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Gleisdreieck公园(下)

by and Oct 09, 2012
by 郭湧 and 汪丹青 Oct 09, 2012

>> 柏林Gleisdreieck公园(上)

建成之后的Gleisdreieck公园成为深受市民喜爱的城市开放空间。每到周末,游人纷至沓来,在此享受森林、草地带来的惬意时光。茂密的树林和丰厚的草地让人无法想象这是一座建成才仅仅几个月的崭新城市公园。和煦阳光下,人们在这座公园里自得其乐、自然而然地享受阳光空气,方佛这块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生来就是为了此时此景。这里的景物与人们的室外生活如此协调,是因为设计师用一个简洁的方案重新激活了这块封闭六十多年的土地,将荒芜、杂乱的树林草地恰到好处地重新梳理成人们室外生活的环境。下面我们就随着镜头与柏林的市民一起来领略这座公园。


.

Spot 1

公园东向的出入口联接周边的老街区,设计语言延续了机械工业的氛围,采用棕红色彩色混凝土,以简洁的形式突出公园的历史主题与纪念意味。入口台阶的尺度参考了西方传统园林中马道的尺度,宽阔的台阶和低矮的踏步为各个年龄层次的使用者提供了方便,而且形成了友好亲切的界面。

此处所使用的彩色混凝土是贯穿全园的特色材料。设计师为了使其达到心仪的色彩不惜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投资与生产商不断地进行实验。在设计的细部上设计师更是精益求精。这组入口的边缘设计了特殊的墙体交错关系,以形成一条直缝防止雨水侵入墙体造成破坏。施工方最初没有达到设计的预期目标。设计师发现问题后坚持要求施工方拆除了已经铺设的台阶和墙体,整体上进行反工,才最终实现了墙体边缘的那条缝。


.

Spot 2

儿童游憩设施是相关规范中规定的公园必须内容。设计师在规范的严格框架下尽可能的发挥创造性,利用原木材料组成了临近入口的小型儿童游乐场。这个小型的儿童游乐场显然是公园里最受邻里居民欢迎的场所,坐落在林间的游乐设施采用不规则的憨实原木材料,与散落在林间的斑驳阳光构成温馨的亲和氛围。


.

Spot 3

沿着公园的主要步道,分布了抽象形态的游乐设施,增添活力的同时,强化了场所的艺术氛围。简洁的形式、袒露的构造毫不掩饰地突出了人工构筑的技术特点。但是它们与四周郁郁葱葱的自然林木非但不是格格不入,反而增加了场地的识别性和场所感。


.

Spot 4

设计者很明智地保留了原有场地中的主要元素——铁道,与现有功能性的道路相叠加,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是一种再现场所记忆的设计手法,也塑造了公园自身个性,形成了突出的可识别性。


.

Spot 5

公园内的室外家具选取了一款西班牙设计师的著名设计,完全由再生木材制成。廉价的材料经过精密的工艺形成了优雅而坚固的产品。它与场地的环境形成了微妙的互动,让人联想到铁道的“枕木”,简洁轻盈的直线形态犹如行驶中的列车,与前景中的铁轨形成共鸣。

座椅背后是茂密的次生生态林地,座椅所在的位置是红色沥青和红色混凝土筑成的铺装场地。这幅画面可以鲜明地反映出设计的总体原则:用少而精致的人工设施满足游憩需求,对生态林地进行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最小程度地干扰。


.

Spot 6

场所再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到的就是场地原有的基底与层次如何与现有功能需求相结合,进行重构。这里保留下来的老旧的铁道附属建筑,无论是造型还是材料都平凡无异,然而却掀起了场地表面图层的一角,露出了原有的基底。同时,它也成了因势利导吸引城市涂鸦的“泄压阀”,杂乱的涂鸦与它沧桑的肌理竟然相得益彰。


.

Spot 7

当铁路退出历史舞台,曾经作为城市构件的重要角色却不想被后人淡忘。不经意一瞥,可发觉孩童时代的记忆掩藏在绿荫之间。


.

Spot 8

公园作为原有铁路的一部分,在高程上高于城市道路。设计师采取了化繁为简的策略,用纯净的地形化解了高差。同时在公园入口的处理上,更是不多着笔墨,以一块与城市道路同高的整洁混凝土场地作为入口,将公园的内部空间与城市空间自然而然地衔接起来。这里看不到突出自我形象的“公园大门”,只有公园的名称和标识被轻巧地喷涂在地面上。一种开放的姿态,亲切的界面便就此形成。


.

Spot 9

从公园内望向公园外,可以但到纯净的地形通向公园入口的引导空间。精准的施工技术,使地形与扶手、铺装一样成为为空间造型的元素。


.

