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新时期北京风景园林设计理念探索与引导

Beijing Landscape Design Theory at the New Era

强健
Qiang Jian

摘要:风景园林设计应该反映时代发展需求和地域环境特征。北京新时期的发展对园林绿化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风景园林设计的理念应该适应这些要求,在突出生态优先功能的基础上,把文化表现、景观塑造、游憩休闲、防灾避险等功能统一起来。从以往较多地注重景观向突出生态优先转变,从设计自成体系向融入城市环境转变;从刻意表现自我向实现以人为本过渡;从崇尚华丽工程向注重质朴节约转变。公共管理部门应该通过有效的措施,对风景园林设计进行引导。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理念;评论;园林绿化;公共管理

Abstract: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reflect the deman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Beijing has entered a new era and raised new requirements for landscape design.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be able to integrate cultural performanc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recreation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to give prominence to ecology priority. It is also required to transfer the focus from landscape to ecology priority; from independent design system to the fusion into the urban environment; from deliberate self-expression to the realization of human-oriented concept; and from the advocating of costly engineering to economical projects. Public 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should guide landscape design via effective measures.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Theory; Review; Greening; Public Management

北京“十一五”时期城市绿地增加了近万公顷,“十二五”期间还要建设4 500hm2,如此大量的城市绿地建设怎样保证设计质量和水平,促进园林绿化建设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从公共管理角度探讨如何引导和把握一个城市园林设计理念和建设发展方向的问题。

1 新时期北京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对园林设计的影响

什么是新时期?我认为北京与全国一样,如果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算一个时期的话,那么2009年起应当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们看一下北京这一时期的特征对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关系:

1.1 经济快速发展,要求园林绿化更合理地进行建设

2009年,北京市人均GDP已达到10 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 073元,比2005年的17 653元增长了1.6倍;恩格尔系数降到了33%左右。政府对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的投入“十一五”时期达到36.53亿元,比“十五”时期增加了110%。“十二五”期间,北京园林绿化还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大规模地进行绿地建设,要求园林设计必须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加促进城市良好生态系统的建立,更加有利于建立广大市民的宜居环境。

1.2 文化更加繁荣,要求园林绿化更恰当地表现文化

举两例:北京到“十一五”末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39.9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90%,比“十五”末增长25.9%。2010年全市各类电影院共放映电影72.6万场,观众2774万人次,分别是2005年的3.21倍和3.17倍。还有在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产业的兴起、文化创意的繁荣等方面都有巨大发展。这些情况的变化要求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要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表现文化,要更多地表现和建设生态文化。

1.3 生活方式变化,要求园林绿化提供更放松的环境

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北京市机动车已达500万辆,节假日有相当一部分人自驾车到郊区享受大自然。健身房虽然多,但是更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公园绿地内健身。生活方式的变化,要求园林绿地提供更加放松的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多种需求。

1.4 环境压力巨大,要求园林绿化更多地承载生态功能

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人类关注的重大问题。北京市是高度干旱缺水的城市,历史上平均降雨量为630mm,而2001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降水量只有495mm。目前全市年用水量达到36亿m3,而水资源量只有28亿多m3,支撑城市运转很大程度上靠地下水的超量开采。还有空气污染等问题。因此大量建设的绿地必须尽最大可能节约用水,尽最大可能收集利用雨水,尽最大努力提升绿地的碳汇能力。

1.5 城市迅速发展,要求园林绿化更体现基础设施的功能

北京市建成区每年以10km2-20km2的速度增加,城市绿地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承担着基础设施的功能,绿化建设往往不得不与公共建筑、公共设施的人流集散相接驳。又比如在建筑容积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绿地的防灾避险功能、辅助停车功能等等就必须在园林设计中给予充分考虑。

2 风景园林设计理念的导向性变化

2.1 从较多注重景观向突出生态优先发展

其实,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这句留传千古的话可以体味园林绿化生态优先的本质。在这一本质功能的基础上,园林绿化派生出对于景观环境的塑造、对于精神文化的表现和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但是,无论城市园林绿化怎样发展,其生态第一的本质功能都是其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根本。而且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文化越繁荣,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愿望越强烈,简约、自然的城市绿化之风将成为必然选择。所以营造生态优先的园林绿化环境,是城市园林绿化的第一要务,其它方面的功能都要统一到这个基础上来。

