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都市新景观 纽约高线公园

New Urban Landscape
The High Line in New York City

简圣贤
JIAN Sheng-xian

摘要: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中国的城市管理者需要更加慎重地思考我们今天的城市问题,而西方发达国家一些成功的城市建设经验非常值得国内同行的参考和借鉴。通过对纽约市近年来最重要的城市更新项目——高线公园的研究:分析公园的历史、设计策略和景观施工,总结该公园的开发模式,以此来激发国内城市管理者和风景园林师对过去城市建设工作的反思,探索新的开发模式来指导未来的城市更新项目建设关键词:风景园林;工业遗产;评论;公园绿地

Abstract: To build a sustainable and livable city, urban managers in China need to think the urban problems more carefully and some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urban constructions from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valuable for Chinese officials and designers. This paper makes a study of the High Line, the most important urban renewal project in New York in recent years. It analyzes the park history, design strategy and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summaries the park development model, which inspires the Chinese urban managers and landscape architects to rethink their work and explores new development model to guide the future urban renewal project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dustrial Heritage; Review; Parkland

在近10年的中国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尽管作为城市建设技术支持的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进行了大量的规划设计实践工作,但我们的城市却离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目标似乎越来越遥远,主要表现在:老城逐渐消失、新城规划失去人性尺度、交通拥堵、绿地缩减、河流污染、空气污浊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因此,面对未来的城市发展,如何把城市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已经成为全世界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师共同关注的焦点话题。从西方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看来,无论是生态城市、绿色城市还是低碳城市,都离不开城市管理者对城市生态环境和开放空间的重视。而在协调和处理城市与生态环境及开放空间的关系当中,风景园林师起着首当其冲的重要作用。在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当中,很多城市正面临着城市转型的考验,在这个转型过程当中会产生许多城市更新项目,而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城市更新提高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城市活力的成功案例较多,因此作者希望通过对美国纽约市近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更新项目——高线公园(The High Line)的研究,论证风景园林师在城市建设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国内城市管理者和风景园林师的反思,为未来中国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 高线历史

高线穿越了美国工业社会时期纽约曼哈顿西区最具活力的工业区:肉类加工街区(Meatpacking)、西切尔西街区(West Chelsea)和克林顿街区(Clinton)。在高线建设之前,该工业区地面交通的铁轨和街道交叉口经常发生交通事故,导致穿越该区的第10大道也因此得名为“死亡之街”。为了解决该地区的交通问题,纽约市、纽约州政府和纽约中央铁路局于1929年一致通过了西区促进计划(The West Slide Improvement Project),高线成为其中重要的建设项目,并于1934年建成投入使用。最初的高线是从34街延伸至斯普林街(Spring Street)的圣约翰公园码头(St. John’s Park Terminal),高出地面30英尺。它的建成使地面105个火车交叉口得以消除,市民的出行安全得到了保障。与其它高架铁路不同,高线并不是沿着街道穿行,而是从街区中央穿行,不仅有效地避免了对地面交通的干扰,而且还可以直接接驳工厂和仓库(图01),使得火车可以直接驶入建筑内部,把原料或成品直接送入或送出工厂,高线因此成为该工业区的“交通生命线”[1]。1950年代,随着公路运输的飞速发展,水路和火车运输逐渐衰落,也影响到了高线的运量。因此,在1960年代,高线最南端的一部分被迫拆除。到了1980年,随着高线所在工业区的更新(转变为艺术展览、精品服装店和时尚酒吧的集中区),高线彻底结束了作为肉类、生产资料和原材料运输工具的使命。此后,高线也一直处于“拆与不拆”的争议之中。

