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新青年与《风景园林》杂志合作推出

传承岭南文化 打造宜居生态城市

Inheriting Lingnan Culture and Building a Livable Eco-City

深圳园林绿化的实践与探索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Landscaping in Shenzhen

宋建春
SONG Jian-chun

特殊的地理、历史因素,造就岭南人独特的价值取向、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及审美理想,形成特有的岭南文化。岭南人具有经世致用、开拓创新的价值取向,开放融通、择善而从的社会心理,经验直观、发散整合的思维方式,清新活泼、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1]。所以广东率先进行改革开放,并取得成功,是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的。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在园林绿化建设方面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初见成效。到2011年底,深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为45.05%,绿地率为39.1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6.5m2。构建了“森林(郊野)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各类公园总数达到824个,成为全国公园最多的城市之一。先后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市”等一系列荣誉,城市绿化已成为展示深圳科学发展成果的一张重要名片,大大提升了深圳的城市价值。深圳园林绿化发展的历程就是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的一个过程。下面主要就深圳园林建设的理念、做法和发展目标三个方面,谈一下深圳在传承岭南文化、打造宜居生态城市的一些实践和探索。

1 与时俱进,绿化理念不断深化提高。

32年来深圳绿化经历了从“平面简单绿化——绿化与美化并存——自然生态”3个阶段的变迁,每一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20世纪80年代,深圳处于城市发展初期,设计人才稀缺,绿化多采用非常简约的设计手法,以达到快速绿化的目的。

进入20世纪90年代,深圳绿化进入“东西融合,多元发展”的阶段。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在深圳开始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大胆借鉴国外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强调园林绿化景观的开放性和外向性与现代城市景观融合成为这个时期的设计主流。绿化设计多以植物组团结合抽象图案、动感流畅的植物色块和线条,体现运动中的观赏效果。滨海大道以棕榈科植物为主营造热带滨海风情、深南大道绚丽多彩的规则式模纹花坛与城市轮廓线Z相互映衬,都体现了上述设计思路,彰显着这座城市的现代气息。

以2004年“生态园林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深圳宣言”的发布为标志,深圳城市绿化建设和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的“景观至上、追求奢华、崇尚气派”的风气逐渐消退,以自然、生态理念为主导的绿化模式得以确立。在绿化设计中更多地采用了模仿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模式,更多地注重单位面积绿量,以有限的绿化空间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这个时期,道路绿化中复层混交的植物配置形式成为深圳道路绿化主要景观特色。深南大道华侨城至深南南海立交段的绿化改造,宝安大道的绿化隔离带的建设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近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模式得到了住建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专家组的高度评价。

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我们提出了绿化再提升计划,全面树立“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生产力”的绿化理念,要让生态建设、绿化建设成为我们城市的环境竞争力。

2 开拓创新,探索深圳园林绿化发展之路。

深圳学习、借鉴国内先进城市和欧洲、新加坡等国外的绿化经验,吸取我国古典园林、岭南园林的文化精髓,无论是绿化规划、道路绿化、公园建设、住宅区绿化还是旅游景区建设,深圳市一直采取开放的心态,博采众长,在工作中不设条条框框,大胆尝试,引进、消化、吸收和推广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园林技术,努力营造自然生态、先锋前卫的深圳园林绿化特色,努力探索一条最适宜深圳气候特征、市民文化和价值取向、经济规律和管理模式的园林绿化发展道路。

2.1 规划、体制和管理不断创新,形成深圳特色。

2.1.1在规划方面,构建了深圳城市绿化可持续发展基本框架。

深圳城市规划的最成功之处是在1986年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中选择了一个富有弹性的空间发展模式——带状组团结构。既避免了城市连片无序蔓延,又满足了深圳高速发展的需求。而对城市绿化最具影响力的规划指标是:在各组团之间预留400m-800m绿化隔离带,并明确规定城市主次干道一律预留10m-50m绿化带,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化骨架和道路绿化网络,成为30多年后深圳城市绿化的基本框架。

在后期的若干次城市规划修编中,坚持和发展组团结构、组团隔离、组团连接、组团特色,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西、中、东“三轴”和南、北“两带”为基本骨架的“轴带组团式”城市空间结构。通过组团间绿地防护带的有效隔离和交通网络的支撑,较好地克服了城市快速拓展的压力,构建起自然与城市和谐交融的多中心带状山海城市形态,确立了深圳城市绿化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2.1.2 在体制方面,逐步建立了高效统一的管理体制。

1992年在全国率先实行了“政企分开”,将行政管理、公益服务和园林施工经营进行分离。2009年9月进行了大部制改革,将林业职能从原市农林渔业局划转到市城市管理局,实现园林与林业的统一管理。同时,成立了市公园管理中心。通过职能归口与机构的整合,避免了多头管理,实现了全市园林绿化与城市林业的有机衔接,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能。

2.1.3 在管理方面,建立与市场经济和公益服务要求相适应的机制。

按照“凡是市场能够做得好的业务就放手交给市场”的理念,1997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实施“管养分离”改革,初步建立了与现代化城市相适应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高效运行的城市绿化管理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由企业来承担具体管养任务,并实行一系列改革,形成了一套较为节约的双赢互利的市场化运作新体系。将公园免费开放、实行市政园林和经营性园林分离、进行星级公园评定等是深圳在园林绿化管理上的一个个创新和探索。

