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青年读老经典”走进日本。陶版名画庭中的清水回廊、京都音乐厅的流线安排与场所氛围、难波公园峡谷般的炫目空间均令人印象深刻。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的镜头进入这三个日本建筑名作。
2010日本设计行小集(上)
日本设计者对细节不可思议的执着让人敬佩,而空间营造中的流动感更令我感受深刻。以下6处作品虽然规模、性质、风格各不相同,但都反映出建筑与景观空间塑造上的高超技艺,精选照片若干与大家分享。
陶版名画庭——陷入的清水回廊
Kyoto Ceramic Plate Paintings Court: Being Lost in the Cloister of As-cast-finish Concrete
京都陶版名画之庭是安藤忠雄90年代初的作品,欣赏安藤忠雄的作品,你很难将它与一位没有受过专业建筑教育的前拳击手联系在一起。光、水、混凝土,三种简单至极的材料却成就了安藤的经典,不同于扎哈·哈迪德的扭曲张扬,安腾的建筑干脆简练,棱角分明,又富于诗意。
在京都陶版名画之庭,安腾试图通过动线的重叠来表达另一种“静”界,在这里,安腾围绕三堵直线挡墙设置迂回折叠的回廊坡道,通过回廊将人从街道平面引入地下,从而隔绝来自外围道路的杂音,以达境界。

图1:入口铭牌
名画庭共有地面一层,地下两层,有7个水池,4个瀑布,8件展品,1994年3月完工。这8幅画并非原作,只是同等尺寸的翻制陶板画,那又为何要专门为之做一个展馆呢?
原来在 1990年,大阪举办了一届“世界花和绿博览会”,会上展出了这一批陶板画,会后有人提议,这批展品不要废弃,应该建一个庭院持续展览,让普通民众可以随时浏览到世界各地的名画,于是这批展品被转移到京都集中展示,并由安藤设计完成了这个庭院。 

图2:平面+剖面图:数字代表的是这8件展品的分布位置

图3:入口,谁能想到前方是一片陷入地下的空间

图4:绕着这堵墙转圈,沿着坡道下降,仿佛走了很长的路,平面上却几乎只在原地

图5:天光洒下,雨水沾湿墙壁,“清水混凝土诗人”的用意不表自明

图6:除了嵌在墙里的套版画和墙外的植物,几乎没有别的颜色

图7:向前看,回头看,穿插的空间始终调动着你的好奇心

图8:底层,我的小花伞

图9:从底层(-2层)仰视,墙和坡道交错在一起

图10:跌瀑和着雨水淅沥沥地落下

图11:回到-1层,有大坡道直通出口

图12:走在出去的坡道上回望,八幅世界名画巧妙地分布于游人行进的途中,包括达文西的《最后的晚餐》,鸟羽僧正的《鸟兽人物戏画》、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秀拉的《星期日午后的大杰特岛》、莫奈的《睡莲》、雷诺瓦的《阳台》、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梵高《有丝柏的道路》。(正前方就是清明上河图)

图13:一层坡道上的长卷,鸟羽僧正的《鸟兽人物戏画》

图14:压轴大作,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陶版画是将拍摄有原画的正片通过照片制版技术转印在陶版上经过烧制而成的作品,它不变色、不腐蚀,可以在室外永久保存。每一幅陶版画都由数块陶版构成。

图15: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细部

图16: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细部
京都音乐厅 – 静谧螺旋与神秘圆心
Kyoto Concert Hall: Silent Helix and Mysterious Center of Circle
1995年,是日本千年古都京都1200周年纪念,京都音乐厅则是当年纪念项目的一部分。
从陶版名画庭出来下起大雨,乘车路过安藤并不起眼的北山公寓,要求下车观摩,结果听说附近就是矶琦新早年设计的音乐厅,于是打着伞走过一段由侧柏篱拥簇的人行道,转过一个街角,便看到它圆形的一角。

图1:通往音乐厅的街道

图2:音乐厅外观,不同材质、不同形态的体块像积木般组合在一起

图3:音乐厅平面图,圆形部分即是入口大厅

图4:入口通道与圆柱形的大厅以水面相隔,一座弧形微妙的花岗岩石桥将人引入大厅
雨突然下大,大厅门口看起来很精巧的篦子很快不够用了。不少小朋友都穿着明亮的小雨靴,撑着同样鲜艳色彩的雨伞,跟着长辈前往音乐厅。

图5: 门厅前和铺装结合的篦子,很精巧但排水能力有限

图6:小朋友的色彩在阴雨天里特别亮丽
进入圆形大厅,温暖而柔和的光线顿时笼罩四周。十二根圆柱矗立在中心,每个柱头有一块动物图饰,代表着十二生肖。地面铺装充满后现代立体感,看着上面站立的人甚有恍惚,空间中心嵌入一块圆形铜质星盘,散发出神秘气质。整个大厅安静而空旷,各个元素精心布置而充满节奏感,人们进入其中自然被唤起了对音乐的期待和陶醉。

图7:充满仪式感的入口大厅

图8:柱头的陶瓷图案和空调出风口

图9:大厅中央的星盘,时间让音乐永恒?
随着坡道向上,踏着纯净的铺装,摸着纯净的墙面,头上洒下纯净的光线,端详着一张张音乐家的脸,缓缓上升,准备好用安静的心去聆听。

