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场所与定居

当代居住区景观营建的类型学方法研究

Place and Settlement
The Typology Approach Study on Contemporary Community Landscape Design

张文英
ZHANG Wen-ying

摘要:通过对保元泽第等居住环境设计实践的分析,探讨应用类型学思想如何在当代居住区环境营建中弘扬中国传统居住文化和造园精神,提出运用类型学方法中的新理性主义和新地域主义思想,在设计实践中从历史、地域中寻找活在人们集体记忆中的“原型”,挖掘原型中的永恒价值,从而生成富有历史感的创新;并避免因为地域风格的丧失而造成的文化空白,通过地域文化的介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在扩展真实空间深度的同时扩展人的心理空间的深度,建立人与环境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实现诗意的栖居。
关键词:风景园林;附属绿地;研究;居住区;类型学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dea of carrying forward traditional Chinese dwelling cul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irit by applying typology in contemporary community landscape design. It proposed using the Neo-Rationalism and Neo-regionalism to pursue the prototype that existed in human’s collective memory and to produce creations with a sense of history. It also figured out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can meet the diversified social needs and will avoid the culture gaps due to the loss of territory style, which will help to establish a meaningful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environment and to realize the idea of poetic dwelling.
Key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ttached Green Space; Research; Residential Area; Typology

1 居住区景观营建的目的:场所与定居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宋书 乐志》

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场所精神是走向建筑现象学的第一步,只有当人经历了场所和环境的意义时,他才“定居”了。“居”意味着生活发生的空间,也就是场所(place)。而建筑存在的目的就是使得原本抽象、无特征的同一而均质的“场址”(site)变成有真实、具体的人类行为发生的“场所”[1]。人类在广袤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必然对所处空间进行选择、适应、调节和改造,这个活动便成为“定居”,对定居空间的经营便形成“场所”,最终,定居使场所建立起具有价值的宁静的中心[2]。仔细追溯这种价值,则必然包含“定向”和“认同”两种环境心理和认识活动。正如这首乐府,虽然其中并没有提到场所具体的外形特征和空间构成,却依然指示了场所精神的所在:水乡是人们进行生产与驯化活动的场所,人们由此产生对场所的认同,鱼和莲不仅仅是快乐劳作的象征,更孕育了各种文化生活。实际上,定向是一种由外及内的心理活动,是外界事物与内部思维活动的相互触发,而认同则是建立愉悦和幸福的过程,是基于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生活经验对场所以及场所原型的承认。

现象学可以作为景观设计的评价与决策手段,并为我们指明景观营建实践的目的:如何在当代多元文化纷呈的竞争格局中,发掘传统和民俗的文化内涵,创造具有场所精神的设计?这并不意味着单纯意义上的中国文化的复兴,而应该是新中式的文化——将西风瘦马或采菊东篱式的精神体验,和来源于西方的理论、材料与尺度的理性刻画置之于一个炼钢炉并融洽地结合为一体。在这种锻打锤炼之中,我们应该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触摸传统文化的肌理和质感,把基于特定人群共同的文化体验,犹如唤醒童年时代的记忆一样,找到景观设计对感官的特殊触发按钮,特别是利用最直接的空间和画像,揭示物质与现象、空间与时间、过去与现在、有形与无形、民族性与国际化等等多种二元对立的交融流转。杭州保元泽第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正是我们对这类设计实践的探索。

2 类型学思想指导下的居住区景观营建的探索与实践

为设计与现场提供锚固的焊接点,建立特定的场所精神,必然需要穿越时空,寻找契合历史、地区和由此交织而来的文化根源,找到活在人们集体记忆中的“原型”。

维德勒认为,建筑类型学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类型学继承了历史上的建筑形式;第二,类型学继承了特殊的建筑片断和轮廓,这些元素可能是我们正在分析的不同于其他的特殊例子;第三,类型学是在新的文脉中将这些片断重组的尝试,是在新的关系中拼贴这些片断的尝试。” [3]