2.1.1 合理配置乔灌木与纯草坪的比例

曾经有一段时间,在一些城市的绿化中刮过一阵大草坪风,不切实际地学习欧洲的疏林草地或开阔草坪。北京市也不例外。但是北京地理气候环境和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怕晒)决定了大草坪既不生态,也不完全实用。风景园林设计应该坚持合理的植物配置结构,我们提出了绿地树草的种植比例结构:乔灌木占到绿地的70%以上,纯草坪不得超过30%,在实际掌控中,纯草坪只占绿地总面积的23.7%。以上比例是一个原则要求,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不搞一刀切。

2.1.2 合理规划绿地中的开敝空间

绿地中应当根据游人集散、开展活动、景观优美和防灾避险的需要,设置必要的开敝性的场地。但是面积大小应该科学合理。城市中土地资源高度紧张,寸土寸金,难得有一片绿地,要在生态第一的基础上把绿地的景观、文化、游憩、避险等多种功能高度统一起来。倡导绿化工程成为“造荫工程”,而不仅仅是“造景工程”。要多种树,在合理分布开敞空间的基础上,形成众多碧树浓荫的绿岛、绿廊、绿带。

2.1.3 倡导回归自然的植物种植设计

一些设计人员在园林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画出图案,画出“文化”,画出城市的味道。所以就会出现许多用不同色彩的低矮植物组成的图案。如在一些立交桥区,以往多以大叶黄杨(Buxus megistophylla)、金叶女贞(Ligustrum×vicaryi)或紫叶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 cv.atropurpurea)进行色块图案式设计,这种手法目前已经风行全国。但是这种设计第一工程造价并不低,第二降低了植物种类丰富度,第三突出了人工设计痕迹,第四增加了养护成本。不够生态、不够自然、不够节约,总之与生态优先理念不符。不是所有绿地都不要这种设计,而是不倡导这种设计。

其实按照当前人们越来越多地希望回归自然的愿望,城市园林设计应该尽可能地淡化设计痕迹,创造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效果。反对弱化生态功能、增加养护成本的设计如不必要的大草坪、大色块等等。够宽度的道路分车带应该种植乔木或种植多种类灌木,最好不要全线种植黄杨绿篱或以黄杨、女贞、小檗组成图案色块,更不要大面积地种植色块线条。

2.1.4 采取措施控制移植大树

为了尽快见到绿化效果,采取拔苗助长的做法,从其它地方移植大树到建设项目中来,以破坏和牺牲一地的生态为代价,“建设”另一处的景观。但是,对于城市因修路或建设其它基础设施避让不开而必须移植的大树除外。我们专门印发了《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城市绿化严格禁止移植超大规格树木的通知》(京园绿字[2007]128号),对这一行为进行规范。

2.1.5 坚持适地适树和植物多样性

在城市绿化中一些房地产项目中违反植物生长规律,大量使用所谓的名贵树种,造成“水土不服”,植物成活率低。植物本无贵贱之分,任何一种植物都是大自然的产物,都有其生存的理由。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只有适合不适合的区别,没有贵贱之分。倡导乡土植物当家,这是生态优先的最直接体现。不适应北京生长的植物,再漂亮也不能用,决不能做劳民伤财、好看不好用的事。同时,要倡导在乡土植物为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引种、驯化、推广,最大限度地促进植物种类多样化。要突出以绿为主,倡导乔木为主的复层结构配置,植物配置要形成自然化、生态化的群落、色彩和层次景观效果。在方案论证审核中要把好关。

2.1.6 积极培育推广使用野生地被

近年来,在城市绿化中大力倡导使用人工筛选的野生地被,如二月兰(Orychophragmus violaceus)、蛇莓(Duchesnea indica)等植物,解决耐旱和降低管理成本问题,取得明显成效。同时,要给予“原生态”的野草在城市绿化中以一席之地。虽然野草存在绿色期短等缺点,但是其具有浓郁的郊野气息,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降低养护成本,节约水资源。在城市适当的地方,比如在城市河道两岸,在近郊区道路绿化中,在一些城市边缘地带,甚至在城市中心钢筋水泥建筑密集沉重的地方,都可以充分利用野草,其荒野自然的感觉正好可以中和城市文明的喧嚣、高楼大厦的压抑。利用野草不是弃而不管,不能完全荒芜,而要有适当修剪维护,有的还可以配置一些人工地被植物丰富景观。

2.1.7 合理引导设计种植密度

近年来,有的地区领导急功近利,要求绿地种大树,过度密植,立地成林,这是违反客观规律的作法,我们对此专门进行了研究,《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在绿地建设中合理设计种植密度的意见》(京园绿字[2010]第24号)既体现绿地建成后较快形成良好环境为群众所享受,又充分尊重客观规律。