图10:螺旋的坡道环绕中庭盘旋上升

图11:长长的弧形坡道放松了观众的心情,引导人们进入聆听音乐的殿堂

图12:小块的浅色大理石铺装围绕圆心铺设,尽显完美
虽然没有时间进入音乐厅聆听音乐,但从外到内的流线安排与空间氛围的渲染以让我难忘。
难波PARKS——绿色覆盖的火焰峡谷
Namba Parks:Flamy Canyon Covered by Green
Namba Parks,名字虽是公园,其实是一座大型购物中心,坐落在大阪长居棒球场旧址之上,由美国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当初在确定项目开发地点后,业主要求捷得事务所结合大型的自然公园,形成具有独特视角的大型购物中心,以改善大阪拥挤而杂乱的城市环境,从而建立一个改变大阪市特色的新门户。

图1:弧形的墙面和暖色的石材贴面是给人的第一印象,与东京六本木商业群异曲同工,带着捷得鲜明的特色

图2:平面图,中心地带就是峡谷
据说这里的设计灵感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而我的第一印象更像亚利桑那州的羚羊峡谷,建筑立面上深浅不一的暖色条带如同沉积的岩层一般,一下子把人拉入峡谷的红色中。

图3:难波的色彩和空间与亚利桑那州的羚羊峡谷极似

图4:弧形从下层步行街仰望,不同的色彩、材质,灵活设置的灯光、窗洞和种植池让峡谷立面丰富多彩

图5:弧形从下层步行街仰望,不同的色彩、材质,灵活设置的灯光、窗洞和种植池让峡谷立面丰富多彩
乘电梯来到顶层,可以清楚的看到一层层曲线台地,被梯田般的绿色覆盖,露台和架空层的大量存在打破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这里种植了超过3000种观赏植物,包括乔木、灌木和地被。

图6:俯瞰层层梯田

图7:空中连廊上摆置的小品,“绿色的咸鸭蛋”,就连这么小块的草皮都采用了滴灌

图8:玻璃柱子的顶端,停机坪模样的草坪,在雨后深色的甲板衬托下青翠欲滴,非常纯净

图9:从屋顶台地俯瞰峡谷

图10:空中走廊同样采用弧形线条,联系着两侧的“峭壁”

图11:通过柱顶种植池和拉索固定等方法,在有限覆土的情况下种植了大量的乔木

图12:某个平台尽头冒出一颗杨梅树,满枝头都是熟透的果子,满心欢喜跑过去,发现手能够得到的都没了~

图13:人行步道两侧的草花配置尤为丰富,看似对称又不完全对称

图14:主路旁一条小径通向一片隐秘的天地

图15:走到这已经很难相信是在屋顶之上,桫叶覆阶,清泉石上

图16:绿植掩映的一方廊架、平台在喧闹的都市商业中心创造出安静的交流空间

图17:屋顶的一角开辟出一处儿童游戏场,顺墙根的木板坡道,沙地上随意的几何体,柔软亲人的植物,就是孩子的乐园。不得不感叹无处不设计!
屋顶花园所有植物由30名专职园丁全年照料,盛开的花朵稍有败落就会被清理干净,以便更多的花苞得以正常生长,所以说看似自然野趣的植物群落可不是自然放任生长的,设计只是第一步,维护管理更加重要。

图18:从行头到工作干劲让人钦佩

图19:分享一些细节~

图20:分享一些细节~

图21:分享一些细节~

图22:分享一些细节~
难波Parks的设计者为美国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The Jerde Partnership),主要作品有拉斯维加斯百乐吉酒店赌场(Bellagio resort)、洛杉矶环球影城的街市步道(Universal City Walk),荷兰鹿特丹市的Beursplein中心步行商业街灯,尽管捷得的设计大多充满“商业性”,但它的设计重点正是在于创造出具有长期社会经济价值的非凡场所,也由此享誉业界。
蒋公,总算出文了,一下拿出就是连续剧,搬沙发来坐着看:)
喜欢这些项目~细节很棒~
谢谢分享啦~
等下篇喽~
好喜欢Namba Parks~
能将喧嚣的购物中心与自然感觉完美融合
无论是在建筑上还是屋顶花园的设计上都别具新意充满野趣
@Colorful, 建築的高度和植物的密閉度降低了大部分來自馬路和步行街的嘈雜,因此相比下層的商業空間,屋頂台地顯得格外清新寧靜。硬質和植物材料的選用搭配都非常考究,相比常規城市商業種植可算充滿"野趣",但相比國內絕大部份的城市公園、甚至植物園都要精緻很多。
@侃侃,
蒋公回来之后是不是觉得国内公园没法看了
@程鹏, 类型和功能不一样,公园还是蛮好的,不过商业场所就差一些,北京好几个新建的商业中心逛不了多久就只觉得累,建筑一个劲追求所谓新颖和大气,忽略了人的感受。
囧…他们说,那是因为没读“反规划”…哈哈
好文!
很美,照片也拍得精彩。挑在雨天真好。
和Jerde的 David聊天,发现他们设计是奔放的,过程是严谨,不错速度超快,赞
e just you
exciting
Pingback: ZZ:难波PARKS_Namba Parks:Flamy Canyon Covered by Green « Somewhere
细节确实做的很不错,最近要做一个别墅区的入口施工,一定要好好把握了,抓住细节,决定成败
图文并茂,好美
可能因为日本地稀人广,对土地的设计的精细程度,尤其城市建设范围内的场地设计和施工的精细度,着实令人赞叹。
感觉日本这样挺好:城市之外,大片的森林植被覆盖;城市之内,人性化场所的精心设计。
喜欢这篇文 以游记的角度去介绍景观建筑 赞