1999年,由高线所在街区的两位居民约瑟华·大卫(Joshua David)和罗伯特·哈蒙德(Robert Hammond)发起的非盈利性组织——高线之友(Friends of the High Line)的诞生,彻底改变了高线的命运。在“高线之友”积极有效的努力之下,废弃高线的更新计划得到了包括纽约市政府、高线拥有权的纽约铁路公司等政府机构和私人团体的共同支持,并最终决定将废弃的高线改造成为一个新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高线公园。整个高线公园的建设一共分为三期:一期从甘瑟弗尔街(Gansevoort)到20街,长约0.5英里(约805m),宽为30到60英尺(约9到18m),大部分位于原来的肉类加工街区,小部分位于西切尔西区;二期从20街到30街,主要位于西切尔西街区的艺术展览区;三期从30街到哈德逊河以及34街的铁路站场,与规划中的新中城商业发展区河滨开放空间相结合。整个工程设计由詹姆斯·科纳风景园林事务所(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领衔,迪勒·斯科费迪欧和伦弗罗建筑设计事物所(Diller Scofidio + Renfro)和荷兰园艺师皮特·欧多夫(Piet Oudolf)以及其他一些专项设计师共同参与。2009年6月9日,一期工程完成,废弃了30年之久的高线在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终于完成了华丽的蜕变,成为向公众开放的高线公园(图02)。二期工程即将完成,预计于2011年夏季正式对外开放。三期工程因为目前的高线权属问题,未来的发展方向尚不明确。因此,下文将重点研究已经对外开放的高线公园一期。

2 高线蜕变

2.1 基地分析

高线由于年久失修,呈现出一幅破败的景象(图03)。在决定将高线改造成为城市公园之前,“高线之友”已经邀请了保护与结构专家对高线的主体钢架结构进行了仔细的测试,结果表明:经过修复之后,高线的主体钢架结构仍然可以继续利用,并且能够满足改造公园所需的结构要求。在进行工程建设之前,“高线之友”组织了4次公众参与讨论,集合了政府、私人团体和邻近社区居民的综合建议:一致认为高线改造是纽约市不可替代的发展机会,既符合公众利益,又能促进临近社区发展[2]。同时要求改造工程必须延续高线的历史文脉,主要包括已经废弃的铁轨和在高线上生长的动植物。在综合分析基地现状和考虑各方面的建议之后,风景园林师展开了高线公园的景观设计工作。

2.2 设计策略

结合高线周边的土地利用现状(图04),风景园林师旨在将这条曾经非常重要的城市运输线转变成后工业时代的休闲空间,创造“高线之美”。因此,风景园林师采取了“植-筑”的设计策略,通过改变公园步行道与植被的常规布局模式,将有机栽培与铺装材料按不断变化的比例关系结合起来,创造多样化的空间体验。新“高线”景观独特的线性体验与哈德逊河公园的行色匆匆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悠然自得、超脱世俗。在保留基地的历史和野性的同时,体现出一个新型公共开放空间所应具有的功能性和大众性。“植-筑”概念是整个设计策略的基础——地面铺装和种植设计的设计呈现出软硬表面不断变化的比例关系(图05),从高使用率区域(100%硬质铺地)过渡到丰富的植栽环境(100%软质绿化),为使用者带来了丰富的空间体验。

风景园林师在设计过程当中,一直致力于尊重高线的场地特性:它的单一性和线性,它简单明了的实用性,它的草地、灌木丛、藤蔓、苔藓和花卉等野生植被与道砟、铁轨和混凝土的融合性。最终,风景园林师从3个层面提出了高线公园的设计方案:首先是铺装系统,将条状混凝土板作为基本单元,在靠近植栽的接缝处被特别设计成锥形,植物可以从坚硬的混凝土板之间生长出来。植物的选择和设计不同于传统的修剪式园林,而是呈现出野性的生机与活力,再现了场地自身的环境特点和浅根性植物的特性。第二个层面是让一切放缓,营造出一种时空无限延展的轻松氛围,使游客放缓脚步流连其间。第三个层面是尺度的精心处理,尽量避免当前追求大而醒目的趋势,而采用一种更加微妙灵活的手段。最终,结合公共空间的层叠交错,沿着一条简洁有致的路线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空间,让游客沿途领略曼哈顿和哈德逊河的旖旎风光[3]。