Spot 10

充满趣味的生态符号提醒人们,在工业遗迹上的生机~


.

Spot 11

甲虫标志的作用不仅仅为人们提供幽默的图形,更是对这块场地的功能所做的注释。设计师专门辟出一片区域,用粗糙的砾石搭建了一片虫类的建筑。砾石之间形成的空隙成为虫类栖息的生境。短短的时间内,砾石上就结满了蛛网,至少说明蜘蛛们已经把这里当作了一块不愁吃不愁住的好地方。

这样的一个设计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防止人们进入一片区域,除了可以竖起一堵围墙,还可以让地面走起来很难受。成群结队的绅士淑女都只愿意走在平坦的道路上,只有童心未泯的孩子才会跑进蜘蛛的领地深一脚浅一脚地探险。


.

Spot 12, 13

体育设施被集中放置在这块相对独立的区域。场地上那片浓密的生态林地把公园分隔成两个部分,一部分靠近居住社区,以开阔的草坪为中心,吸引了互相搀扶的老人和带着孩子的年轻父母。而这些体育设施则被安置在树林背后,远离从社区进入公园的老人和孩子。只是希望这些精力旺盛的滑板青年脚下的那些蜘蛛和甲虫们不会觉得他们太吵闹。

.


.

Spot 14

设计师以一条直线横穿树林,连接了两个区域。最为直接的联系需要的路径最短,对生态林地的干扰也就最小。在森森的林木中,即使这条道路是一条笔直的红色直线,人们也不难感受到自然的意境。


.

Spot 15

这块场地简单得不能再简单,除了铺装就是一堆场地上原来就有得锈铁锭。设计师却通过一个简单的手法让这块简单的场地意趣横生。他在地上画了一排排十字,仅此而已。


.

Spot 16

场地上原有的老建筑,不必担心被画上一个带圈的拆字,和谐地融合在新的环境中。


.

Spot 17

预制的红色混凝土反复出现在公园中,这些红色的预制混凝土构件花费了公园建设成本的大部分。通过这幅图可看到它们组成了一个明确的边界将铺装场地与草地截然分开。这个边界非常强烈不仅是平面上的界限,同时在高程上也突出变化。抬高的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将整个大草坪都尽收眼底的绝好视点,也提供了一个安定、舒适、优雅的休憩场所。


.

Spot 18

人工的元素与自然的元素如此鲜明地彼此对比着,却如此紧密地彼此联系着,在这座公园中交融成一个整体。


Leonard Grosch

她的设计师Leonard Grosch说:“从观念上,Gleisdreieck公园展现了柏林的真实面貌:充满多元文化,老练却从不张扬,现代,灵活,有趣,然而在这所有之上,它是那么感性。”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郭湧

郭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柏林工业大学规划建筑环境学院 景观设计与环境规划系访问学者。

汪丹青

汪丹青,YouthLA志愿者

5 discussions
  1. vanessaxia says:

    less is more,充满设计感。这种设计不知国人何时能够接受……

  2. 何茜 says:

    柏林围墙拆除即是破解了城市的束缚
    真想去柏林看看~~

  3. 佳琪 says:

    说图方式简单明了呢 学习

  4. 何苗 says:

    民众的观念、政府的支持、设计者对场地的尊重,细节处理的精妙,很喜欢这个设计

  5. 猫猫 says:

    在英国读规划的时候有一门课就是去柏林修的,其中就去了这座公园,印象十分深刻。单从这座公园给予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来说,这是一座备受市民欢迎、和谐又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是在柏林繁华街道边的一处与喧嚣隔绝的公园,一处绿覆率极高的城市空间,一处功能分区清晰、又各司其职的城市Green Space)。但是如果预先了解了二战的细枝末节、了解了公园所在地的历史、领会了设计理念的细腻之后,这便成为了一件城市艺术品,铭记了历史、彰显了民主、乐活了国民。当时外国同学问我,觉得中国和欧洲的城市GS的区别主要在哪儿,我说,中国的绿地被赋予了太多额外的附加价值(提升城市面貌、城市影响力、城市经济、城市地价等等),而欧洲的绿地才真正是国民的绿地,是一个可以享受、放肆、冥想的理想空间。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郭湧

郭湧,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在读博士研究生,柏林工业大学规划建筑环境学院 景观设计与环境规划系访问学者。

