有特色的种植方式:茶树与樟树间隔种植,茶树与木浆子树间隔种植等。樟树和木浆子树都是经济作物,同时也是乔木,能够在广袤的农田上为农户休息提供树荫,另一方面,茶树的生长要求温暖、湿润、光照不太强的生态环境,当荫蔽度为20%—40%时,茶叶的产量最高。采用茶树与乔木间隔种植,能够满足茶树的生长条件,获得很好的产量。同时,樟树和木浆子树散发出香气,与茶树混植,也能使茶树吸收更好的味道。所以,哈尼族的现代农业已经开始发挥当地植物品种多的特色,向更加生态的种植方式转变。

2)村寨周边种植蔬菜

历史上,对于自然的崇拜以及村寨与自然环境能够截然区分的心理,哈尼族平时食用的蔬菜、香料等都是去山林里采食,他们很少在自己的村寨中种植蔬菜等食物。现在,由于更加积极的生态自然观,哈尼人开始更好的保护山林的植物资源,开始在自家周边种植蔬菜、香料等植物(图06)。在曼岗村寨的每一家,都会在自己家的下晒台开辟一片小菜园,种植平时可以食用的蔬菜,大幅度地降低了人类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使用压力,其中很多居民的菜园里,种植多种植物,这些植物在有限的空间里错落有致地搭配起来,从一二十厘米高的草本植物到十多米高的木本植物以及攀爬其上的藤本植物等,都在菜园中找到了相应的生态位置,形成了自己家的小花园(表01)。

4 自然观变迁下的挑战

上文中所述曼岗村是哈尼千百个村寨中的一个代表,在哈尼族系村寨中,村民之间都可以找到相互的裙系关系,他们尊重祖先的谆谆教诲,传承着历史上的乡规民约。但是随着新的自然观认知的形成,村民对于自然环境不再是全面的畏惧,当畏惧的心理减少后,一些不当的对于自然的改造与利用也发生在村寨中。在曼岗村调研中,因为曼岗村寨周边陆续搬迁下了其他的村寨,其中的一座吉座村希望和曼岗村交换一些村寨附近的土地作为其田地,于是曼岗村将祖先在入口处种有竹林的土地与吉座寨的土地相交换,曼岗村原有的竹林被砍伐,变成了吉座寨的田地。原来的竹林在村寨门口是村寨一道天然的屏障,起到很好的防风作用,现在,竹林被砍伐,曼岗村村子中的风突然变大,村民都认识到了交换土地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也意识到祖先原来所制定的乡规民约的意义,因此村寨村民现在都有意识不再随意砍伐和交换村子周边的林地。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到自然观变迁下的对自然的改造与利用,并不是一蹴而就,所有的对于自然的改造利用都经历了一个认知、改造、接受自然反馈、再认知、再改造的过程,最后才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对于历史祖先遗留下的乡规民约,在今天的哈尼族发展中不能完全的摒弃,应该从更加理性科学的角度进行认知,自然崇拜认知下的乡规民约是哈尼族村寨在今天能够延续的基础,乡规民约的约束是哈尼族相较于其他民族而言的一种对自然传承认知上的优势,这种优势,使得哈尼族能够在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挑战的今天依旧深深的扎根于他们生存的土壤上。哈尼族在自然观变迁下从单纯崇拜自然转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目标,是哈尼族在新时期发展中的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民族发展中的挑战。

5 小结

历史上哈尼族生活在自然中,早先的哈尼族对于自然的尊重与敬畏,出于一种神化的自然观,哈尼族认为一切的自然物都是关系到他们世代繁衍的神灵,在这种自然观的影响下,虽然哈尼村寨周边的山林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是村寨与山林在哈尼人的精神上是完全分开的。今天,哈尼族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清晰的重新认知自然,形成生态自然观。村寨周边的自然环境在不破坏其原有的生态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加充分更加理性的应用,村寨与山林的关系也变成了村寨——人化自然——天然自然的更加合理的生态模式。对于民族历史传统上的乡规民约,哈尼族在新的自然观下,面对着如何从一个更科学的角度去看待,理性的审视和应用这些乡土知识,借助于这些传承中对于自然认知的优势,从而实现民族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3第4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