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城市水土保持发展分析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余新晓
YU Xin-xiao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发展,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当前中国城市水土保持理论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城市水土保持的经验与遇到的问题,并针对典型城市水土保持案例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未来城市水土保持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城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筑;景观水文

Abstract: As the urbanization continues to develop in recent years, the environment we live in are facing more and more challenges, such as the aggravated soil and water erosion and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ased on China’s current theory and situation of urban soil and water preserv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xperience of China’s current urba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xperience and the challenges it faces. It also analyzes some relevant typical cases and tries to shed light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urba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Key words: Urba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Landscape Hydrology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随着城镇建设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水土流失也日益加剧。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文明进步的产物,是散居人口不断向城市汇聚并参与城市组建的过程,是城市的必然发展阶段。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基本建设项目相对集中,对水土资源扰动强度很大,城市水土流失日益严重。

据专家分析,城市化水平在30%—70%处于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2011年我国城市化水平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城市化发展带来的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1]。最引人注目的是20世纪70年代香港地区建设斜坡失稳引起的城市水土流失及其防治问题。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和新兴国家迅速城市化,并同时提出了城市化的水土保持问题。1996年的第6届国际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德国)上,专家才正式提出应重视城市化的土地退化和水土流失问题[2]。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才开始对城市水土流失进行系统的研究。第一次全国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在我国全面展开,全国各个城市陆续开展了与此相关的工作,在城市水土保持的管理模式、功能和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防治措施,但还尚不完善,缺乏科学先进的技术支持和方法[3]。虽然城市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但是城市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进程,无法阻止,我们只能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借鉴和坚持过去农村水土保持的经验,加快城市水土保持建设,缓解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持水土破坏程度在可控的范围内,保护生态环境[4]。

1 城市水土保持主要内容

城市水土流失,实际上是城市化过程中因城市建设等人为活动而产生的规划区范围内的水土流失现象。城市化水土流失,可以理解为当建设规模或开发建设活动扰动土(岩)体超越城市的承载力和管理水平时,在自然外营力(降雨、重力、径流冲刷)的作用下,造成的水土资源的损失和生态景观的破坏。城市水土保持,应理解为防治开发建设水土流失和生态景观破坏的管理和技术措施。城市水土保持主要包括如下主要内容[5]:

(1)开发建设项目的开发整地方式,优化泥沙控制方法与措施。(2)城市规划区内退化劣地的生态修复及生态重建技术,包括闲置开发区的生态恢复治理、裸露山体缺口(采石场、遗留边坡、废弃石场等)的复绿治理、毁林种果、原有侵蚀劣地的生态修复。(3)水源保护林的建设、管理及山地生态风景林的保护。(4)小流域内的河道(排水道)整治与河岸景观改善。(5)预防监督措施及水土保持违法案件查处。

2 城市水土保持发展经验

2.1 城市水土保持认识逐步提高

近几年,城市水土保持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城市所认识。从个别城市到许多城市,从沿海城市到内地城市,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以及城镇,许多地方都认识到城市水土保持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是非常重要、非常紧迫的事。城市水土保持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各级市政府开始重视,有的提到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高度来认识[6]。城市人逐步认识到水土流失不只是农村的事,而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水土流失直接危害到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开展城市水土保持美化了他们的工作生活环境。一些起步早的城市,进一步认识到城市水土保持不仅仅是治理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而且给人们创造了美好的生活环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从水利水保部门来看,对城市水土保持的认识也在深化,城市水土保持是一个新的工作领域,同农村水土保持相比较,具有很大的特殊性,水土流失形式、特点、危害不一样,防治模式、措施等不能照搬农村水土保持的方法,要不断探索新途径,走出一条城市水土保持的新路子。各方面认识上的提高,能够极大程度的推进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2.2 城市水土保持领域日渐拓宽

经过这几年开展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各地不断探索,逐步回答了城市水土保持是干什么的问题,目标更明确、内容更具体、措施更有力。在目标上从防治水土流失危害保护水土资源到多功能、多目标的美化城市环境,发展城市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从普查水土流失,摸清现状到制定综合水土保持规划,到制定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多种形式的水土保持宣传,开展重点建设工程和示范工程,把新技术运用到城市水土保持措施中[7]。城市水土保持工程内容主要有3个大的方面,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防治,包括开发建设区、开发建设项目、城市防洪、水系工程、道路等建设,主要是防治水土流失危害,避免水土乱流,地面裸露,减少泥沙淤积;二是结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提供旅游、休闲、锻炼场所,美化城市形象所采取的综合性措施;三是为城市经济发展,城郊产业开发创造条件的高效治理开发区。在治理中,主要以防治水土流失为目标,实行统一规划,工程措施同植物措施相结合,软覆盖与硬覆盖相结合,美化与经济实用相结合,各有关部门工作同水土保持相结合,突出了综合防治,既实现了各行业部门工程的建设目标,又起到了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的作用。

2.3 城市水土保持法制建设日趋完善

城市水土保持同农村水土保持一样,首先要纳入法制化轨道。大多数试点城市都制定了符合城市特点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这也是创新,因为水土保持法颁布时还没有开展城市水土保持,许多内容没有纳入国家的法律法规,但是保护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危害,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和原则以及落实“三权”,实行“三同时”这都是一致的。城市水土保持法规的重要内容应当突出规定好部门行业的防治责任,只要动土,对植被有影响的就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突出预防为主。要规定政府的防治目标责任制,接受人大的监督。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中,水土保持部门主要是规划、协调、业务指导和监督,通过法律法规把各行业部门的责任明确下来,按法律程序办,严格奖惩,有序开展,不能想抓就抓,不想抓就不抓。随着城市水土保持的深入开展,法律法规的内容要进一步完善和修改,使之更符合城市水土保持的特点,凡是成熟的经验都可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有了法规就要严格执法,应该比农村更加严格。