汪丹青

汪丹青,YouthLA志愿者

行业 空间 论坛 枯山水 岭南园林 Vertical Greening Systems IFLA 博士 卡尔维诺 Diana Balmori 纪念性景观 安藤忠雄 流浪汉 设景 多伦多 NITA 建筑 苗木 禅修 IGA 台湾 钓鱼岛 马晓暐 马萨诸塞大学 UMass 冯纪忠 碳补偿林 自然文化资源 开放空间 日本设计 京津冀 庭院 骑行 Ruggeri 毛细水 视频 工程 盆景园 夏成钢 护栏 广州市绿化公司 就业 老人 南湖中央公园 德国市民花园 公共花园 园博会 新西兰 跨学科教育 便携 土人景观 摄影 天津大学 弗吉尼亚大学 UVa 棕地 城市建设 花园 墨西哥 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 碛口古镇 文化景观 植物园 广场 植物 国家公园 游乐场 太阳能 迪拜 场所 什刹海 交通节点 古根海姆博物馆 龙安寺 Prof. Gesche Joost 枡野俊明 河流 英国 儿童 Dr. Rosan Chow 树屋 捷得国际 翻译 可持续城市 孟兆祯 刘秀晨 钢笔画 布鲁克林大桥 ASLA学生奖 国际风景园林师高峰论坛 希望小学 2012IFLA亚太区会议 牛雄 城市 雨水 城市雨水 创业 方塔园 苏州古典园林 宋晔皓 马克 康奈尔大学 湿地 机场 非言述性和默会性知识 辰山植物园 俞昌斌 成范永 Juergen Weidinger 香格里拉植物园 Stoss Landscape Urbanism ARC 银泉市 Silver Spring 低能耗 幻觉 Gleisdreieck LABash 合作 北欧 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 佛罗里达 沥青 华南 RTD 休斯顿探索公园 教育 空气污染 AGER 滨水 裁员 长椅 北角公园 教学 喷泉 布法罗河湾散步道 批评 铁路 参数化设计 水文 环境效应 购物中心 绿色基础设施 垃圾 留学 深圳前海 风景园林月 James Corner 设计展 如园 香港 清华同衡学术周 SANAA 布鲁克林 泰山 Malden 纵向耕作 毕业设计 纪念碑 托滕堡公园 迪士尼 Disney 王欣 景观都市主义 Michael Van Valkenburgh and Associates WEST8 技术 经典 禅意 实验 铺地 可持续化 区域园林 水景 安友丰 意识形态 保研 北林 普渡大学 设计未来城市 种植装置 城市空间 雕塑 绿墙 新加坡 设计研究 客座教授 志愿者 Kingston University Prof. Jürgen Weidinger 罗马奖 Waterboxx BIM 可持续 韩国 风景区 证书 鹈鹕湾 2012IFLA 永昌河 铺装 德国 绿道 自然观 会议 托马斯·丘奇 欧洲 美国 新年 檀馨 美术馆 ASLA Julius Fabos Mader 挪威 风景园林 陈俊愉 预制混凝土 青海 公共交通 沃夫岗·哈勃 SWA 散步道 上海 北川 自杀 旅游 学习方法 Greenway 公园 朱胜萱 北京 新青年读老经典 绿色设计 概念方案 万科 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论坛 绿色屋顶 世博 贝聿铭 TOPOS 盐湖城 加拿大 风景园林学 商业建筑 鹿特丹 buffalo 年报 种植 巴塞罗那 调查问卷 法国 反思 Vista Hermosa 洪盈玉 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 纽约 洛阳 Gesche Joost 展览 年会 9.11 野生动物廊道 Xeritown 矶琦新 韩炳越 何巧女 环境 职业实践 步行街 瑠公圳 Media Ship 水盒子 雕塑公园 数字化 LIM 珊瑚礁 海平面上升 Jack Ahern 沙龙 原子城 维吉尼亚理工大学 人文 住宅花园 政治 宾夕法尼亚大学 王劲韬 历史理论 哈普林 halprin 生态 数字景观 地震 风景园林新青年,就在你身边 Brownfield MLA 灾后 几何 地域性景观 2013北京园博会 Hans Joachim Mader 维格兰 TAMU 人居环境 首尔 伊利诺伊大学 UIUC Ron Henderson 鸟类 西安世园会 中央公园 西方建筑 地砖 狼牙山 视觉文化 经验 加州花园 理论 雪铁龙公园 居住区 GSD 张唐景观 讲座 低收入住宅 Prof. Wolfgang Jonas 教学元素 图解 五角大楼 华盛顿 数字图解 日本 雨洪管理 张乔松 西班牙 书评 联谊 现代主义 Prof. Nigel Cross LEPC 朱育帆 竞赛 校园 公益 设计竞赛 考研 城乡 哈佛 三倾园 玛莎·施瓦茨 多样性 城市景观 历史 Peter Walker logo 清华 Prof. Loidl-Reisch LAM 迪士尼音乐厅 手绘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