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国际风景园林教育大会——分论坛

by , , and Jun 08, 2017

国际风景园林教育大会——2017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大会暨(国际)CELA教育大会(CELA/CLAEC)于2017年5月26-5月29日顺利召开。本次大会由高等学校风景园林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和(国际)CELA共同主办,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大学三校联合承办。

27日的分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拉开帷幕,本文为志愿者精选采编的部分会议内容。

(拍摄:王钰)

空间延展——高密度城市的公共空间再生策略

李倞(北京林业大学)

我们今天讨论的内容是城市空间的延展——紧凑城市城市的公共空间拓展。

首先一个关键词是“紧凑城市”,大家可能会有疑问“难道我们的城市还不够紧凑吗?”北京城市非常拥挤可能是不够紧凑,我们把大量空间浪费在了灰空间、花在了交通上面。对比巴塞罗那和北京,巴塞罗那面积完全不能跟北京比,但是事实上巴塞罗那人口密度是远远高于北京。我们觉得城市非常拥堵,我们的想法往往是把马路修得越来越宽,这是目前的北京甚至中国大多数城市采取的策略。但是路越修越宽道路拥堵却越来越严重, 为什么呢?因为城市中增加的很多道路是为车来服务的,人行空间被挤压,人们去个超市迫不得已都要开车,这是目前的一个现状。

巴塞罗那恰好相反,它把城市中主要的、能够非常便捷联系的道路都选出来做绿廊,有意识降低机动车通行量,缩短机动车道长度甚至放在地下,非常注重步行网络的构建。我在巴塞罗那住过一段时间,几乎不怎么需要开车,街道尺度非常宜人,出门坐地铁,下地铁就是绿廊可以步行,给人感觉非常舒服。

这两张图左边体现城市化进程,右边是土地增长量,对比可以看出土地城市化速度远远高于人口城市化速度。很多人预测到2030年将有2.3亿人口迁入城市,按照之前的增长量粗略计算我们大概需要25万平方公里土地——北京是1.68万平方公里,也就是说未来大概需要20个北京城这样的面积。

北京城市发展模式需要转变,现在是摊大饼模式发展,但是我们不能把饼摊得越来越大,怎么办呢?只能往里一层层加料了,由粗放扩张向精明再生转变,由大饼城市向紧凑城市转变。紧凑城市其实是双刃剑,处理好了是天堂,处理不好有可能也有更多问题。紧凑城市的核心是提高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公共空间打造,以公共空间的更新带动城市二次更新。

有的人会问,我们已经没有空间了如何建立公共空间?这是我在北京随便拍的照片,这是京张铁路,立交桥下是废弃的不方便进入的铁路空间,这些都应该是未来被二次设计的空间。我们未来要提高空间利用率,对空间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利用。

未来空间利用的五个方面——

1. 微型空间

我们在给研究生上课的时候,做了一个特别大胆的设想,我们想把北京市做一个完整绿地网络,由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延伸到什刹海,做中轴线的延展,由集中式慢慢向分散进行,变成伸展开的网络。我们选定了四个地块,这里面有很多小空间,对于这些筛选出来的小空间不是孤立看待而是更多考虑其与周边的联系,重新整合到一个系统中,使之更好地满足人们文化、休闲、生活、工作的需求。

(拍摄:姜佳男)

2. 层叠空间

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不往外扩展的时候就要往上生长,除了屋顶空间还有立交桥下。北四环西北段两侧有两条下沉辅路,完成盖板设计后,周边很多空间都可以整合到四环空间这个绿廊中来,西侧一直到海淀公园,东侧一直到京张铁路。

3. 共享空间

现在很多城市空间都是单一功能,空间其实是可以有复合度的,复合体现在时间的重合上,私人和公共的复合。例如2014年我们做了霍营地铁站的项目,霍营地铁站旁边是回龙观,周边环境非常差。我们就希望为它注入更多的功能,比如我们设想人们可以在赶地铁之前先去跑个步,晚饭后可以来健身,周末可以设计一些市集。

4. 联络空间

我们在北京三山五园地区做了一条廊道把各个点串联起来,周边整合一系列功能,形成多功能环。

5. 再生空间

城市中大部分空间随着城市转型功能也会改变,比如京张铁路未来会放到地下,它的空间会被释放出来。怎么办呢?我们考虑设计绿廊,完善整个北京的空间系统,不仅增加绿色空间,也可以带动周边的发展,激活很多土地的价值。

谢谢大家!