2.2 从设计自成体系向融入城市环境转变

追求自成体系是从中国传统园林思想演变而来的习惯。古代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人们难以远行,而且城市规模较小,便希望在小圈子里的咫尺空间看到大好河山, 而且希望在方寸之间做足“文章”,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所以出现了一批艺术设计登峰造极的中国式园林。这些园林大都是有封闭圈子的“园囿”。城市发展到今天,园林绿化已经从自成系统的园囿圈子里走到城市中来,园林绿地的建设在相对自成一个环境系统的同时,已经越来越多地从一个封闭圈子里的山水田园,变成了园林城市──这个城市空间大画卷构图里的一部分,与建筑、道路、水系、设施等共同成为了城市大园林的“造园因素”。所以,绿地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就不仅是自身的问题,而应该把自己放到“园林城市”的空间环境中来考虑,把自己融入整个城市环境之中。

2.2.1 再认识绿地在城市空间节奏中的作用

早有学者用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生态说研究了城市,我要说的是“园林绿地是城市乐章中不可或缺的音符”。城市就好比音乐,有强音就必须有弱音,有急促就应有舒缓。园林绿地就象是噪动喧嚣后的静谧缓冲;是钢铁水泥中的生态空间;是硬质世界中的柔性一隅;是感官剌激后的必要放松。这就是园林绿地在城市乐章的节奏中的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当代城市发展赋予城市园林绿地的主要功能,认识了这个功能和作用,就会在设计中有意识地去把握。

2.2.2 恰当地在绿地中表现文化

城市是一个人类文明的集合体,到处都有“人”的印迹和“文化”的成果,而最缺的是自然,因而人与大自然产生了距离。人们为了寻求接近大自然的机会,以“人造自然”的方式开展城市绿化。 “虽由人造,宛自天开”这句话不论其当时的本意如何,在客观上其实早就告诉我们园林设计的追求目标和根本任务。人类融入自然、利用自然、享受自然的意识和活动,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绿化在喧嚣的城市里营造生态自然的本质功能,也是对于文化的系统认知、深刻理解和重要表达。所以并非在绿地中搞一些主题雕塑、园林小品、碑刻牌匾等就是表现了文化,特别是在历史文化积淀特别厚重的城市面前,那些后来的、人为的、表面化的所谓文化“符号”往往显得苍白和肤浅。我们城市绿化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多多营造充满自然气息的空间,这是更深刻的文化表现,也是时代发展对城市园林绿化在文化表现上提出的新要求。

2.2.3 崇尚清新简约回归自然的设计

不妨多做一些减法设计,尽量淡化设计痕迹。追求了简约,才能摈弃奢华,追求自然和质朴。简约不等于简单,简约是一种创作的“自由王国”状态 ,需要更高的造诣。自然也不等于无序,而是园林设计的较高境界。把绿化自身紧密融入到整个城市中来设计,明确城市绿化营造生态自然的根本任务,需要强化则强化,需要弱化则弱化,尽量淡化设计痕迹。所以,在当代的城市绿化中,反对乱设粗制滥造的雕塑和毫无实际功能的园林小品,甚至多搬一些郊野气息到城里来,以自身的自然气息来中和都市的人工痕迹。牺牲一些自身的浮华与“精彩”,换来的是整个城市空间的节奏与和谐。

2.3 从刻意表现自我向实现以人为本过渡

风景园林设计是以设计师为本还是以游人为本,直接反映在绿地建设成果中。设计师的个性体现和创作想象要最大限度地与公众通常诉求、地域环境特点和绿地必有功能相结合,不能完全超出功能需要的范围。这就好比美术与工艺美术的关系,都是造型艺术,但是美术家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而工艺美术师必须使自己的创作与作品的使用功能相结合。园林绿化应该比做是工艺美术,设计师的创作浪漫不能完全脱离绿地功能的需要。真正做到审美与功能的完美结合,才是高明的设计师。

曾经有一段时间,在一些城市的绿化中刮过一阵大草坪风、一阵假树假花风、一阵人造景观风、一阵移植古树风、一阵乱设雕塑风等等。在北京市极个别的绿地中,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而且,即使没有这种情况,在有些绿化设计方面,也确实有不同程度地追求所谓的“唯美”而忽略绿地本质功能的倾向。我们必须认识到,城市绿化应该首先以人为本,绿化不仅要美,而且要实用,要首先服务于人。所以要做到景观塑造生态化、园林小品功能化、种植设计人性化。在绿化建设和管理的关注点方面,要关注更贴近人的地方,如小街小巷、老旧居住区、城乡结合部等直接影响群众生活工作环境的地方。