建筑类型学为人们提供了两种“原型”资源:从历史中寻找原型的新理性主义和从地区中寻找原型的新地域主义,而设计师们的任务,就是将这些原型的精髓抽出,以新的表现方式应用在实践中。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多个民族建立的政权更迭,因此,作为一种设计方法,类型学思维对中国设计的指引必然包含地区和历史的双重原型。笔者在设计实践中,也多次寻找场所的历史和空间原型并加以应用。例如江门新会的李锦记中草药园,引入中医的哲学逻辑并贯穿整个园区的设计,以五行、阴阳、八卦等东方式的空间生态学,建立“黄帝内经”中对话式的思索空间(图01);重庆中安翡翠湖以及桂林第六园则从骨子里汲取中国内敛的东方文化气质,同时吸收了成熟的西方建筑的空间优化原理,青灰的色调和传统的中式元素被几何布局组织起来,层次分明,清晰爽朗的空间构成和简约洗练的现代设计语言,营造了一个新颖却又熟悉的环境,使人们在现代生活模式之中,勾起对中式民居的寻根情结(图02-03)。

在保元泽第的景观设计过程中,我们经过对江南民居的思考,决定以一种回归的态势来组织空间。首先是模拟地域空间的自然式布局,想象水乡的田园生活:大片的田野、蜿蜒的溪涧成为主要画面,家是起点也是终点,人们的日常生活、劳作都在静谧的乡村风景中进行。其次,保元泽第各类乡土材料和元素的使用,模糊了过去和当下的空间差异,不强调平面的感觉,又像是从现实中抽离出来。古桥、乌篷船、青砖、青花瓷等等(图04),这些早已被贴上江南特产的标签的元素,带着时光的气息参与到场景中来,而空间的划分,声音、光影、尺度和排列方式,增加了现实感,于是产生了两个不同维度的体验:一是对文化的感知和认同,一是让空间体验成为主菜,而细节成为五光十色的调料。这两种体验就像异面直线,共同扩展了心理空间的深度,使空间和现象得到统一。

2.1 从历史中寻找原型

新理性主义认为,缺乏原型的形式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肤浅的几何学游戏,它经受不起时间的考验,因而也无法获得永恒的普遍价值[4]。实际上,从历史中寻找景观原型,并非为了记录历史上的辉煌,而是弥补现代主义的缺失;并非记录过去我们拥有什么,而在于说明我们现在失去了什么,从新理性主义的角度来看,现实应该在过去中映应,而过去又直面未来。中国传统的风景园林本身就不是几何游戏,而是更加强调环境心理感受以及风雅颂的比兴,它的形成,大多是由社会、经济、政治以及造园者本身的志趣和修养共同促成的。

所有苑囿,所在的土地本身都是不变的,它固定于某个经纬度,是古人和今人所共同生存的空间,因此,集体记忆——城市的、民族的——便成为寻找历史原型的淘金地,个体生命与自然环境相比极其短暂,但以口述、文字、诗歌以及各种艺术和记录形式保留下来的历史产物,成为文化基因进入一代代人类的体内[5],而新营造的景观,就应该承担起这种责任:它是一种精神实在,具有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空间形式,由此,时间、记忆和场所,通过景观实物达成一致。

在保元泽第的设计中,江南水乡的历史内涵和地域特性为新理性主义的实践提供了机会。时间、空间和感知三者之间达成了和谐的内在联系(图05)。居住区空间的构成是对江南民居的回归,体现水乡的结构和肌理,从而建立一幅通向内心世界深处的全景图像,使人产生归属感;文化是一个族群的记忆和观点,对文化的感知则是个体与族群生存史的综合体验。自然式布局和材料的回归式使用,模糊了过去和当下的空间差异,古桥、乌篷船、青砖、青花瓷等带着时光气息参与到场景中来,使人产生对文化的感知和认同以及空间体验,从而扩展心理空间的深度;特定人群对居住本身都有着相同的取向。空间是人们对外部现象的感应方式,而文化作为时间的一种特殊凝结,是内部感知的方式。空间是理性的,文化则是感性的,保元泽第从空间布置和文化呼唤之中结合了这两种感知方式,由此展开人们所栖居的世界,形成“定居”的场所精神,人们由感知和体验达成对空间的定向和认同,从而实现诗意的栖居。