3 城市水土保持典型案例——北京市平原地区造林水土保持工程

为保护北京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按照“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绿色增长,森林拥抱城市、绿色引领生活”的理念,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生态优先、自然和谐;以人为本、突出特色;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技支撑、创新驱动;政策推动、惠及民生”的原则,在平原地区营造大面积、高水平、有特色、多功能的城市森林,构建树种丰富、结构合理、自然协调、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体系,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水土流失。

北京全市平原造林任务367 229.7亩(约244.82km2),主要分布在以大兴、通州、顺义、昌平、房山5个区为重点的13个区县。工程进行过程中,注重全面落实平原造林工程规划空间布局,体现了以城市发展新区为主体、城市功能拓展区为重点、生态涵养发展区为补充的建设原则,通过“两环、三带、九楔、多廊”的平原造林总体空间布局实现良好城市水土保持效果。其中“两环”范围2.21万亩(约14.73 km2),占总面积6%,一环是指包括城市郊野公园环在内的五环路两侧绿化带,也是平原区的第一道绿色生态屏障,另一环是六环路两侧绿化带,通过加宽、加厚,将形成平原区的第二道绿色生态屏障;“三带”范围4.36万亩(约29.07 km2),占总面积11.9%,“三带”是指永定河、北运河和潮白河3条主要河流两侧的永久绿化带,每侧林带的厚度不少于200m;“九楔”范围16.51万亩(约110.67 km2),占总面积44.9%,“九楔”是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9个楔形限建区,通过建设郊野公园组团和集中连片的大尺度森林,将形成连接市区与城市外围、隔离新城之间、缓解热岛效应的九大楔形绿地;“多廊”中重点通道绿化8.11万亩(约54.07 km2),占总面积22%,多廊则指重要道路、河道、铁路两侧的绿色通道,以及贯通各区域森林景观、公园绿地的健康绿道(图01)。

02 专题 (2)

通过在平原地区营造城市森林,形成大面积绿色空间,提高北京市森林覆盖率,在增加全市森林资产总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防治水土流失,建设文明城市。

4 城市水土保持发展趋势

实践证明,推进中国城市化发展需要城市水土保持,水土保持必须走进城市,未来城市水土保持必须在不断吸取过去水土保持经验的过程中,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的知识、理念、技术和管理机制创新,以理念与管理创新为中心,渗透多学科应用问题于水土保持知识与技术的创新。

4.1 优化水土保持的基本国策定位,加强行业生态建设管理

1993 年国务院就发文明确指出,水土保持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但在工作实践中,与同是基本国策的计划生育政策比,水土保持就显得相形见绌。即使是现在,党中央、国务院更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纳入了国家建设的优先地位,但全社会还没有做到象完成计划生育指标那样,对个人违反水土保持法的被丢掉公职,地方行政长官没有完成水土保持防治目标的被革职。城市水土保持的管理,应定位为城市国土资源的质量监测和行业生态建设的监督管理。优化水土保持作为基本国策的法制位置,加强行业内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的建设管理力度。

4.2 加快水土保持现代化建设,完善管理和监测手段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步伐,水土保持管理也必须加快实现现代化。目前由于人员素质和投入的差距,城市水土保持管理手段远远落后于规划国土部门,也落后于防汛系统。因此,必须从现在起,高度重视管理机制的创新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立城市水土保持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水土保持的信息的传递,逐步实现水土保持管理现代化。

目前,我国城市水土保持的监测手段还相当原始,遥感技术应用于城市水土保持监测还难于象气象、水文监测那样发挥即时的效果。水土保持监测手段现代化主要需解决两方面问题:(1)微观上,解决水土保持的质量监测的指标体系和监测仪器的自动化和实用化;(2)宏观上,利用遥感技术和卫星定位系统即时掌握水土流失动态并反映在GIS 信息系统中(3S应用)。预计30年后水土保持监测手段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目前环境监测的水平) 。

4.3 建设水土保持人才队伍,提高素质和水平

21世纪不论是科技竞争还是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提高城市水土保持的地位,使水土保持机构成为政府的强力管理部门,最根本的是要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城市水土保持管理队伍。从政府角度来说,必须站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公务员管理队伍建设;从水利主管部门角度来说,必须外树形象,内强素质,采取稳定、吸引的相关措施,把爱水保、懂水保、会管理的高学历、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吸引并稳定在城市水土保持管理队伍中。今后杜绝低素质、低水平的人员进入水保管理队伍。对过去由于历史原因而造成的水平较低的基层现有水保人员,须采取脱产培训方式提高人员素质;对培训难以奏效的部分人员应采取转岗或分流方式,以保证水保队伍的整体素质;对担任相应业务领导职务的,须通过半年以上的专业培训并获高级研究班任职资格证书方可任职。

 

参考文献

[1]牛宝昌.城市水土保持分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1 ,(4):27-29.

[2]田志红.浅谈城市水土保持的对策与建议[J].太原科技,2010, (1):52-53,56.

[3]李英俊,柳小强,张正海.我国城市水土保持探讨[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0, (2):60-63,73

[4]闫胜利,高真伟,杨国利.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城市建设[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9, (4):168-169.

[5]吴长文.城市水土保持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3):3-7,23.

[6]王鹏,罗东翔.城市水土保持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 (3):213-214.

[7]祁生林,杨进怀,张洪江,等.关于我国城市水土保持的刍议[J].水土保持研究, 2006 ,(3):119-122.

作者简介:

余新晓/1961年生/男/甘肃人/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北京 100083)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3第5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