2.3 设计概要

为了更好地表达高线公园的独特个性,在探索设计策略和设计元素的过程当中,风景园林师确定了高线公园景观设计的形式。对于高线公园的铺地,风景园林师设计了独特的标准条状混凝土板,并在与植物或保留的铁轨结合处特别设计了锥形的混凝土板,同时将标准的座椅模板同条形混凝土板相结合,在形式上完美地诠释了高线公园独特的线性空间特性,设计出了典型的高线公园景观。考虑到铁轨是高线最重要的历史符号,风景园林师在设计当中将大部分铁轨编号后将其保留在原有位置,并用新的枕木和道砟将其重新铺设,同时与高线公园的土壤和植物相结合,既体现了高线原有景观的融合性,又延续了高线的历史文脉。同时,考虑到高线结构架空的特殊性,风景园林师和园艺师认为高线公园的植物种类必须以浅根性的耐旱植物为主,并且主要采用原来生长在高线上的乡土植物,以确保高线公园的植物景观呈现出原有高线植物的野生特性。同时适当引入部分非乡土植物,展现植物色彩、季相、气味和质感的变化,丰富高线公园的植物群落,为原来栖息在高线的鸟类和昆虫提供更加荒野的栖息环境,使高线公园一年四季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而灯光设计师设计的夜景照明系统主要采用太阳能,并且将所有的光源都设置在人的视线以下,并朝下射光。这种夜景照明模式既能为游客的夜游提供道路照明,同时还能避免对游客欣赏高线周边的夜景产生影响。另外,每隔2-3个街区,风景园林师就设计了一个连接地面和高线公园的出入口,以确保高线公园与周边街区的畅通。最后,考虑到高线公园周边街区已经有不少艺术家工作室、精品服装店和时尚酒吧,风景园林师还特别强调公共艺术在高线公园中的体现,邀请了部分艺术家参与到高线公园的公共艺术设计当中,在增强高线公园趣味性的同时也提升了高线公园的艺术品位。

风景园林师根据高线公园总体的设计策略,在一期景观设计过程当中,结合一期周边的土地利用现状,将一期分成3个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景观设计(图06)[4]:第一部分从高线最南端的甘瑟弗尔街到13街,风景园林师在靠近高线最南端的铁轨中央移去了部分梁板,结合悬空的钢架楼梯,设计了公园最南端的出入口。然后在该出入口下面设计了甘瑟弗尔入口广场,在高线上面从北到南依次设计了甘瑟弗尔眺望台、甘瑟弗尔林地和华盛顿草地。第二部分从13街到17街,由于该部分有眺望哈德逊河视线特别优越的铁轨经过,同时还有部分铁轨穿越建筑内部或者连通周边建筑的铁路支线,因此,风景园林师根据高线与周边建筑及哈德逊河之间的关系,从南到北依次设计了14街的电梯出入口、日光甲板广场、铁路支线景观。第三部分从17街到20街,该部分的铁轨横穿第十大道的上空,考虑到这种特殊的道路交叉模式,风景园林师从南到北依次设计了第十大道下沉广场、18街出入口、切尔西草地和20街出入口。从一期景观设计形式来看,为了体现高线公园的架空特性,风景园林师通过线性空间语言串联高线最重要的景观节点,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活动空间,确保了高线公园的“慢游”与邻近的哈德逊滨河公园的“快游”形成鲜明的对比。

2.4 施工概要

高线公园的施工主要分为3个步骤。第一步是清除工作。为了测试和修补高线原有的钢架结构,必须清除高线结构上的所有废弃材料,包括钢轨、道砟、土壤、残骸和混凝土层。在清除过程当中,每一段高线原有的铁轨都被编号并加以保留,之后大部分被保留的铁轨将在景观施工过程中被安放到原有位置,并与植物组合在一起。第二步是基地准备工作。在清除高线钢架结构上的废弃材料之后,要对高线原有的钢架结构表面进行喷砂处理,清除原有结构表面的铅涂料,然后在表面重新涂上三层保护材料,最外面一层涂料的颜色接近高线原有的颜色。同时,高线原有的艺术装饰风格的栏杆也被修复,破坏的部分将按照原有的设计重新修复。当然,基地的准备工作还包括在高线下面增加斜向的横梁构架,以避免鸽子在高线下筑巢。最后,在修复后的钢架结构上增加新的给排水系统和防水的混凝土层。第三步是景观施工,也就是公园景观的建设。首先,由风景园林师设计的平坦的和锥形的条状混凝土块组成的公园硬质铺地将会以架空的形式安放在防水混凝土层上面,架空的主要目的是为排水和电路系统提供空间。另外,大部分被保留的铁轨重新安放到原来的位置。其次,建设楼梯和电梯出入口,方便游客从街道进入高线,甚至有的高线铁轨中央的横梁被部分移除,以便能使楼梯从地面人行道直接连到高线公园。然后,开始安装公园的夜景照明系统。接下来,植栽区会在防水混凝土层之上铺设一层渗水材料后首先进行填土工作,填土之后就开始植物栽培。最后,经过一段时间精心的人工养护之后,公园将正式对外开放。