(资料整理:王钰、史漠烟)

 

健康促进性社区绿地建设政策探索

莫非(北京交通大学)

什么是肥胖型城市?城市绿地可以为肥胖防治做什么?风景园林师的职责面临怎样的转变?

在这个不断强调历史与自然融合的时代,风景园林的使命被不断叠加。当生态学家的目光永恒一般注视着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时,风景园林师则回望自身,试图看清我们自身与自然的关系。

这并非易事,人类社会也许拥有和自然体系相似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日趋发达便捷的现代城市生活中,诸多问题不断涌现,而肥胖则成为了一种缓慢的灾难。相比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污染加重对个体造成的影响,肥胖症是我们每个人正在目睹或经历的不易察觉的困境。

由此我们提出三个问题:

1. 什么是肥胖?

一个普遍的看法是,如果人们摄入更少的食物同时完成更多的运动,那么肥胖问题就可以得到控制。而科学证据表明,这种看似明了的认知却存在将问题过度简化的缺陷,从而掩盖了真实问题的复杂性。肥胖是各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变量涉及个体的生物学差异以及行为认知方式的不同,在更广泛的层面上,肥胖则与社会、文化和环境息息相关。

肥胖地图 obesity map
(图片来源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reducing-obesity-future-choices)

英国为了防治肥胖问题,在2007年发布了一份名为“远见”(FORESIGHT)的研究报告。研究中以mapping的方式清晰描绘了肥胖问题的模型,模型中评估了教育、自然过程、童年经历、食物供应链、媒体等变量。在社会、经济、技术因素之外,环境问题无疑是最易被个体感知的变量之一。而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当我们聚焦到身边的城市环境时,城市绿地可以为肥胖防治做些什么?

2. 城市绿地可以做什么?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环境自身很难为防止肥胖做些快速有效的贡献,但社区医疗系统的加入则会让这件事成为现实。

在“远见”这份报告中,“社区”成为联结医疗系统和环境的纽带。社区是权利和义务共存的无形场所,它为人们提供稳定的生活方式、较低的交通干扰(此举有助于对步行动机的激励)、适量的绿地休闲环境,更重要的是,人们在社区中获得了对自我的认同感,以及对集体的责任感。

肥胖防治的社区策略(照片拍摄:王钰)

另一方面,一个尺度更小的医疗体系则可以通过社区与环境协作,在提供简单医疗服务的基础上,同时增加锻炼的场地和机会,创造性的完成了肥胖症从治病向防治的转变。

而在这个激动人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3. 风景园林师的职责——上海的案例

城市是人类创造力的产物,在运行这个超级系统时,设计师思考的问题之一是:如何通过城市设计的方式促进公众健康?

上海于去年发布了《2030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上海宣言》,强调了健康作为一项普遍权利,是日常生活的基本资源,特别标明城市和社区是实现健康的关键场所,并呼吁不同部门、不同治理层面、以及私营部门和民间组织合作,共同为了健康的生活环境努力。

《上海宣言》
照片来源:http://www.sohu.com/a/119686933_374902

同时,上海市居民在自愿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可以再选择一家区级医疗机构、一家市级医疗机构进行签约,形成“1+1+1”的签约医疗机构组合。这种分级医疗体系非常有利于帮助居民与医生建立起亲密的医疗关系,在节约了就医时间的同时,也避免了居民就医信息的破碎化。在分级医疗体系的基础上,“公园处方签”是另一种很好的方式,通过提供自然的运动场所,为居民提供可靠的锻炼建议,使“我们去公园吧!”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

15分钟生活圈漫画版
照片来源:https://wx.abbao.cn/a/5316-6ee0b60e4668becd.html

答案总是多元的,无论是口袋公园还是“15分钟生活圈”,如果想要实现我们共同的愿景,需要环境体系与医疗体系的结合,即以“环境设计+医疗服务”的模式,发挥城市绿地的健康效应。这必将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比起最终的结果,更重要的则是帮助大家建立起健康的观念,以设计的方式激励人们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而这需要城市建设与管理、医疗服务、个人在健康促进中的创新性合作。

在推进健康促进性环境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

  1. 城市规划体系与医疗体系的分离,不利于不同行业之间的协作。
  2. 如何规范的讨论“社区”的定义?在城市规划的语境里,社区是控制性详细规划所能掌握的最小单元,而基础设施也是按照这个定义来配置的。但对于居民来说,即使是最微层,也是人类生活中很宏观的层面。如何协调定义上的分裂?
  3. 作为发挥健康效应的城市绿地,是否真的促进了人类健康?它们的景观绩效如何衡量?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重要的并非问题何时被发现和解决,而是尽早帮助人们建立起环境与健康的观念,通过每个居民自己的努力得到的健康成果才是最有意义的,我们能做的还很多。