2.2 兼容并蓄,营造深圳特色的绿化景观,构筑绿量充沛的宜居环境。

深圳园林绿化深受岭南文化的滋润,但应当看到深圳园林绿化的表现特征与传统意义上的岭南园林有明显的不同,更多地融会中外园林绿化建设的技法和理念。

深圳市坚持生态立市理念,实现了从“规划建绿”向“规划护绿”的转变,这也是城市绿化向“宜居与生态”阶段质变的重要推动力。2005年,在“资源、人口、环境、土地”4个难以为继的紧约束条件下,深圳创造性地提出“基本生态控制线”概念,将全市域将近一半的土地划入控制线内,设为禁建区。这是国内第一条通过政府规章明确保护的城市生态控制界线,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保障了城市基本生态安全。为巩固、夯实园林绿化建设成果,加强对城市各类绿地的管理、保护,2011年深圳市根据住建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全市各层次规划成果进行统筹整合,在全市域范围内划定城市绿线,划定了1 214.95km2的绿地,占全市域面积的62.22%。

深圳市坚持生态优先原则,营造地域特色,建立具有深圳特色的道路绿化体系。在城市主干道两侧建有30m-50m宽的绿化带,在次干道两侧建有10m-30m宽的绿化带。同时,利用植物造景,构筑以地带性植物为主,兼种各种落叶、开花和香味乔木的道路绿化植物配置体系。大尺度、大绿量、多物种、全覆盖已成为深圳道路绿化的特点。全市道路绿化推广率100%,林荫路覆盖率95%,本地木本植物指数0.9067。

深圳还通过拆迁增绿、见缝插绿、垂直挂绿、空中造绿等各种途径,拓展绿化空间。我市颁布实施了有关屋顶绿化的政府文件《深圳市屋顶美化绿化实施办法》,出台了《屋顶绿化设计规范》,鼓励住宅区和业主积极进行屋顶绿化。目前我市的立交桥、人行天桥绿化覆盖面积达50多万m2,以多种立体绿化形式构筑的三维绿化生态体系逐步确立。

2.3 以人为本,努力提升市民的“绿色福利”。

深圳在土地资源匮乏,发展空间有限的情形下,设法增加公园数量,提高居住小区绿化水平,大力建设绿道,促进市民绿色出行,把绿化建设作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市民“绿色福利”指数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公园建设方面,打造公园之城,丰富和发展公园文化。深圳自2002年开始连续多年在全市开展“公园建设年”活动,大力建设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从2001年公园数量135个,面积3 313.6hm2,猛增到2011年的824个,面积21 900hm2,10年间两项指标剧增6倍多。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公园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公园之城”轮廓初现。

我市还创办了公园文化节,推动公园文化多元发展。从2006年开始,连续7年举办了“公园文化节”,公园文化节已成为“深圳市民的节日”,成为深圳市的品牌文化活动。

在附属绿地方面,以评选“园林式、花园式达标单位(小区)”为抓手,提高小区绿化、单位附属绿地水平。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达标单位(小区)达2 387个。深圳住区绿化经历了从“简单绿化——花园式小区——绿色生态住区”的蜕变。1992年,深圳住宅小区以优美的环境、完善的物业管理体系为特色,被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联合国“人居环境奖”。进入21世纪,随着深圳房地产业日趋成熟,住区建筑与园林景观风格朝着多元化发展,生态化、自然化的潮流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住区的园林绿化中。在竞争的促进和高设计水准的推动下,深圳进入居住环境景观专业设计的时代。

在绿道建设方面,为市民绿色出行创造良好条件。按照《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的要求和《深圳市绿道网专项规划》,至今年底,我市建成省立绿道335km、城市绿道500km和社区绿道1 200km,总长达2000km,实现省立、城市、社区三级绿道的有机衔接,串联起深圳市众多的“兴奋点”,在1 991km2的土地上建设2 000km的绿道网,平均每km2就有1km绿道。市民5分钟可达社区绿道、15分钟可达城市绿道、30分钟可达省立绿道。我市精心打造了2号省立绿道梅林段等一大批深受市民好评和广泛使用的特色绿道,市民利用绿道开展了“百公里穿越”等品牌活动。绿道建设为市民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创造了良好条件。

3 传承发展,树立深圳园林绿化新目标

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汪洋书记强调,要树立绿色、人本、集约、智慧、包容的城市发展理念,努力建设美好宜居城乡,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

在新的发展时期,深圳城市绿化工作面临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2012年7月4日,深圳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高规格、大规模的绿化工作会议,这是深圳建市以来第一次这么大规模、这么高规格的绿化会议。会议印发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绿化工作的意见》和《深圳市城市绿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指导深圳市当前和今后绿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此次全市绿化工作会议后,深圳又掀起了绿化再提升行动的高潮。深圳今后绿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深圳举办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为契机,以2012年至2020年为工作周期,用8年左右时间,在全市广泛深入开展“城市绿化提升行动”,促进实现深圳城市绿化的“生态化、人文化、精细化、均衡化”,实现绿化管理水平和质量的跨越式发展。“生态化”是要通过大幅增加绿量,提升城市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人文化”是要在绿化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念,给市民群众提供优美、舒适、便利的绿色服务,分享绿色福利;“精细化”是要通过精心打造,精细管理,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绿化质量品牌;“均衡化”是要消除目前城市绿化建设中的“短板”和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克服薄弱环节,实现全市绿化一体化发展。

到2020年,全市域绿化覆盖率达到50%,建成各类公园1 000个以上,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面积600km2以上。

我们相信通过“绿化再提升行动”,深圳园林绿化将会迎来绿化发展的新一轮重大机遇,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展岭南文化,努力实现深圳建设“宜居生态城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唐孝祥.试论近代岭南文化的基本精神.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3,5(1):19-22.

作者简介:

宋建春/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长(深圳 518028)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风景园林》2012第6期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