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论语

从无障碍设施想开去

胡一可 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规划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 副主任

从去年到今年,有关无障碍设施“有障碍”的报道不绝于耳。国务院《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颁布一年多,这一问题却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在设计领域,无障碍设施日益受到关注,而“盲道”等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其实,关于残疾人设施,如下2点容易被忽视:其一,残疾人不仅包括我们所熟知的视力残疾和肢体残疾,还包括听力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几类;其二,“无障碍设施”不仅要让残疾人克服移动、行动障碍,同时还要克服信息障碍,无障碍设施必须形成系统,才能真正保障残疾人的出行。

其实,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让残疾人像正常人一样自由地行动,现阶段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坡道、盲道,建筑内的垂直交通(电梯、升降装置)、专用空间及设施则较少考虑,而对于警示信号、提示音响等的设置基本属于空白。由此想开去:对于设计师而言,应考察残疾人生活的流程,满足其出行的一切功能需求,力图满足残疾人的生理需求,此为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满足残疾人的心理需求,如提供平等交流的机会等,解决信息障碍的问题;第三层次是关注弱者的生存之道,让残疾人更好地体验这个世界,这也是设计的最高境界。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为在车祸中失去双腿的男主人设计了波尔多住宅,其理念是,既然你已经离开地面,我要给你离开大地的栖居。同时,库哈斯认为残疾人某项机能丧失,身体的其他机能则会变强,因此为居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这是很好的设计尝试。关怀残疾人有两项原则:“特别扶助原则”和“机会均等原则”,相关部门一直在勉为其难地实施第一原则,而很少考虑第二原则。其实,更重要的是帮助残疾人心理自立,能够像健全人一样在社会上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由此再想开去,盲道被占、无障碍设施难寻,看上去是管理问题,而实际上是资源问题。空间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时间资源⋯⋯由于资源有限,残疾人无法受到正常的教育,很难就业,因而丧失话语权。中国人口众多,正常人出行都很难得到保障,又如何考虑残疾人的需求呢?社会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但是它与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规律——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相悖的,与自然界弱肉强食和适者生存的法则也是根本对立的。因此,正如我们看到的,效率优先取代了对人的关怀。也许,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是使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ISA),而意识形态[1]的分析与考察一刻也不能脱离社会。意识形态最终要发挥效力的地方,正是一个个的个体,通过这种对个体的建构,完成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笔者期待有关方面挖掘“无障碍设施有障碍”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包含宗教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不仅如此,以至于家庭、教育(学校)也进入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范畴。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3第6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