点击链接阅读【FORESIGHT】

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287943/07-1469x-tackling-obesities-future-choices-summary.pdf

(资料整理:吕玥明)

 

风景的记忆——口述史方法在风景园林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李自若(华南农业大学)

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针对特定对象,以笔录、录音、录像等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观点的一种历史研究方式。

口述史被视为是历史研究的方法,也是历史学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并逐渐风靡全世界。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引进中国大陆,现在正呈现方兴未艾的态势。口述史被认为是关注普通民众、“自下而上看历史”的大众史观的代表。

一、高等教育中的风景园林教学

口述史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它能将历史的取材与资料来源扩展至相关人员的叙述,将历史的诠释权回归于广大的群众。与文字不同,它的特点是可以将近现代史通过口述的方式重现,口述的群体更多的是匠人、民间师傅,地方和少数民族民族的描述。

那如何从思维角度、历史观角度重新帮助学生建立独立的历史学习与认知能力?

反观过去的风景园林教学,口述史更多的是在研究生阶段应用或者专业学者才会使用口述史的方式来采集信息,那么是否从本科生开始就使用这种能够回归大众的手段?过去学生更多的是听课读书,当使用口述史的方法之后,他们从聆听者转变为参与者,更好地收集、理解,形成更好的思维与历史观。

华南农业大学在风景园林教学实践中引入了口述史的方法。2015年筹建学校口述史工作坊,通过实验性的教学引入口述史的研究,在两次工作坊活动之后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二、口述史方法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中的难点

  1. 不仅是历史研究工具的学习和操练过程,还是一个重建思维方式以及历史观的过程。口述史的方法,有别于过去的历史教学的“宏观”或者不仅仅停留在书本的层面上。
  2. 口述资料的真实性,其实往往是学生最初怀疑的问题。
  3.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进行不同的讲述,让学生建立多视角的历史认知,理解历史的“语境”以及局限性。

学会与人的沟通。学生们从发起对话、交流信息,再到如何提出合适的问题才可以将问题继续深化,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来呈现工艺传承的现状,以及发言权与实践群体的无意识之间的矛盾,从而发现真正需要被关注的对象应该是占大多数的难以自己发声的匠人师傅。

三、口述史方法的发展潜力

口述史方法具有十足的应用潜力,不仅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不仅在于方法上,更是在于认知理念及历史观建构方面。让学生主动进入到历史的探讨中来,建立对历史发展的认知过程,训练研究能力,也更好地建立对于自己的角色与处世价值观。

(资料整理:姜佳男)

志愿者合影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史漠烟

史漠烟,YouthLA实习生,J'Studio合伙人。北京林业大学本科,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研究生在读。作品《矿事遗产·旷世涅槃——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采石场修复再生》获得2016CHSLA三等奖,《The Gold Hope》获得2017IFLA二等奖。发表论文《手工小规模金矿开采区景观修复再生》。

姜佳男

姜佳男,YouthLA实习生,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现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硕士项目,研究可持续城市化。

王钰

王钰,YouthLA志愿者,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本科在读,爱园林,爱文学,爱博物。

吕玥明

吕玥明,YouthLA志愿者,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系,研究方向:生物多样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史漠烟

史漠烟,YouthLA实习生,J'Studio合伙人。北京林业大学本科,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研究生在读。作品《矿事遗产·旷世涅槃——北京市昌平区南口采石场修复再生》获得2016CHSLA三等奖,《The Gold Hope》获得2017IFLA二等奖。发表论文《手工小规模金矿开采区景观修复再生》。

姜佳男

姜佳男,YouthLA实习生,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现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硕士项目,研究可持续城市化。

王钰

王钰,YouthLA志愿者,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本科在读,爱园林,爱文学,爱博物。

吕玥明

吕玥明,YouthLA志愿者,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系,研究方向:生物多样性。