3 高线体验

设计高线公园的风景园林师坚定不移地采用独特的条形混凝土板作为公园铺地单元,并将其与植物和保留铁轨有机结合。这种通过硬质铺地与软质植栽比例关系的不断变化来创造空间变化的模式,使得公园的出入口、林地、下沉广场、地面广场和眺望台的设计均顺应了游客想要慢速体验高线公园空间的愿望[5]。从已经开放的高线公园一期的南部出入口进入,沿途我们可以欣赏到废弃高线成功改造为城市公园的“高线之美”。从南到北,沿途我们依次可以体验到甘瑟弗尔眺望台(图07)、甘瑟弗尔台阶、甘瑟弗尔林地、华盛顿草地、日光甲板广场(图08)、第十大道下沉广场(图09)和切尔西草地等高线公园独特的景观,同时还能欣赏到艺术家的公共艺术作品(图10),体验高线公园的“艺术之美”。

4 总结

实际上,高线公园的更新模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线跟周边街区的联动发展和先期控制机制。高线建设之前,周边街区的保护和更新就已经启动,政策法规的先行控制和特殊条例的制定,确保了高线能成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可能。二是历时性保护与新旧融合的设计模式。高线公园不仅仅是一个再开发项目,它还要表现高线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表现对城市演变的尊重。因此,在高线公园内,新与旧并没有被刻意界定,而是让它们自然地融合在公园之内。三是公众主导的保护与开发模式。与传统的政府、开发商主导,公众参与的模式不同,“高线之友”在高线的保护、再开发和后期公园的管理过程当中发挥着更为积极的作用,甚至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建成后的高线公园不仅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还是纽约居民和游客必去的景点,已经成为纽约的新景观、新地标。回望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也同样面临着众多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问题,而高线公园这种将废弃的高架铁路改造成为城市公园的创新模式,值得国内城市管理者借鉴和参考。同样,高线公园的景观设计思维也非常值得国内风景园林师同行反思。

注释:

①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是作者在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期间完成。

②图01,04源自:Joshua David. Reclaiming the High Line[M].New York: Design Trust for Public Space with Friends of the High Line,2002:11,61;图02,05-06源自:Nadine Gerdts. The High Line– New York City[J].Topos. 2009(69):19,21-20;图3源自:Friends of the High Line. Designing the High Line: Gansevoort Street to 30th Street[M].New York:Friends of the High Line,2008:25;图07-10均由作者自摄。

参考文献:

[1]杨春霞.悬浮在高架铁轨上的仿原生生态公园——纽约高线公园再开发及启示[M].上海城市规划. 2010,(1):55-59.

[2]Joshua David. Reclaiming the High Line[M]. New York: Design Trust for Public Space with Friends of the High Line,2002.

[3]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Diller Scofidio + Renfro. The High Line in New York City[J].世界建筑,2010.(1):32-39.

[4]Friends of the High Line. Designing the High Line: Gansevoort Street to 30th Street[M].New York:Friends of the High Line,2008.

[5]Nadine Gerdts.The High Line– New York City[J].Topos.2009,69:16-23.

作者简介:

简圣贤/1979年生/男/湖南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博士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访问学者(2009-2010)/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上海 200092)

Biography:

JIAN Sheng-xian, who was born in 1979 and is a native of Hunan, is a PhD Candidate of the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Studies a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He was a visiting scholar (2009-2010) at the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SA. JIAN is specialized i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Shanghai 200092)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1第4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