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人居环境中的风景园林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Living Environment

孟兆祯
MENG Zhao-zhen

吴良镛院士和汪菊渊院士早在建国之初就高瞻远瞩地预见到城市绿化建设的需要,联名致函高教部成立“造园组”获准。我国在1951年成立的“造园专业”,60余年后发展成为今天一级学科的风景园林学科,饮水不忘掘井人。

数千年的中国从实践中建立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庄子曰“天曰自然”。自然者,自其然也。主宰宇宙的是自然而不是人。管子说:“人与天调而后天下之美生”。又说人之所为“与天顺者天助之,与天逆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犹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1999年的《北京宣言》将20世纪总结为“大建设、大破坏”,而将对本世纪的憧憬概括为“把城市和建筑建在绿色中”。

人居环境的头等大事是切实保护自然的土地资源。“人之本在地”,而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者认为唯陆可造屋,因此炸山填海、毁林造屋或在不宜人居的环境居住,我国古有“天下为庐”之说,但要结合“各适其天”来领悟。我国创造了以几十年治河的经验,有人进沙退的实效。治水向为中国的国家大事,总结了“安流湏轨”和“深掏滩,低作堰”的十字诀。沧海桑田之变基于水土冲刷、流失、沉积。十字诀是针对的理法,要落实人居环境“安全第一”,山地城市就必须以治理山水为基础,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如广西巴马的瑶族等都有择山头而居的传统,如在山区择平地建城则必然地居谷底泥石流的通道,而居泥石流之道则必遭其害。北川、舟曲痛心的教训都基于此产生。有些城市反传统之道提出“促淤造地”,表面上看增加了城市用地面积,另一方面长江入海口出现漂浮物聚集难散的状况。而且我国滨海城市海平面每年平均升高值大于世界他国的平均值,升高最明显的城市和填海最频繁的城市完全是统一的,安全何在。亚热地带沿海的红树林是降低海啸危害的天然屏障。由于占海建滨海大道,破坏了天然迴水的生态条件,造成红树林大量死亡,护海岸卫士不存,滨海城市安全无靠。至于改自然水岸为人工水岸,改曲为直,炸毁“碍事”的礁石,濒水生物无栖息之所,地球上须居者不仅人类,还有众多苍生,破坏它们的居住环境也就破坏了人居环境。滨水城市大多改天然水岸为人工驳岸。黄浦江口尚余少量水生芦苇,高可四至五米,任尔浪击水涌,它们却紧抓土岸不放松。护岸固土,而且是水鸟和水生物之家。改为城市人工驳岸后就荡然无存了,绿化变灰化。人工兴建对自然是可以起辅助作用的,“人杰地灵”、“景物因人成胜概”都表述了此理。自秦以降,“引水贯都”带来水利和环境美。生物学家认为城市中心是“大气环流带”,最宜开辟水面和建绿地。我国天然河流多东西向,人工运河多南北向,城市水系在建设过程中多遭填埋,改河为路,少数城市甚至将丝绸海路的地标都破坏了。可喜的是有悔悟者再挖路还河。长期的水陆面积比例也反映了生态平衡。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相地有术、因借地宜、概括形胜、布局章法,融城于山水以及用植物突出地方特色等都是值得传承和发展的。

人居环境的大气候条件和人工小气候条件是同等重要的,而前者不可人控,后者是可以人工控制的。而今城市建设飞跃发展,城市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于是很多公共环境出现用地地上地下皆用作建筑用地,地面已由天然地面改为人工地面,实际上是屋顶花园,植物根系与地下毛细管水,地下空气和微生物断绝关系,很难种植树大根深的乔灌群落,绿地率为零,这样利用土地资源是极不科学的,也是极危险的。我们的社会观“以人为本”如何落实,城市居民的健康何以保证,必须与人民根本、长远的利益联系起来,在继往开来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绿地必须有新概念,必须是自然土壤,城市是人类聚居籍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我赞同钱学森先生建议建山水城市的观点,绿地率为50%,并将中国传统的山水诗情画意融入城市,这样的人居环境才有中国特色,我深盼这一天到来并愿全身心投入。

 

注释:

2012年4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清华大学共同举办“第二届人居科学国际论坛”,本文稿为孟兆祯院士在该论坛上的发言。

作者简介:

孟兆祯/1932年生/湖北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教育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名誉理事长/本刊名誉主编(北京 100083)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2第3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