IFLA 棕地 城市景观 沥青 Gesche Joost MLA 城市建设 托马斯·丘奇 禅修 2013北京园博会 王欣 Prof. Gesche Joost 公益 自然文化资源 世博 住宅花园 摄影 孟兆祯 Dr. Rosan Chow 风景园林月 跨学科教育 马晓暐 老人 技术 冯纪忠 2012IFLA亚太区会议 贝聿铭 区域园林 古根海姆博物馆 日本 迪士尼音乐厅 交通节点 IGA 树屋 雕塑公园 非言述性和默会性知识 Prof. Jürgen Weidinger LABash 三倾园 希望小学 土人景观 鹿特丹 纵向耕作 设计研究 刘秀晨 数字化 NITA 历史 Jack Ahern 泰山 RTD 华南 国际风景园林师高峰论坛 北京 朱育帆 英国 反思 庭院 Xeritown 毛细水 法国 韩国 毕业设计 SANAA 龙安寺 绿墙 联谊 新年 Greenway 普渡大学 珊瑚礁 盆景园 香港 枯山水 低能耗 Peter Walker 雨洪管理 岭南园林 设景 宋晔皓 经验 历史理论 方塔园 旅游 永昌河 散步道 加拿大 风景园林新青年,就在你身边 维吉尼亚理工大学 文化景观 客座教授 夏成钢 迪拜 深圳前海 讲座 设计未来城市 Kingston University 机场 马克 挪威 德国市民花园 公共交通 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 书评 雨水 Gleisdreieck 枡野俊明 绿道 批评 多样性 ARC 城乡 天津大学 休斯顿探索公园 卡尔维诺 禅意 罗马奖 风景园林学 洛阳 Diana Balmori 植物园 LIM 建筑 首尔 几何 迪士尼 Disney 香格里拉植物园 Prof. Loidl-Reisch 沃夫岗·哈勃 9.11 教学元素 苗木 WEST8 Prof. Nigel Cross 碳补偿林 现代主义 ASLA学生奖 新青年读老经典 太阳能 钓鱼岛 地域性景观 南湖中央公园 空间 ASLA 植物 西班牙 博士 儿童 环境 五角大楼 垃圾 华盛顿 居住区 哈佛 场所 数字图解 滨水 实验 公共花园 托滕堡公园 地震 学习方法 王劲韬 buffalo 校园 雪铁龙公园 瑠公圳 竞赛 灾后 铺地 教育 水盒子 俞昌斌 2012IFLA Waterboxx 喷泉 Prof. Wolfgang Jonas 布法罗河湾散步道 视频 日本设计 证书 数字景观 河流 Media Ship 种植 种植装置 图解 SWA 年会 生态 台湾 韩炳越 长椅 手绘 陈俊愉 北林 行业 花园 步行街 北川 Michael Van Valkenburgh and Associates 湿地 原子城 捷得国际 哈普林 halprin 青海 北欧 设计竞赛 自杀 环境效应 风景园林学会2013年会 LAM 安藤忠雄 城市雨水 便携 幻觉 景观都市主义 Malden 翻译 墨西哥 职业实践 人居环境 参数化设计 上海 檀馨 纪念碑 马萨诸塞大学 UMass 沙龙 公园 创业 可持续化 保研 会议 张唐景观 中央公园 预制混凝土 康奈尔大学 LEPC 广州市绿化公司 园博会 绿色设计 政治 布鲁克林大桥 纽约 广场 设计展 如园 牛雄 合作 盐湖城 苏州古典园林 朱胜萱 什刹海 Hans Joachim Mader 流浪汉 Vista Hermosa 就业 京津冀 张乔松 保护 银泉市 Silver Spring 理论 护栏 布鲁克林 钢笔画 成范永 玛莎·施瓦茨 低收入住宅 国家公园 Vertical Greening Systems 矶琦新 经典 欧洲 商业建筑 视觉文化 开放空间 佛罗里达 Mader 教学 调查问卷 留学 美国 清华 铺装 空气污染 TOPOS 纪念性景观 GSD 鸟类 Ron Henderson 地砖 清华同衡学术周 世界风景园林师高峰论坛 水文 可持续城市 西方建筑 游乐场 美术馆 骑行 碛口古镇 新加坡 辰山植物园 裁员 BIM 弗吉尼亚大学 UVa 志愿者 雕塑 James Corner 安友丰 鹈鹕湾 论坛 概念方案 新西兰 logo 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 可持续 德国 Ruggeri 何巧女 水景 Stoss Landscape Urbanism 人文 风景园林 Brownfield 绿色屋顶 TAMU 加州花园 工程 野生动物廊道 狼牙山 绿色基础设施 北角公园 巴塞罗那 伊利诺伊大学 UIUC 自然观 海平面上升 维格兰 展览 Juergen Weidinger 铁路 AGER 万科 购物中心 考研 城市 西安世园会 年报 宾夕法尼亚大学 城市空间 Julius Fabos 风景区 洪盈玉 多伦多 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