2.2 从地域中寻找原型

新地域主义是指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或者民俗的风格,使现代建筑中体现地方的特定风格。作为一种富有当代性的创作倾向或流派,它其实是源于传统的地方主义或乡土主义,是建筑中的一种方言或者说民间风格[6]。

景观设计行业,甚至中国所有的行业其实都面临着同样的境况:如何从地域中选择材料然后回归现实,而不是卖弄式地灌输消费主义的观点,建造各类空中楼阁并号召所有人膜拜。新地域主义者未必永远都追求复杂的设计方法,他们有时候使用地方符号、象征甚至是方言,有时候在谦逊、谨慎而又敏锐的关注地方情景的前提下,大胆使用现代工业材料,在地域原型的抽取与应用中趋向更深层的和谐关系。

在设计中,保元泽第不是简单的从传统中提取乡土元素或建造技术,而是打破对传统和地域的表象与肤浅的认识,去探求其深层次的结构和精神,去寻找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习俗,寻找传统和地域文化的根基,并将其抽象到精神层次来体现传统和地域的精髓。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挖掘,保元泽第从三个方面来实现对历史传统的尊重和继承:一方面是场所的人情化,道路的曲线设计,木材、砖、瓦等传统材料的运用,使场所具有情感张力,空间的院落围合使场所具有亲切感,而古桥、乡土植物的使用增加了轻松感,道路节点上一个几何形式的铺装平台导致空间发生变化,又衍生趣味及戏剧性(图06);另一方面,形式的符号化与象征性在设计中得到体现:水体、景墙、平台之间的秩序对比,乌篷船、青花瓷、古桥、植物的形态色彩对比,在东方的整体空间构成涂抹上现代色彩,建立起环境平衡的同时,也产生了较强的象征性(图07-08)。最后,民族化和人情化的设计最终实现了景观场所的人文化:现代技术使场所更加直接而有效的抵达人们的情感区域,现代建造技术和亲近人性的环境达成新的和谐统一。

3 结语

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场所的精神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空间的构成。空间是研究与刻画的对象,也是界限内的场所外在形式的总和,并由此形成场所的功能和需求的规范。2) 感知和记忆。它是群体的记忆和精神内核,既是长维度的,也包含瞬间的个体感应。3) 由时间和空间唤醒的诗意。场所要能激起回忆和共鸣,并由外而内的进入个体的精神领域。

新理性主义和新地域主义的设计观都是倡导建筑或景观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自觉寻求与人类心智、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以及技术和艺术上的地方智慧的内在结合;体现文化传统的真实延续;强调技术发展与人类心灵的协调,使人类建筑在超越地域条件限制的同时,在精神上为人类心灵的安详构筑一个具有根源感的场所。随着地缘范围的日渐宽泛,建筑所蕴含的文化表征意义会相对模糊。但这无碍于“原型”的寻找、复原与衍生,事实上,只有经历过时间考验又锚固于空间的场所,才最终能够与人类已有文化相互融合发展,并形成新的原型——包含场所和文化的新的原型。

作为景观设计的一种方法,类型学的方法不是简单的仿古复旧,而是立足于现代,不仅从物质层面,更从文化的深层结构,即从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需要,包括价值体系和民族审美心理出发,使现代居住环境能够给人以更高的精神享受,促进中国传统人居文化向现代化的复合、变异,强调对历史语境和外来话语的超越,以创造性的设计联系历史与未来,体现创新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Christian Norberg-Schulz. The Concept of Dwelling[M]. New York:Electa/Rizzoli, 1993:12.

[2] Yi-Fu Tuan. Space and Place[M]. London: Edward Arnold,1977:54.

[3] G. Boradbent. Emerging Concept in Urban Space Design[M]. VRN, 1990:201

[4-6] 汪丽君.建筑类型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28, 46, 28.

作者简介:

张文英/1966年生/女/陕西人/城市规划与设计博士/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系副教授/棕榈园林股份有限公司棕榈景观规划设计院院长(广州 510642)

Biography:

ZHANG Wen-ying, born in 1966, a native of Shann’xi , who holds a doctoral degre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 is the President of Palm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ompany of Palm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o.,Ltd. (Guangzhou 510642)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1第5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