2.3.1 倡导种植设计人性化

大量营造林下活动空间,实现绿量最大化。在扩大了绿量和生态效益的同时,注重植物配置的遮荫功能,多为游人拓展在林下的活动空间。凡是有条件的绿地全部倡导可进入式设计,为游人多开辟绿地活动空间。道路便道上有一排行道树的,其旁边的绿地,凡是宽度和朝向合适并需要的,都应该再种植一排行道树,以起到为行人遮荫的作用。

2.3.2 推广园林小品功能化

不单为人工景观而建设小品,而是努力使小品具有为人服务的功能。如建设廊架就要有遮荫避雨的功能、树池边建设小品就要考虑兼有座椅的功能等等。

2.3.3 做到健身设施普遍化

近年来,人们对于体育健身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新建设的公园绿地中增加了市民喜爱的体育设施:如跑步道、自行车道、健身器材、网球场、半场篮球、轮滑场地、房车泊车地等,大受群众的欢迎。

2.3.4 推行防灾功能一体化

凡在居民密集的区域建设公园绿地,都要考虑防灾避险功能需要。目前已经建设较为完善的防灾避险绿地30多处。

2.4 从崇尚华丽工程向注重质朴节约转变

园林绿化工程既然应该以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回归自然为原则,就必须拼弃豪华“亮丽”、追求质朴节约、注重生态环保。要从规划设计、功能主导、材料选择、施工工艺、养护管理等各个方面体现上述原则。

2.4.1 倡导基于环境资源条件的设计

尽最大可能地做到资源能源节约化。依托园林科技的发展,从植物材料选育、施工养护技术、节能环保材料、废物循环利用、节约资源能源等方面加大了应用力度。实现“绿色”绿化──即绿化要讲生态环保、节约资源、循环利用。

北京市是一个高度干旱缺水的城市。园林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节水因素。凡是设计中有景观水面的,必须是利用再生水,而且保证有充足的再生水源,否则尽量取消景观水面。植物配置和植物选择要以乡土耐旱植物为主;大力推广绿地的雨洪利用,建设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公园绿地的地面要高于绿地,在一些低洼处建设集雨渗井。所有绿地建设要创造条件引用节水灌溉技术,大力推广利用中水灌溉绿地。

2.4.2 贯彻节约原则,选择绿色材料

鼓励使用透水砖、节能灯、太阳能、木塑材料、修剪树枝粉碎物复合肥等绿色环保、循环利用的材料。反对动辄使用花岗岩、大理石、汉白玉、豪华灯具、礼花灯、假树、假花等材料。充分考虑节约建设和管理成本,减少硬质铺装和园林小品。

2.4.3 充分保护利用原有树木

在绿地改造中防止借树种不好、景观不佳为由去掉大树换小树。植物种类只有是否适用之分,而不应该有好坏之别。任何种类的绿化植物都是大自然的生态产物,只要可以利用的,都应该严格保护。严格限制超大规格树木特别是古树的移植,强调使用在圃苗木,反对美了一地毁了一地的反生态绿化。

3 公共管理部门对园林设计的导向和影响

公共行政管理对公共绿地的风景园林设计应当进行引导和审核。一是因为公共绿地都涉及公共利益;二是因为公共绿地建设绝大部分是利用公共财政;三是因为设计师对于公共绿地的公众要求的理解不同。必要时应当对风景园林设计方案进行社会公示。四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确实有个别设计人员为了多提设计费而人为地抬高造价的情况,这就更需要政府部门审核把关。

在倡导主流理念的基础上,鼓励多样化的创作表现。突出生态优先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我们倡导的主旋律,在这个主旋律的基础上我们鼓励创作的多样化和个性表现。一个地区的不同园林绿化建设项目应当通过方案征集,选择不同的优秀设计团队。选择设计单位的多样性,对于一个地区园林艺术水平的影响。即使再好的设计团队,也不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在设计风格上有大的变化。为了避免千篇一律,千园一面,应当通过方案征集的方式,选择不同的设计团队。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作为政府主管部门要对风景园林设计加以引导。我们通过制订设计规范将倡导的先进理念具体化和条文化;通过优秀设计评比来体现政府在园林绿化设计方面的导向;通过培训向各级管理机构提出明确的要求;通过园林学会等学术活动阐明观点对设计队伍加强引导。使今后大规模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能够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

作者简介:

强健/1955年生/男/北京人/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副局长(北京 100013)

Biography:

QIANG Jian, born in 1955, a native of Beijing, is the Deputy-Director General of Beijing Landscape and Gardening Bureau. (Beijing 100013)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1第5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