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刊首语

最近的一次兰州之行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城市遭受的水土流失之痛。一次大雨使得城市中几乎每条道路上都泥浆泛滥,待到雨后放晴,又是漫天尘土。

兰州是我熟悉的城市。由于自然条件和千百年来的人为影响,延绵的城市南北两山在20年前大多是寸草难见的黄土荒山,每遇大雨,必有滑坡。兰州人从背冰上山、担水上山到在山上建设各种灌溉系统,经数十年的努力,使得南北两山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植被覆盖。然而由于黄土疏松及降雨集中,水土流失仍非常严重。

不仅仅是兰州,中国国土的37%都因水蚀或风蚀而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我们可以找到产生水土流失的许多自然因素,如中国疆域辽阔,地貌复杂;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3;中国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并多有暴雨⋯⋯这些的确是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然而,中国遭受水土流失的威胁仅仅是自然问题吗?兰州的这次经历让我产生疑问,为什么山上植被条件已普遍改善,但是山洪带来的泥浆冲入城市的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以往?对比兰州市的新旧地图就能找到答案:曾经分布于南山下大大小小的池塘都消失了,黄河边的滩涂湿地也很稀少了,最大的郊野地“雁滩”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都是高楼和道路。一方面我们花费巨大的努力绿化荒山,另一方面我们又极为轻率地将城市中最为珍贵的可以滞纳山洪和雨水的湖泊与湿地填埋。兰州的生态环境和安全到底是改善了,还是恶化了?

最近出差去四川的一个丘陵城市,与兰州不同,那里山清水秀,经济富庶。然而城市也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正在建造的由城市高速公路入口到市中心5km长的“景观大道”,完全无视自然地形,平面上选线笔直,不允许有任何偏差,竖向上也要平坦,不允许有任何视觉上的起伏,不知是哪位的决策和手笔,其结果可想而知,沿路两侧的山体都是巨大陡峭的创伤面,再进行修复又谈何容易。这条路绝不是孤例,在许多地形复杂的城市中,我们随处可见不顾自然条件修筑的道路、建筑和社区。

山地城市由于特殊的地质地貌条件,如果规划设计不当,会面临水土流失的危害。但是中国的平原城市也并不能避免水土的流失,特别是水资源的流失。北京就是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实例。在过去的10年间,北京平原地区地下水位下降了约10m。产生这一严重结果的原因除了降水减少等自然因素外,更主要在于人为的影响,在于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对于自然和生态的轻视,如土地的不合理使用、没有充分的绿地空间、过度的地表硬化、河湖被渠化、雨水管网排放等等。问题看似在地下,实际在地表。

水土保持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在许多地区也有相当的难度,但保持水土并非无解决的对策。做到规划、设计和建设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对自然的干预在自然承载力的范围之内,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合理地利用土地,就能有效地维护水土的稳定。这些都是风景园林最基本的原则。

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曾使人们自以为是地认为工程和技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在今天看来,由工程和技术主导的城市不可能是一个尊重自然的城市,不可能解决水土流失的问题,更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城市。要解决水土流失、特别是城市水土流失的问题,关键还是要利用风景园林的思想和手段。在最近的一些学术会议上,很多学者都强调了风景园林的重要,大家普遍认为过去是工程师和建筑师的世纪,21世纪应该是风景园林师的世纪。这的确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共识,也对风景园林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王向荣 2013.10.18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3第5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